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作者:宋劲松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06日 06版) 发布时间:2025-06-06 17:00:34 浏览次数:105 【字体:

宋劲松

《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06日 06版)

【学思践悟】

我国坚持统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既强调把握技术革命机遇,又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展现出大国治理的前瞻性与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视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当前,面对技术迭代与规则重构的双重挑战,我国应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速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实现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实现突围与突破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我国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工智能定位为“新的增长引擎”,2022年至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人工智能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不断实现突围与突破。在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我国国产深度学习框架进入全球主流行列,部分大模型参数规模超千亿、关键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人脸识别、图像处理等计算机视觉技术保持领先,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广泛。我国智能算力建设加快推进,多个国家级算力枢纽陆续建成,成为全球少数兼具算力与数据优势的国家。2024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能算力规模占比达32%,数据生产总量首次突破40ZB。另外,我国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已从试点走向广泛覆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广泛嵌入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场景;在医疗健康领域,辅助诊断、药物研发、手术机器人日益普及;在制造领域,智能质检、预测维护、智能仓储显著提升效率;在消费和金融领域,智能推荐、风控系统、虚拟助手等技术深度渗透,人工智能运维体系加速推动产业升级。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完整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有望迎来持续突破。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掌握技术主动权。在高端芯片、基础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必须坚持从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取得持续突破,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问题。未来“人工智能+”行动将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为此,一方面要深化产业应用,依托我国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市场优势,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完善创新生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提高技术转化与应用效能。 

在技术迭代中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治理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共同构筑起我国数据治理和伦理审查的制度基石,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治理体系更新能力时,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是决定人工智能走向的关键命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知和评估能力存在不足,社会监督能力有所欠缺,不同企业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自治能力差异比较大,政府科学监管的能力亟须与时俱进迭代更新。推进我国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应更好地适应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要解决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数据质量不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治理体系建设需跟上技术更新与扩散的速度。必须更加重视隐私泄露、算法歧视、深度伪造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更加重视应对自动化替代低技能岗位引发就业风险、人机协作中权责边界模糊、信息茧房加剧舆论极化等风险。在国际层面,人工智能治理标准的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自主与开放合作之间的张力持续上升,规则博弈更趋复杂。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必须及时协调好技术发展与制度回应之间的关系。应在不断培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生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技术发展节奏,涵盖伦理、法律、监管、安全等多维度的治理框架,并在实践中展现出平衡发展与安全的效能,实现“发展突破快、治理跟得上、统筹有章法”的目标。

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体系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落地和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以打破壁垒、促进合作、共享机遇、兼顾多元利益为核心原则的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体系。新时代以来,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当下,我国始终坚持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全人类的普惠技术。在技术上,拥抱开源协作,打破封闭垄断,激发创新活力;在治理上,尊重多元主体和国情差异,追求公平普惠,采取审慎包容的监管策略;在对外关系上,坚持多边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

我国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通过多维度制度创新搭建国际合作桥梁,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注入东方智慧。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研究组作用,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我国举办了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倡导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决定》也将人工智能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作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技术协同到规则互鉴,我国正以系统性开放塑造人工智能全球生态,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担当。

区别于传统技术风险的区域化、本地化、网络化特征,人工智能的技术风险呈现出分布式、流动性强的去中心化特征,亟须构建“技术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技术治理解决“如何管”,需要做到伦理嵌入与系统可控;国家治理决定“谁管什么”,核心是法律规制与战略引导;全球治理应对“跨国溢出风险”,需要实现规则协商与风险共担。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体系,我国应在国际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着力推动全球智能发展差距的弥合,倡导在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和治理规则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积极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建立。

(作者:宋劲松,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06日 0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