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来源:《求是》2025/14 发布时间:2025-07-16 16:12:01 浏览次数:51 【字体:

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在中国春节申遗的视频中,来自四川阆中古城的舞草龙、写春联等春节民俗被收录展示,承载这些春节民俗印记的井字型街巷、明清式民居院落惊艳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阆中古城在快速工业化的当下为何能够守护文脉,又让百姓安居乐业?调研组多次走进阆中,探寻保护密码,感受传承活力,挖掘经验启示。

一、阆中古城为何“能拥抱穿越千年的风”?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有2300多年建城史,被赞为“天人合一”的城市选址典范,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核心区内拥有7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式民居院落。2025年五一假期,近50万游客涌入古城,大家驻足感叹“时时能拥抱穿越千年的风”,居民纷纷感慨“处处都是满满的儿时印记”,慕名而来的专家赞叹其为“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

用好法律“利剑”。阆中古城保护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调研组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阆中古城也曾面临着如何改造和更新等一系列问题。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明奎介绍:“2000年前后,旧城改造风盛行,三陈街多套‘回字型’院落被拆除,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们就自发组织古城保护活动,呼吁古城保护有法可依。”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全省第一部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从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翔实的刚性规定。2019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又对《条例》补充修订了10余处,将古城保护范围从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并确定每年7月30日为“阆中古城保护日”,扬法治风帆,护千年古城。

出好规划“图谱”。2024年11月,大东街94号古城民居正进行微改造,门口张贴着房屋修缮方案公示,院子改造的施工单位、施工资质、施工内容、施工材料等一目了然。即将竣工的白花庵街25号“积善堂”业主蒲清茂介绍:“施工图纸、规范指标有政府指导,材质材料、施工工艺有专家把关,我们省心舒心。”近些年来,阆中市编制出台《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古城保护名录编制管理办法》、《阆中古城维修规范》等政策文件,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制度,把古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遗项目等要素纳入保护名录范畴,让古城保护真正有规可循、有制可守。从微改造中获益的三联书院业主段君坦言,“当年因为立法保护,想拆没拆成,现在庆幸没拆,才留住了古城的老样子、老记忆”。

抓好责任“主体”。调研组在社区座谈时,社区干部介绍,“古城的管护,曾经是‘九龙治水’,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登门要求,下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过来查看,第二天消防等部门又前来检查,一拨又一拨。其实,政府责任大,老百姓也心烦”。为了抓好古城统一管护,阆中市一直探索如何推动体制改革。如今,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牵头,与阆中市规划、住建等部门实行联合办公机制,每周三集中勘察审查古城房屋修缮保护问题,让群众“最多跑一次”。阆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同志在座谈时提到,“我们和公安、文旅等21个部门还配合古管局组建了联动执法队伍,常态化巡查处置古城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去年以来就处置了28起”。除了理顺古城保护管理体制,最有力的是发动大众参与。被评为古城保护先进个人的何国雄深有感触:“古城保护普法20余年了,我从事古城保护也有14年,获得荣誉,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动力。我们一定把古城守护好。”

图片

四川省阆中市坚持“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古城核心区内拥有7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式民居院落。图为2025年7月10日拍摄的阆中古城核心区(部分)鸟瞰图(四川省委宣传部 供图) 

二、阆中古城是如何留住人的?

“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一直是阆中古城的最大特点、最大价值、最大魅力。有媒体报道时讲到,阆中古城留下的不仅仅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在于“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烟火气,还在于古城人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俚语方言构筑起的精神纽带和基因图谱。怎么留住人?那就是让古城人有获得感、幸福感。

保持古城历史原真。调研组走遍阆中古城街巷,明显感受到,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阆中市坚持“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明确不拆除文物(历史)建筑、合理修缮古城风貌建筑,有效保护了不可移动文物46处、历史建筑86处、传统风貌民居200余处。除了落实保护规划和修缮规范,阆中市成立文物保护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汇聚了50余名本土专家,结合古城修缮保护需求培育古建筑修复资质公司4家、川东北民居传统工艺施工队9家、古城民居修缮工匠100余人,让保护修缮有队伍、有传承。阆中市还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投入约30亿元实施古城“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对破损路面、旱厕及水电气网等进行系统改造。胡家院业主胡宗林常常向游客感叹:“以前院子里破烂开裂,父母亲曾动过不少念头搬家到新城。现在你们看,清朝康熙年间修的老院子留下来了,真的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调研组了解到,阆中很早就摒弃把原住民迁出、商业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而是把原住民作为古城最重要文化传承主体进行整体保护,明确了“不迁居民、不迁学校、不迁市场作坊”的原则,实现人城相契相守。目前,4万多居民在古城内安居乐业,“柴米油盐”升腾起人间烟火气。古城居民胡平告诉调研组,他原本以为古城保护了,就要把居民都迁出去腾给生意人,“没想到我们不仅住在老地方,还可以继续挑着担子卖石磨豆花。现在我的手艺传下来了,有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过得踏实”。古城内设有幼儿园、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5所,每日近2万名学生穿过古城街巷进入学校求学问知。古城内还有3个农贸市场、3条农贸街,有酿醋、牛肉、蒸馍等各类小作坊300余家。65岁的邓学平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他经常讲:“我一生都在这里,根也在这里,现在的古城生活其实很方便,买点什么、吃点什么出门就能解决。”阆中中学高二学生崔航彬在他获奖作文中写道:“校内校外都是知识学习,上学放学都在触摸历史。从清晨的江风,到傍晚的霞光,随时都在感受着千年的脉动。”

