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论坛】党员干部要答好公与私这道考题||黄茂军

作者:黄茂军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6月9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5-06-09 15:08:32 浏览次数:140 【字体:

党员干部要答好公与私这道考题

黄茂军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公、私二字,检验作风。在公与私之间如何取舍,更照见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认真品读这一关于公与私的重要论述,可以读出每一句话都蕴含一种境界。

“公私分明”的基本操守,要求我们厘清“分界线”,做到公事公办、不越底线。大公无私的前提是公私分明。公私不分,公私关系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终将导致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辩证把握“公私关系”。公和私蕴含是与非、正与邪、理与情、得与失、义与利、苦与乐等多维度的矛盾集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丰富的辩证性、强烈的政治性。公涵盖在集体里,强调集体的利益、公共的秩序、公正的原则;私隐藏在个体中,强调个体的所有权、私密性、独立性。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则辩证统一。应当精准厘清“公私界限”。分清公私界限是为官从政者的“最低门槛”,党员干部应当在公与私之间设好“楚河汉界”,保持“泾渭分明”。简单来说,就是明晰公心与私心、公权与私权、公款与私款、公物与私物的边界,该公的归公、该私的归私,公事公办、私事私办,不掺和、不混淆、不越界。

“先公后私”的行为自觉,要求我们把握“优先序”,做到克己奉公、先忧后乐。先公后私并非只要“公”不要“私”,而是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公精神,始终分清主次、分清先后、分清轻重,避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贪小失大。应当重“公事”轻“私事”。党员干部,本来就姓公,应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想问题、办事情,不能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而应该是公事需要,始终践行公为重、私为轻,公为上、私为下。应当重“集体”轻“个人”。时时牢记个人的事再大,也没有党和人民的事情大,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必须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毫不动摇地坚持公在前私在后,毫不犹豫地以集体利益为重,绝不把个人私利凌驾于集体公利之上。应当重“奉献”轻“回报”。履行党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义务要求,涵养忠诚之心、感恩之心对待“权责”,淡泊之心、知足之心对待“名利”,奉献之心、担当之心对待“事业”,不怕牺牲、不怕吃亏,多讲奉献少讲回报、先讲奉献再讲回报。

“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要求我们提升“纯粹度”,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祁黄羊推荐人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今有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启示我们应把公而忘私当作一种优秀的品质、一种高尚的境界来修炼,自觉约束私利、追求公利。始终做到心中有大局。仅仅从个人、小团体或者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可能做到公而忘私。应把公而忘私的处事格局建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立足集体看待个人,胸怀全局思考局部。始终做到心中有大义。树立正确义利观,正心明道、大义凛然、刚正不阿,不为物欲所动、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累,处处以公义为重、时时以公心谋事,无私无畏不推责、敢作敢为敢担当,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工作。始终做到心中有大爱。这个爱是为民之爱,时刻考虑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不当“官”和“老爷”,毫无私心杂念地尽公仆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

“大公无私”的极致追求,要求我们修炼“无我之境”,做到人民至上、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党的干部,就应当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治世理想,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不断锤炼公为天下、永远为公的舍我、忘我、无我至高境界。自觉忘却小我、追求大我。《礼记·孔子闲居》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应像天地日月那样大公无私地普照万物,摒弃“小我”之私欲,敞开“大我”之胸襟,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追求,凝铸“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的精神丰碑,始终践行“国之大者”,心系组织、心系人民、心系国家,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正气凛然。自觉超脱本我、臻于无我。“无我”是历代先贤至高的人生追求。孔子主张“克己”,提倡“毋我”。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党员干部就应当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无我”的思想精华,融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成为超越自我、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人民公仆。

图片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6月9日第4版

作者:黄茂军(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

来源: 《学习时报》2025年6月9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