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作者:郭春丽 来源: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2日 第 09 版) 发布时间:2025-05-22 15:34:58 浏览次数:68 【字体:

郭春丽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2日 第 09 版)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不少文章都对扩大内需作出深刻论述。比如,《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指出:“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等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外需不确定性逐渐上升。扩大国内需求能够抵御外部冲击、持续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稳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战略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之策。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我们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加快把党中央对于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筑牢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内需基础。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中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正确认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生产能力,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前提。从国民经济循环角度看,消费是最终目的,投资是实现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消费需求规模增加、结构变化,要求增大供给、改善供给,需要扩大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可以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并带动消费需求扩大。另一方面,投资需要适应消费,缺少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是无效的,最终将通过市场出清而不复存在。同时,投资也能创造消费,创新性投资有利于催生新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空间广阔。消费是国内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相对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30万亿元的超大经济体量和14亿多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我国消费总量仍然相对不足,需要立足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在消费升级中把握消费潜能。202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加速从衣食住行向文教康乐升级。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024年已经降到29.8%,但与发达国家大多小于19%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下降空间,释放出来的消费能力将由文教康乐等服务消费填补。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增长势头很好,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接近消费的“半壁江山”,是消费恢复增长的重要支撑。服务消费占比随着收入增长而提高是普遍规律,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60%左右,这表明未来我国扩大服务消费的空间还很大。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消费的升级趋势也非常明显。比如,这两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速度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汽车消费仍有扩大空间,将转入置换升级与普及并重阶段。家电消费也进入更新替换期,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3%,未来一个时期家电消费朝着低碳、绿色、智能方向升级是大趋势。

从社会结构变化中寻找消费潜能。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6.8%,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在相似发展阶段约65%的水平仍有差距,未来发展还有潜能。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达到7亿人。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我国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质量更优、性能更佳、内容更丰富的消费需求将更快增长。

从城乡区域消费梯次升级中释放消费潜能。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城市1—3个百分点,虽然新冠疫情冲击后的部分月份有所改变,但总的趋势没变,2024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城镇快0.9个百分点。同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多快于东部地区且一些年份增速差距拉大,二、三线城市消费增速逐渐快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随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梯次升级蕴藏着新空间新潜能。

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中挖掘消费潜能。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近年来,科技产品、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的消费热点,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装备、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家用机器人等商品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根据有关测算,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2608.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7800亿元,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网络销售、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不断发力,消费体验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蓬勃发展,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有感可及。这些都将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从消费理念变化中挖掘消费潜能。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理念正在悄然变化。绿色产品广受欢迎,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上年增长35.5%,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国货“潮品”热点不断,汉服、各个领域的老字号备受青睐,据京东《2024国货消费观察》,近一年在京东上搜索热度TOP100品牌中“国品”占比持续超过70%,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国货消费金额占比超过60%;健康消费正成为一种新趋势,预防式健康产品、卫生防护用品、家用运动健身器材等各类健康消费市场火爆。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达到9万亿元。随着居民消费理念的变化,绿色产品、国潮国货、健康消费等增长空间巨大。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空间广阔。投资从短期看是需求,从长期看是资本积累。当前,我国劳均资本存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2/3,制约了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劳均资本是多年不断投资积累形成的,我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需要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不断积累资本。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支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都蕴含着广阔投资空间。

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补短板蕴含投资潜力。在基础设施领域,许多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正进入老化期,其中路龄超过15年设计年限的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占比超过50%,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在民生领域,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病床数只有高收入国家的约40%,每千名65岁以上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只有德国的约60%、美国的约80%,距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尚存差距。传统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补短板,都蕴含投资潜力。

产业转型升级蕴含投资空间。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提高到16.3%,但与其他制造业大国相比仍有5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高技术产业投资空间大。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前后,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60%,而我国刚过40%,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设备更新、工艺换新、数智化转型等技改投资需求很大。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蕴含投资需求。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年均增加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将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也将带来农村投资提质扩容。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其他地区是大趋势。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联动融合、深入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也将带动“两重”投资扩大。

绿色低碳发展蕴含投资潜能。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快推进电力低碳化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绿色化、建筑低碳化零碳化转型以及工业提能效、降排放改造。据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投资占GDP比重超过2%,这将形成巨量投资需求,是未来一个时期投资发力的重点领域。

需要看到,我们扩大投资是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短期看能够满足或创造即期最终消费需求,长期看则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消费持续扩大注入源头驱动力。首先,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通过投资发力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其次,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改变这一格局需要投资加力补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以激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投资加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持续激发消费需求、实现投资消费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牢牢把握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实施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扩大内需“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要创新政策手段方式、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加快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全方位畅通内需链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长短结合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贯彻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短期强化政策牵引带动作用,长期通过稳就业稳收入稳预期,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全面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潜能。一是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针对目前我国消费市场运行存在的堵点卡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能换则换”“应换尽换”,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电等大宗消费;新增中央财政支出要更多向托育托幼、教育、文体、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倾斜,健全民生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在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的同时激发更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消费;围绕优化消费环境采取一些标志性举措,加快优化消费基础设施,以点带面在全社会形成放心消费环境。二是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针对中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这一影响消费持续扩大的主要问题,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和环境,增强供需适配性。放开准入、创新机制,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为城乡居民提供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品位高雅的服务;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壮大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打造消费增长“第二曲线”;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对新型消费的引领作用;深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释放三四线城市和县域、乡村等的消费潜力。三是稳就业促增收。就业不稳和增收压力大是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为此,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培育支撑消费的中坚力量。同时,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依法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等行为,更为有效持久地提振资本市场,发挥财富效应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软硬结合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坚持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相结合,既注重资金投入,也注重投资环境建设,加快健全投资长效机制,调动各类经营主体投资积极性,使经营主体有充足投资空间“能投资”、有稳定预期信心“敢投资”、有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愿投资”,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投资空间,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加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聚焦薄弱环节、薄弱区域,加快补上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对人的投资,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的投入,增加乡村、中西部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投资,加大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投资,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当前,经营主体投资预期较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能力不足、投资意愿较低,是制约有效益投资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强化民间投资主体作用,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要求,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稳定民营企业政策预期和发展信心,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大重点领域制度型开放力度,稳住并有效吸引外商投资。持续实施企业降本增效行动,优化投资审批流程,有效治理招商引资中的乱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政策协同发力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营造宽松政策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各类财政资金,将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带动相关领域投资并促进消费增长,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激发企业投资活力,稳定市场预期,为消费和投资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供更强政策合力。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