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论坛】从三个维度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赵勇

作者:赵 勇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5月29日第6版 发布时间:2025-05-29 14:49:29 浏览次数: 【字体:

从三个维度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赵 勇

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重要论述,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维度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内涵、辩证智慧和时代价值,可以为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道义力量。

1.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内涵

和平性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为中华文明其他突出特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倡导慎战、不战。和平是文明发展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深知和平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历来主张慎战、不战,而不是以强欺弱、穷兵黩武。几千年来,“国虽大,好战必亡”“非危不战”“非攻”等思想文化渗透进中国人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推动了中华文明赓续绵延。

主张“和实生物”。中华文明和平性既体现在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上,还体现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上。“和实生物”就是主张以“和”的状态孕育世间万物。“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都蕴含着以“和”孕育万物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实生物”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天下万物相融共生、相互促进状态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构成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内核,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

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和”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性概念。“以和邦国”的治国方略,“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美美与共”“天下为公”的气度格局等,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文明实践的展开,形成了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追求“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靠的就是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处事之道。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历来注重和平,追求协和万邦,主张友好往来,“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中华文明和平性的辩证智慧

中华文明和平性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面向和价值取向,开显出“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胸怀天下”等实践智慧,集中体现为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和平性和斗争性、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贯穿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一条根本线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理一分殊”等思想理念,凸显了中华文明蕴含的深刻辩证思想,形成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在支撑。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出现文明危机,就是因为无法正确看待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那种把特殊性“包装成”普遍性的做法,是文明冲突与对抗的根源。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文明发展普遍性规律,立足中国实际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打破了“文明冲突”“文明对抗”的论调,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坚持和平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价值取向是在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中发展演进的。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反对阻隔闭塞、强人从己、丛林法则。在重视和平的同时,中华文明并没有轻视斗争,而是保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形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战略智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不是等来的、靠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并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发展的。把握和平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在承认矛盾差异的基础上以斗争求和平、以斗争促团结,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环境。

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返本开新的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能够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且以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和”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从提出“同舟共济”到“同球共济”;在国家治理层面,从追求“政通人和”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从倡导“协和万邦”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等。这些思想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突破了“古与今”“中与外”的简单对立,展现了中华文明和平性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法。

3.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追求。从本质上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有助于阐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走“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但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此起彼伏,思想割裂、文化纷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威胁,人们对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推动文明进步的需求更加迫切。从文明比较和发展的视野来看,高扬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价值取向,契合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要求,有助于化解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跳出“国强必霸”的逻辑、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理论约束,进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真正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提供“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依然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大格局中,提出以“和平”为首要元素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以自身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确定性力量,给出了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

展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中华文明和平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来看,中华文明和平性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人心、汇聚合力的历史根基,涵养了中华民族立己达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既坚守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又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内涵,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生动诠释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历史积淀、当代形态和发展趋势。可以说,中华文明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兼济天下的现代化,力求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这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所在。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5月29日第6版

作者:赵 勇(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5月29日第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