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逐梦70年) ——新中国版“二十四史”的出版历程

作者:徐 俊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3日 20 版) 发布时间:2019-08-23 08:58:37 浏览次数: 【字体:

图为点校本“二十四史”书影;右图为点校工作留影,左起依次为中华书局编辑魏连科、武汉大学教授唐长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寿彝。

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二十四史”的修撰与刊刻,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载录绵延数千年的信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源源不断汲取的智慧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拥有近4000年连贯、完整的历史记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的修撰与刊刻,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载录绵延数千年的信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源源不断汲取的智慧源泉。

“二十四史”以纪、传、表、志的架构,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涵盖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二十四史”大多出自历代皇帝敕撰,后经清乾隆皇帝钦定,因此“二十四史”拥有“国史”和“正史”的地位。

中国素有纂修、刊刻“正史”的传统,历代多由官方组织实施,形成各自时代的标准本,通行于世,人们所悉知的宋刊“十七史”、明刊“二十一史”、清刊“二十四史”,无不如是。清乾隆年间《明史》修成,诏武英殿刊刻全部二十四史,“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成为有清一代的正史标准本,通行300余年。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广搜善本,汇集丛残,刻成“百衲本二十四史”,成为当时“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受到学界盛赞。但是从“殿本二十四史”到“百衲本”,仍然没有标点,没有断句,不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一套经过标点校勘,更准确、更清晰、更便于阅读的“二十四史”新本。

1956年,著名学者、长期在文化战线工作的郑振铎先生,在《人民日报》《政协会刊》先后发文,明确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议,首次系统讨论整理“二十四史”的问题。1958年,毛泽东主席指示,组织标点“前四史”。吴晗、范文澜随后主持召开“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制订计划,优先整理出版“前四史”,并兼及其余二十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整理、出版工作,以给读者提供一套标点准确、错误最少、便于阅读检索的本子。新中国版“二十四史”的出版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历史传承,点校本“二十四史”是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部署下,高效组织有关力量,集中各方面资源,合力完成的一项宏大出版工程。“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完成了从博古架上的“古董”到人人可取而读之的现代读本的转换,是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史记》首先出版于1959年9月,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宋史》最后出版于1978年,标志点校本“二十四史”最终完成、全部面世。

“雨雨风风二十年”,亲历全过程的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赵守俨先生用这7个字来概括“二十四史”整理出版的历程。从1958年到1978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中华书局集全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之力,200多位学者编辑参与,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宏伟文化工程。

顾颉刚先生1954年进京,在领衔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标点之后,又完成了平生最大夙愿——第一个《史记》三家注整理本。1971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批示,决定“二十四史”除已有标点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组织,请人标点,并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年迈的顾先生受命承担“总其成”之责,用一周时间起草了长篇宏文《整理国史计划书》。

1958年,著名文史学者宋云彬先生奉调进京,将毕生精力最后奉献给“二十四史”,协助顾先生完成《史记》点校,独自完成《后汉书》点校,承担南朝诸史的编辑工作。

1963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发文,借调武汉、济南、天津、广州等地高校多位教授进京,郑天挺、唐长孺、王仲荦、张维华、卢振华、陈仲安、刘节、罗继祖、王永兴诸先生集中住进北京翠微路2号院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从而留下“翠微校史”的佳话。

1971年,在中央直接关心下,校史工作重新提上日程,并由北京、上海两地分别承担。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社科院参与,以中华书局名义出版。其他数史,由北京方面完成。唐长孺、王仲荦、启功、王钟翰等学界名宿再次汇聚中华书局,先后参与校史长达十年之久,中华书局因此被启功先生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

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问世后,成为海内外学术界最权威、最通行的版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系统完整、科学规范的现代整理本,点校本“二十四史”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成就的标志性成果。已故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评价其“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在《访华余录——出版和书店》中高度评价点校本“二十四史”,称其“可以肯定超过乾隆殿本,将成为今后研究者的标准本”。早在1960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同志就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出版提出要“超越前人,并继续修订以成定本”的要求。半个世纪以来的事实证明,点校本“二十四史”确实达到预期,并且已经取代旧本,成为之后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文史爱好者普遍采用的最通行的版本。

经典的产生,既要充分尊重传统,又要顺应时代发展。老一代学者们以他们丰厚的学养和无私的奉献,以学术标准和时代需要为旨归,担负起存亡继绝的文化使命,使点校本“二十四史”不仅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标准通行本,同时为传统的文献整理积累丰富的经验,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当下我国的出版事业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经验。

为更好适应学术发展和读者需求,中华书局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探索,先后推出“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和包括人名、地名、书名在内的各类专题索引。同时,为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陆续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全241册)、缩印本“二十四史”(全20册)、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全63册)以及各史单独编排出版的版本。目前,点校本“二十四史”已经完全实现数据化,中华书局古联数字公司重点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数据库”,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实时进行线上阅读,进一步扩大了“二十四史”的受众面。

点校本“二十四史”全部出齐,距今已有40余年时间。受当时社会、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制约,加之整理过程时间跨度大,参与点校人员变动等因素影响,各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为适应新时代学术发展和读者使用的需求,中华书局于2007年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修订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中国出版集团“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修订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版本复核、文本校订,尽力消弭点校本存在的不足,形成体例统一、校勘全面、标点准确、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本。截至目前,已出版《史记》《魏书》《宋书》《南齐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八部史书修订本。修订工程集合全国学术界的力量,承担修订的单位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陕西、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修订工作的学者约300人,是当代学术界、出版界的又一件空前盛事。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民族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要下大力气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追求原创力和传播力同步增强。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光辉。

(作者:徐 俊  中华书局总经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3日 20 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