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马识途:人生百年 初心未改

作者:黄怡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7日 13版) 发布时间:2019-07-17 15:30:12 浏览次数:491 【字体:

作者:黄怡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7日 13版)

马识途近照 四川日报记者陈鹏摄

【走近文艺家】

105岁的他,一生为革命工作,无论何时都完全听从党的指挥,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牺牲生命,也毫不犹豫。回过头来看,他觉得自己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采访一位百岁老人,当然有些惶恐,特别是面对一位依然机敏的智慧老人。此前,人们多称他“著名作家马识途”,可当我走近他,试图读懂一二时,却发现“马识途”远非某个单一的称谓可概括。准确一点儿来说,他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著名书法家、著名革命家。

6月,我们如约在马老的书房见面。这是我今年第四次见到他。老人精神矍铄,稳坐在书桌前,招呼我坐在他近旁。和想象中的百岁老人完全不同,他昂昂然的模样和神态,像极了一棵不老青松。沉默时,自带一种飒然的庄严气质;一旦开讲,思维特别清晰,又谦和又明白。越是走近他,越是读其文读其人,越能感受到他身上凝结的除了对文对艺的不懈追求,还有对党对国的无限忠诚。

今年第一次见马识途,是在一个明媚的春日。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前,105岁的马识途下车后,一级一级迈上石阶,信步来到二楼会议室。他要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捐款105万元,用于资助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学生。那105万元是他105岁书法展上义卖所得。五年前,他就向川大捐过230多万元,四川大学为此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

马识途的书斋名为“未悔斋”,取自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人生观中,“不悔”向来占据重要位置——只要自己看重和喜欢的,怎么做、付出什么都绝不后悔。

那么人生百年,马识途最看重的是什么呢?老人回答得字字分明:最看重的不是别的,而是曾经是一位真正的职业革命家。

马识途一生为革命工作,其间遇到无数艰难,却从不后悔。“无论何时都完全听从党的指挥,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牺牲生命,也毫不犹豫。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马识途说,“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马识途在整个访谈中提到不下五次,去年马识途还写了一幅以此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1938年入党时,马识途面向党旗宣誓后,把原名“马千木”郑重改为“马识途”,取“觅得正确道路、老马识途”之意。他在自传《百岁拾忆》中曾说:“从入党的这天起,我改名了。我以为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

新中国成立前,马识途先后担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他,历经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又在组织系统、建设部门、宣传战线、科技领域等担任过不同的行政领导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始终与党同行,为党工作,在多个领域还从无到有地开创了崭新局面。

1985年离休后,马识途仍担任四川省作协主席。从离休到100岁这段时间,他出版了十几本书,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这与他多年来坚持读书写字、坚持笔耕不辍、坚持关心时事密不可分。

100岁时,马识途定下了一个“五年计划”,那就是再活五年。2019年1月,迈入105岁时,他又许了个愿望——向天再借三年,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寿登百五自寿词》中,他写道:“三年若得兮天假我,党庆百岁兮希能圆。”作为一位有8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这是他现在唯一的愿望。

提及传统文化,马识途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现在的我。”马识途少时读私塾,先生规定须背诵20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50首词、100首诗,虽不要求篇目长短,刚开始也很烦闷。马识途后来越读越有味道,不仅喜欢阅读、背诵,还自己写诗词。聊到兴起,他从书桌旁顺手拿出一个小铁盒,里面赫然放着的是《唐诗一百首》和《唐宋词一百首》,这是他半年来天天读的。现在马识途用背诵古诗词的方法来抵抗记忆力衰退,把好些遗忘的古诗词,又一一重拾回来。

读古籍买古籍是马识途的习惯和爱好。多年前,他就常去古籍书店淘书,当时工资低,很多书买不了,但能触碰到,都觉得是乐事幸事。两年前,马识途还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珍藏的66册古籍。

古文功底颇为深厚的马识途,酷爱写作,20岁开始发表作品。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又师从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等大家名宿。无论是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还是在繁忙的建设岗位上,他都笔耕不辍,始终为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思考和写作,先后创作出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他的《夜谭十记》的表现体例,在借鉴外国文学体式的同时,极具民族形式,被姜文改编成了电影《让子弹飞》。

窗外一片青绿,栀子花香满溢。活泼泼的生命力映照着依旧活泼泼的马识途。窗外为纪念爱妻所植的红梅恰绿叶葳蕤,马识途的世界依旧无比广阔。人生百年,跨越山海,初心未改,老马识途。 

(作者:黄怡,系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处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