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十五五”时期应加快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

作者:侯彦全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11日 06版) 发布时间:2025-06-11 14:53:35 浏览次数:72 【字体:

侯彦全

《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11日 06版)

【学思践悟】

文化、科技、产业相伴相生,交相辉映。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今年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提出,“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园区发展,加快布局文化科技创新平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最终落点在于产业。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正在从“科技+产业”之争转向“科技+产业+文化”之争。“十五五”时期是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在把握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加快破解瓶颈制约,做好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生态,形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基础、培育动力源泉。

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

科技与产业相辅相成,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带来价值实现。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二维系统中,文化的加入则为科技、产业带来“软件”的全面升级,最终形成三维立体架构,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这个立体架构中,文化、科技和产业三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筑起一个彼此交融、动态互促的过程。

以文化为起点来看,文化起源于劳动,是人类在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工业革命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文化”的统一,核心是为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注入文化元素和精神动力,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与鲜明的未来指向。一方面,文化集中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变革的想象力等维度,通过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分别从价值理念、道德素养、精神信仰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价值指引、人才支撑和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产品、服务的交融,能够带动产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供给。尤其是“十五五”时期,随着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能够有效助力科技和产业服务人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极大地提升民众的文化消费体验。

以科技为起点来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就在于通过创新驱动,带动文化创新、产业创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催生出更能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并能够适应生产方式变革的新业态。“十五五”时期,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文化产业领域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创新,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更加广泛、全面、深刻地影响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以产业为起点来看,产业是经济社会的基石,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产业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就在于通过文化和科技的双向赋能,以新技术新文化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十五五”时期构筑具有科技含量、文化元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建立在文化、科技多向交互融合发展的产业经济。一方面,通过先进文化的滋养、精神动力的支撑,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十五五”时期,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就在于畅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产业与科技创新高效衔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繁荣的循环,构建形成“文化赋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生态,实现三者共生共荣、互促共进。

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当前,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仍面临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复合型人才较为短缺、新业态新模式发育比较缓慢等问题。面向“十五五”,需要以传承历史、展现当下、引领未来为导向,加快探索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不断释放文化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助力推动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政策体系创新,建立健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科技、产业融合顺畅与否,关键在于强化机制创新。建议在“十五五”时期深入实施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专项工程,研究编制深入推动“十五五”时期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政策框架。用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等,研究设立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融合类重大项目。

注重文化新业态发展,做好“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文章。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是文化与产业双向互动的一体两面,以科技推动两者互促是“十五五”时期着力书写的一篇大文章。推动“产业文化化”就是加速文化向产业的渗透和赋能,重点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深化设计创新,推动品牌标准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加速形成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产业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化”就是加速文化从资源向产业的转化,重点要运用新科技具象化呈现文化意义、传播文化价值,推动各类文化企业、科技企业合作,加速推动数字藏品、数字文旅、元宇宙体验等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孵化与应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虚实交互的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培育壮大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助力文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繁荣。

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面向“十五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要做好人才战略顶层设计,加快文化科技交叉学科建设,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加大文化与科技、产业交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高端平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科研单位与高校、企业建立文化育人的协同机制,一体推进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面向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支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复合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拓展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十五五”时期,打造跨要素、跨平台、跨领域的各类型场景和平台,将成为发展文化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要方式。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精准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研学基地、文化潮玩基地,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有序建设集文化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的博览和体验场馆,打造高水平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鼓励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搭建各类文化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国家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区域,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应用、产业赋能、文化可感的一体化场景空间。

(作者:侯彦全,系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所副所长)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11日 0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