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碧水蓝天 锦绣天府 ——四川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作者:李晓东 周洪双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4日 01版) 发布时间:2019-09-14 10:53:02 浏览次数:565 【字体: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4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前不久,家住成都龙泉驿区的刘斌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近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远处则是若隐若现的雪山。

从成都东郊的龙泉山上,透过城区可以望见成都以西的雪山,如今这样的天气,已不少见。在近日由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岳东说:“相信各位记者朋友也有同感,近年来成都雾霾少了、蓝天多了,戴口罩出门的人少了、出去晒太阳的人多了,老百姓‘看得见雪山’的愿望基本实现。”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碧水蓝天重回群众身边

2018年9月26日,在第六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四川成都与法国里昂、广东深圳一起,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消息传回,很多人认为成都获得此奖是实至名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2018年全省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4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1.5%;全省优良天数率84.8%,比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作为省内最具标杆意义的城市,成都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9%,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了40天。

李岳东说,今年四川省在“治气”上再出新举措——把川南地区的大气质量改善与成都平原地区一并纳入全省环保“一号工程”,效果已逐步显现,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改善幅度排名中,自贡市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7名。

与大气治理一样,四川坚决把水污染防治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省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曾经是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沱江流域水质也创近十年最好水平,水清岸绿的美景正在沱江两岸不断展现。

“各级河(湖)长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带头推进河湖管理各项工作,还老百姓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强言说,四川针对河湖管理保护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涉水领域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开展河湖“清四乱”,全面整治非法采沙,实施河湖违法陈年积案“清零”行动,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四川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909只恢复到1387只,增长52.6%。”在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自豪地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保护大熊猫、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区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包建华说,四川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大熊猫分布区建成各类保护地95个,其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6个,超过70%的野生大熊猫和60%的大熊猫栖息地被各类保护地保护起来。

大熊猫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四川自然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绩。李岳东说,自1963年四川划建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总面积约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涵盖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名山大川,组成了类型多样、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李岳东说,四川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同1997年相比,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4.6个百分点、达到38.83%,高出全国平均15.87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9万亿元,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

城乡生活环境日渐优美

近一段时间以来,家住都江堰市胥家镇社区的付丽群已养成一个新习惯:每天早上出门,都会提一个垃圾桶,桶里放着两个塑料袋,一个为可回收垃圾,另一个为不可回收垃圾,分别放在小区门口的两个不同垃圾桶内后,她才一路哼着歌去遛弯。

垃圾“随手扔”变为“随手分”,四川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四川从2015年起就开始选择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城市作为试点进行垃圾分类示范,成都、德阳、广元为国家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遂宁、攀枝花、绵阳、泸州等为省级示范城市。

“垃圾分类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老百姓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说,四川从公共领域着手,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成都市党政机关、医院、公办中小学、商业综合体的垃圾分类已分别达到了100%、74.5%、65%、61.8%,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几乎没有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改革开放后,全省生活污水处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随意排放到达标排放、从量变到质变的变迁,市容环卫行业从城市环境的“清道夫”,转变为城市面貌的“美容师”。全省4.6万个行政村中有近4万个行政村配备了保洁员,90%行政村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在广大农村,人居环境也逐步改善,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环境优美示范村和幸福美丽新村装点着多彩的巴蜀大地。”李岳东说,四川城乡环境越来越优美,老百姓身边的臭水沟逐渐变清了,“鱼翔浅底”已不再是奢望。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