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论坛】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6月26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5-06-26 17:43:40 浏览次数:84 【字体: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 崔圆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全面擘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伟蓝图,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深化理论研究、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四个一”建设,努力发出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强音。围绕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本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建廷,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晖春,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于俊霄,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国春六位专家学者,共话以科研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政治建设

引领保障高水平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报》:思想政治引领是科研工作的“指南针”和“压舱石”。只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科研工作才能找准服务“国之大者”的着力点。请谈谈应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朱昌荣:要牢固树立“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鲜明导向。历史理论研究所坚决把服务党中央作为根本政治任务,统筹调动学术资源,着力开展储备性、战略性应用对策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全所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同志组织起来,第一时间组建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课题组。所党委下大力气扭转以往学者习惯于从个人兴趣出发、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模式,牢固树立“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鲜明导向,以制度化的方式组织跨学科、多领域联合攻关,高质量完成多项重要交办任务,服务党中央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取得明显进步。

孙建廷: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扎实深入引导全所职工深刻领悟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指导实践,不断巩固深化我院“三项共识”固根本、“三项承诺”正作风、“三项举措”守底线的政治建设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报》: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底色。政治建设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根本方向和价值立场。在党建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杨艳秋:古代史研究所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举办“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强化政治机关意识”专题党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担负起新的文化传承发展使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议、“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系列青年讲座、“话传统、谈复兴、聚力量”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等活动,引导大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科研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张国春:考古研究所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夯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为首要任务,制定并全面推进《考古研究所党委关于加强政治建设的实施方案》。全所建立“第一任务”机制,把服务好党中央、完成好党中央交办任务作为考古研究所的天职;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意识形态、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党委年度调研全覆盖机制,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发掘与研究阐释并重,实现科研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强化文物标本安全管理,提高考古队标准化和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一线考古队党小组政治功能,做实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创建党建联络员机制。所党委力求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强化研究所作为政治机关的“政治属性”,深化对党忠诚教育;力求实现党的政治建设在研究所深化“两镇(阵)一平台”建设中的全覆盖、深切入;力求打造“忠诚可靠、业务一流、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考古学术铁军。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行稳致远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工程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抓手,在打造影响全国的学术工程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朱昌荣: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坚持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两条腿走路,经过慎重研究酝酿,适时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工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聚焦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理论问题,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学理探讨与建言资政相结合,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统筹所内外、院内外力量,在时代浪潮中淬炼理论穿透力,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理论体系。当前,全所正在全面推动工程实施,着力把工程打造成整合全所资源、牵引“四个一”建设的指挥棒、主引擎。

张国春:考古研究所以考古学理论研究室建设统筹推动全所研究阐释工作,探索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努力为建设考古学的中国学派搭建理论平台。制定《考古研究所研究阐释工作方案》,围绕新时代考古学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史学前沿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世界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竭力深化考古大学科融合发展。以有组织科研为考古研究赋能增效,编写《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文明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奋力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性表述的考古学阐释。积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考古等重点研究课题,全力培育“整合全所科研力量、影响全国”的学术牵引工程。

孙建廷: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从世界历史研究领域和学科实际出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把研究工作聚焦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坚持以《习近平论世界历史》编写工作为龙头和引擎、以《新编世界通史》编纂工作为核心载体和进程,深入谋划推进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构建、“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和新时代世界通史编纂研究、中外现代化历程比较研究、文明比较与交流互鉴研究、周边国家史研究、《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写,完成院党组统筹交办任务,推动构建中国世界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和服务中央决策参考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社会科学报》:体制机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和引领性的关键作用。科学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是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有组织科研是新时代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机制,请谈谈我们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探索实践。

杨艳秋:古代史研究所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维度、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研究”“大一统国家政体建设与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和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构建“大课题牵引、团队协作”的有组织科研机制。在重要媒体发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历史考察》《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初步思考》《“第二个结合”的孕育历程、时代意蕴和理论创新意义》等文章,为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系统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提供了扎实的学理支撑。

于俊霄:近代史研究所前身是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历史研究室,1950年正式建所。在75年的光辉历程中,近代史研究所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实践阵地。范文澜、刘大年等前辈学者开创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派,学风扎实严谨,有组织科研素有传统。所党委注重所风、学风赓续传承,不定期举办青年读书会,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加强青年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资深学者“传、帮、带”,通过撰写重要理论文章,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旗帜鲜明批驳错误史观与史实,为青年学者树立治学榜样。

刘晖春:中国边疆研究所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学界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梳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和内在规律,阐释“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从历史与考古学科交叉视角审视历史上边疆及边疆族群的凝聚过程。先后组织召开“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统一性’——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学术研讨会、“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边疆学论坛、中国边疆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中设置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相关议题,组织全国边疆研究学者开展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面,如何在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力?

