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发挥国家文化公园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独特功能

作者:王波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9日 06版) 发布时间:2025-05-29 14:43:08 浏览次数: 【字体:

王波

《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9日 06版)

【学思践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传统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发挥着文化整合、文化传承、文化服务、文化叙事等独特功能。

文化整合功能

国家文化公园依托重大文化遗产而建设,是国家层面对文化资源进行空间布局、价值整合、功能统筹的重要体现。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彰显共同体价值的国家文化空间体,也是整合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的功能集成体。

在文化价值整合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所呈现的不仅是文化的物理空间聚集,更以其大历史、大尺度、大结构、大体量的特点,将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整合到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中,实现多民族、多区域、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此意义上,国家文化公园体现了构筑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疆域共同体的需要,彰显出鲜明的国家性、广泛性、代表性,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时空立体形象。

在文化功能整合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是集文化保护、历史传承、精神弘扬、教育普及、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功能集成体。国家文化公园以“公园”为载体,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遗产价值进行综合表达,让人民群众在欣赏自然风光与体验休闲娱乐中激发文化认同、文化共鸣、爱国情怀。同时,国家文化公园还能为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提供实践场所。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课程设计与教育体系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另一方面,为历史学、考古学、生态学、文化遗产学、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源,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文化传承功能

国家文化公园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全景化展示、创新性传承提供良好契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厚植历史根基。

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奠定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对其进行系统性保护,不仅关系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保存,更直接奠定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国家文化公园从关注文物的本体保护,到重视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再到实现文化遗产的区域性保护,以及综合运用技术、法律、管理、教育等手段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与长效化,对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全景化展示文化遗产,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借助科技力量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化保护已成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数字化发展是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一环,是全景呈现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必要手段。国家文化公园通过运用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等手段,将古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产品,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联动中,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向“活态展示”的转变。

创新性传承文化遗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展现了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维。立足文化传承发展视角,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打破文化遗产的单一传承路径,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以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推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拓了文化遗产传播新思路。通过打造具有国家文化标识度和国际传播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场景与文化叙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平等对话与融合发展。

文化服务功能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对历史足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展示,更是与经济、民生、生态紧密相联的国土和社会空间,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联动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文化服务功能。

服务于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国家文化公园依托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具有高度文化象征性的国家形象符号,通过深度挖掘中华文明标志性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象,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和消费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融合。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平台,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服务于民生改善,兼顾人文历史风貌和居民生活样态。作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遗产空间,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能脱离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许多文化遗址至今仍在居民生活中发挥作用,如长城沿线部分地段依然承载着周边居民的生产与交通需求,红军长征沿线的古镇村落及传统民居至今仍有原住民居住使用,大运河及长江、黄河流域的航运体系仍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与物流职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兼顾遗产保护与生活延续,既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也关注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让居民在胡同街巷里过上现代生活。

服务于生态保护,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载体,致力于实现生态系统的“文化性激活”与文化遗产的“生态性延续”。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依托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重要历史文化线路,整合沿线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也强化了文化遗产传承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系统协同。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布局往往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复原历史生态廊道、恢复传统农业与水利系统能够有力推动文化景观再生与生态系统修复。

文化叙事功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国家文化公园在叙事文本、叙事技巧等方面发挥着文化叙事功能,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化公园超越了单一历史时期或单一地域、族群的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交汇的双重维度中形成了“时空一体”的叙事文本。从时间上来看,国家文化公园跨越了从中华文明起源至今的所有历史时期,构建了一个贯通古今、持续演化的文化时间轴,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从空间上来看,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梳理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理节点与文化标识,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区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国家文化公园将“历史记忆编织”与“文化空间布局”相结合,有助于讲述好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故事。

在叙事技巧上,坚持中国视野中的世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这两个叙事视角,运用国际化、多元化表达方式,讲好国家文化公园故事。国家文化公园是集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国家形象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一方面,通过建设文化展示中心、非遗体验馆、生态步道、智慧导览等多样化载体,深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路径,实现文化叙事的国际化转译与情感化表达。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国际人文交流机制,构建面向全球的文化传播平台,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互鉴、交融的重要窗口。

(作者:王波,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9日 0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