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绿色 担当责任 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作者:蒲香琳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01 19:52:42 浏览次数:500 【字体:

2018年9月,距甘孜州稻城县城7公里的色拉乡八美村山谷,1500余亩格桑花开成壮美“花海”。而这里以前曾经是沙化严重的低效益牧场。

2019年1月6日,在雪后放晴的广安市华蓥山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基地,大熊猫“云涛”正萌萌地食用竹子。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

  □蒲香琳 本报记者 王成栋

  出入境水质优良天数已持续300天,为近15年来最好!”9月14日,拿着这份监测数据,沱江三皇庙水文站站长王菊香感慨连连。不久前,省级有关部门再次排查沱江流域排污口,进一步确认入河污染物处在环境容量之内。

变清的不只是沱江。四川优良水质比例连续3年上升,达88.5%;劣V类水质比例连续3年下降,控制到1.1%。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四川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如今的巴蜀大地,天蓝、山绿、水清,日益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亲历者的回忆

从“臭不可闻”到水清岸绿

56岁的王菊香,驻守沱江中下游分界线三皇庙水文站已32年。从1987年开始,王菊香亲眼目睹了沱江水质与水量的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沱江水质逐渐恶化。甚至某些年份的枯水期,浅水流所散发出的气味让水文站弥漫着阵阵恶臭。即便从省级到流域市县纷纷着手治理,但进展并不明显。

治理难原因有二:“九龙治水”格局仍在,部门之间、上下游和左右岸“各唱各的调”;流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照旧,治理减少的存量比不上污染增量。

转折,发生在2016年,四川全面启动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沱江流域7市先后拿出行动方案,10条支流明确治理路径。随后,四川全面实施河长制,从省级层面开始明确各级河长。以此为基础,沱江率先建立流域性定期会商机制,实现流域治理“一盘棋”;划定全流域禁养区,各工业园区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沿线化工企业或关停或迁出。

借助部分市列入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的契机,7市先后出台沿线产业负面清单,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一票否决”,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治理成果易反复难题。

同样在2016年,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全面打响,流域内累计实现增绿300万亩。

3年后,沱江流域在经济增长不减速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园区污水不入河,城镇污水全处理”。去年,实现干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56.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2016年至2019年,沱江流域入河泥沙含量均保持10%左右的降幅,干流流量年际变化逐渐缩小。

植绿与治污同步推进,共同守护着巴山蜀水的美丽与魅力,不断夯实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底座。

  建设者的征程

以问题导向补齐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做好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减法“治标”,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治本”,这也是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

1979年,改革开放大幕刚拉开,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号召“人人多种一棵树”。随后,长江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建设渐次启动。这一系列工程和行动的持续实施,守住了四川乃至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底线。

成效体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一处处重披绿装的荒坡上。至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前夕,全川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24%,比1980年代末增加近10个百分点。

一个山头的变化,记录着这段历史。1981年的攀枝花市盐边县三堆子,暗黄色的山体和脚下浑浊的金沙江融为一体。这里地处干热河谷,一度被认为是造林绝地。1981年开始,两代植树人肩扛手提一点一滴改变着山与江的颜色。到2018年,这里森林覆盖率升至65%,再次与脚下的江水相映成趣。

沱江与三堆子,建设者用汗水和双手塑造的青山绿水,留下川人建设生态文明的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四川实践,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贯彻中央部署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总结经验,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2014年3月,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成立,明确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百余项,先后完成河道采砂等省级立法,率先完成生态红线划定、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从认识转变上升顶层式设计全面铺展,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迈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从产业结构的“除旧”到“布新”,四川转型发展的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责任编辑 张杨 编辑戚瑛本报制图 朱濉版式设计 高钰松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