丰富古城生业形态。阆中市坚持“无市井、不古城”理念,丰富的古城业态让居民既可生活好,也能有生计。如今,阆中古城有各类经营主体1283户,其中名特产品店274家、民宿客栈173家、汉服店39家,就业人员超1.5万人。2005年成为古城第一批导游的苟全华,在古城保护整体提升、人气“爆火”后,转型自主创业,经营了一家阆中染坊客栈,常年入住率保持在70%以上,节假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调研组走访看到,古城中还有一大批如阆中书院、孔家大院等将不同建筑形态和文化形态相融合的特色民宿,与“前店后厂、前铺后居、前作坊后庭院”生活场景错落有致,让古城的烟火气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浓郁。阆中还常态开展春季“汉服纪”、夏季龙舟赛、冬季春博会等特色活动,推出阆苑仙境寻踪之旅、博物馆探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扶持推出特色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更多文化新场景、新服务、新业态在古城中积聚。

三、阆中古城文脉如何传好守好?

肌理是表,文脉是根。在与古城干部群众交流中,调研组感受最深的是,如果说之前所做的一切“有形”的保护是让阆中古城“活下来”,那么文脉的传承,则是着眼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赋能、文化聚魂,让阆中古城真正守住文脉。

图片

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阆中古城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焕发生机活力。阆中古城传统建筑上的木雕窗花千姿百态,是古典营造法式中的精髓。图为2025年7月8日,阆中古城传统木工匠人正在修缮窗花构件(四川省委宣传部 供图) 

古城保护中留住底蕴。古城的灵魂,已经渗入古城的每道砖缝、每栋楼阁之中。调研组发现,古城居民在修房时,会把门神画在大门上。门神画师张桅解释道,“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当下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让非遗技艺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生”。阆中坚持以“匠心传承”延续文化脉络,依托阆中丝毯、保宁醋等非遗项目和四川大学等高校资源,改进非遗技艺16种,培养传承人500余名,复现古代民俗活动50余种。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既能感受到“秀才赶考”、“张飞巡城”、“夜间打更”等古代生活方式,也能体验到“皮影迪斯科”、编一编手工地毯、酿一酿原味醋等传统技艺。调研组在白花庵街上的老丝厂集体宿舍前还看到,墙壁上保留着20世纪60年代的老标语、旧海报,这座颇具年代感的宿舍现被巧妙地改作青年旅社,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古城发展中赓续文脉。古城要形神兼备,必须靠文化赋予精神内核。在阆中,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在守护古城形与魂的同时,阆中市注重以特色文化再现为切入点,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追溯挖掘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表达,避免主观臆造、戏说胡说。始建于唐代的阆中文庙,作为川北供奉孔子、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曾一度被用作拘留所,经充分研究论证,阆中市对照壁、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使其成为全民阅读、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的重要承载地。

传播交流中讲好故事。一部好作品往往能让人记住一座城。调研组发现,在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补助资金等政策的推动下,阆中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源泉,集合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文脉春秋》、《跟着书本去旅行》等央视纪录片再现了阆中的厚重历史与非遗习俗,《阆中民间传统文化集成》、《落下闳研究文选》等图书呈现了阆中的璀璨人文和城市魅力,阆中民俗舞蹈《亮花鞋》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阆中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说:“为了推广皮影艺术,我已赴全球30余国和地区演出,就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阆中皮影戏的多姿多彩。”

四、阆中古城保护实践的启示

近年来,四川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价值研究,多层次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阆中古城是一个例证。当然,阆中古城在收获社会各界关注和褒奖的同时,保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传统民居风貌与现代居住需求的冲突、非遗技艺传承的断层、旅游业态的同质化……这些问题既考验着保护的智慧,也呼唤着创新的勇气。调研中我们感到,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生长”;发展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的赓续;古城能安放乡愁,也需承载梦想。古城的保护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保护与民生的共生,让古城“活”下去;需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让文化“火”起来。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阆中古城的保护发生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深刻变革、城乡结构重塑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是阆中古城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推动古城保护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划定整体保护的底线、合理利用的红线,摒弃“拆真建假、拆旧建新”、“重用轻保、重旅轻文”等错误倾向,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阆中古城正是采取微改造、精提升这种“绣花”功夫,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古城成为滋养居民生活的一方沃土。实践证明,当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保护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古城居民从“守护者”变为“受益者”,那么古城的保护自然水到渠成。

始终坚持筑牢法治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阆中古城通过20余年的普法宣传引导,从干部到群众都对古城保护充满敬畏意识,实现了“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形成了“人人都是守护者、人人都是守城人”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当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健全的法治保障,当全社会有了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治意识、行动自觉,那么保护文化遗产就绝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始终坚持赓续文脉,挖掘阐发古城历史文化内涵。阆中正是通过不断挖掘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等价值内涵,凝练文化符号、塑造文化形象,生动讲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事,变古城“千城一面”为“千姿百态”,才引得每年超千万游客纷至沓来。实践证明,文化遗产蕴含丰厚精神财富,唯有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才能使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在古城保护中的支撑作用。阆中古城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智慧消防、无人机巡查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强化了安全,优化了服务。实践证明,数字化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发展模式,才能不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命力。

来源:《求是》2025/14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来源: 《求是》2025/14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