杨艳秋:古代史研究所党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锚定“四个一”建设目标,深化“两镇(阵)一平台”建设,优化全所资源配置,坚持“扶强保重”原则,推广、宣传优势学科建设的“溢出效应”,形成“六大创新领域”的研究布局,在大力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殊学科的同时,打破所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壁垒,有序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补齐关键性学科短板,积极推进古代经济史研究室的设立,推动各学科建设稳步提升。全力打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所生态,加快推动青年人才成长,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显著加速。

此外,将“两个结合”贯穿于“三大体系”建设全过程,发挥古代史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冷门“绝学”集聚的优势,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守护民族“根脉”“魂脉”的使命,将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忠诚融入学术研究,打造忠诚领袖、服务人民、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理论学术铁军,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高质量发展。

刘晖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展现了新前景,边疆研究和学科建设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中国边疆研究所抢抓历史机遇,着力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边疆治理、边疆研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的逻辑意蕴、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融会贯通抓落实,协同联动聚合力。

研究所以“四个一”建设为抓手,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成果产出更具针对性,人才培养更具方向性,推动学科建设见实效。目前,正通过研究室调整,加强多学科有机融合,凝练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特色鲜明的二级学科,努力构建面向国家边疆治理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的学科布局,已初步形成学科优化调整工作方案。

以编写学科基础教材和理论著作为载体,不断深化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探索,推动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走深走实,拟推出《中国边疆学概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应如何在这一重要节点深入推进抗战史及相关研究?

于俊霄: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近代史研究所以实施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为契机,特别是随着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做出的学科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得以蓬勃发展,巩固了抗战史研究重镇的学术地位。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节点,所党委坚决贯彻落实院党组系列工作部署,高质量完成纪念抗战胜利系列学术活动。

持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科研工作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对科研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梯次合理、永续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朱昌荣: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优化评价机制,从体制上明确全所鼓励什么、重视什么、倡导什么,真正让全所同志明白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型是什么,应当怎么转。坚持团队成果考核与个人成果考核相结合,科研绩效与管理服务绩效相兼顾,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衔接,出台导向性文件,在职称评聘、创新准入、绩效考核、人才称号、干部选拔等中心工作中,优先考虑在落实交办任务和推进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工程中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不让干事者白干、不让老实人吃亏,使广大同志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张国春:考古研究所党委努力研究建立适应考古学科特点、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体制。不断扩大考古学领军人才的培养规模,形成考古学大师名家集聚局面,不断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着眼于学科布局和方向调整,加大边疆考古、世界考古和考古学理论研究队伍人才引进力度;采用破格评价、考核激励和交流挂职任职等办法,大力加强青年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奋发有为、竞争有序、优胜劣汰的青年成长环境。积极推进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研究建立科研人员、编辑人员、考古技师、实验室工程师、管理人员队伍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对特殊领域、优先方向、紧缺人才的扶持力度,树立积极的识人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队伍学术竞争力,打造一支技能全面、技艺精湛、稳定敬业的专业技师和实验工程师队伍,锻造一支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突出的管理人才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我们在推动新时代中国考古学“走出去”中做了哪些探索?

张国春:首先,加强全球文明考古布局。围绕世界古代文明核心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要边境毗邻区的古代遗址,组建研究团队,科学配置资源,紧盯重大前沿,在埃及孟图神庙、洪都拉斯科潘、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罗马尼亚多布诺瓦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等地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用实际行动建设中国考古“走出去”的第一方阵。完善赴外考古保障机制,挂牌埃及考古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古典文明研究院建设,开展赴外实验室考古和多学科研究,促进中外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的互鉴互动,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考古力量。充分发挥考古研究所主办刊物的学术引领作用,围绕拉美考古、古典学等重大问题组发稿件,立足研究前沿,推动学术创新,深化国际学术交流。

其次,以高端平台提升国际影响。“世界考古论坛”作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考古盛会,已创立10余年,每届论坛都致力于创新与合作,从考古学的视角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全球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作为第一承办单位,考古研究所已成功承办五届,今后将继续发挥论坛作为国际考古学界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优势,提升促进考古研究、传播考古成果、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为密切联系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和推动全球考古学发展贡献重要力量。通过设立“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专场”,致力于向世界介绍我国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加强研究阐释,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下一步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朱昌荣: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历史理论研究所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院党组、历史院党委决策部署,把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为最高学术追求、根本工作指针,以“四个一”建设为统领,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重大交办任务和重大基础理论工程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不断健全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始终挺立在中外历史思潮激荡的主阵地、最前沿,不负党中央、院党组赋予的时代使命。

刘晖春:中国边疆研究所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深化边疆研究的新契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民族、疆域的论述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统一性、包容性特征,完善和发展疆域形成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刻揭示“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挖掘边疆历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开展边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推动中国边疆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边疆安全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于俊霄:近代史研究所始终坚持政治立所,制定出台加强研究所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认真践行“三项共识”,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在全所事业中的统领作用。坚持科研强所,坚决落实院党组提出的建设“两镇(阵)一平台”和“四个一”工作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以有组织科研为着力点,积极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为研究所的高质量发展谋新篇、布新局。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研究和资料征集整理工程,在学科建设上促进全所学科协调发展;在研究中以大历史观贯通研究中国近代史,打造政治可靠、学术研究能力强的科研队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历史学力量。

图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6月26日第4版

采写:中国社会科学报 崔圆圆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