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中华书局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挑大梁 为古籍整理出版贡献力量(文化脉动)

作者:张 贺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05日 05 版) 发布时间:2019-10-05 10:35:07 浏览次数:484 【字体: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05日   05 版)

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的编辑们。

董 芳摄

核心阅读

在中华书局,“80后”“90后”编辑成为编辑室的主力军。他们充分利用各种学术工具为古籍整理贡献力量

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编辑们在“苦”中领略到诸多乐趣

在中国出版界,成立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说它“百岁犹青春”固然是赞扬它虽然历史悠久但仍充满活力,但也是一句大实话,因为今天的中华书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挑起了大梁。古籍事业因新鲜血液的加入而焕发出青春朝气。

“80后”成为重新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主力

一提到古籍,人们通常会想到皓首穷经、青灯古卷之类的词,好像埋首于故纸堆的一定都是上了年纪的饱学硕儒。就拿中华书局承担的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来说,参与整理的专家固然以资深学者为主,就是当年的责任编辑也大都年近不惑。1973年,在京的部分专家和编辑拍了一张合影,24位合影者中不少人已是白发皤然。点校者中大师云集:顾颉刚、白寿彝、杨伯峻、何兹全、高亨、启功等200多位文史大师先后参与;编辑也是一时俊彦:宋云彬、赵守俨、傅璇琮、程毅中等皆为经验丰富、学养深厚的资深编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以高超的质量赢得了海内外学界及读者的赞誉,至今仍是学术研究引用率最高的版本。

2006年,中华书局决定重新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按照传统,历史编辑室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的大部分编辑工作,但与前辈们相比,这支队伍有两个区别于以往的鲜明特点:第一,6位参与修订本出版工作的编辑,最大的出生于1978年,最小的出生于1993年,主力是“80后”;第二,全部是女性。同事们称她们是“娘子军”。

现任历史编辑室副主任胡珂1987年出生,2011年加入中华书局,她戴着厚厚的近视镜,像个大学生,说起话来思路清晰。

“当年点校本‘二十四史’是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200多位学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历时20年才完成的。现今我们难以再让如此众多的顶尖学者脱离科研、教学岗位来会聚一处全力校史。而且和前辈相比,年轻一代编辑们在学养上尚欠火候,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现代学者可借助文史学界数十年来的深厚积累,能利用不断被披布的出土文献及海内外相关机构收藏的珍贵版本,还有形形色色的学术数据库作为辅助。编辑们都曾接受过学术与出版方面的系统训练,并有一套在实践中形成的、不断完善的现代古籍整理规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修订本做好。”胡珂说。

精审严校、精益求精已经“渗透进编辑的血液”

“二十四史”在学术界和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是其他古籍难以比拟的。因此,相比于普通古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的编辑工作更为复杂和严格。除了正常的三审三校制度之外,修订本需要编辑从作者开始工作之初就介入,作者刚刚整理一部分就要把稿子交给编辑,编辑检查稿件是否符合体例规范,检查对校勘记的把握尺度是否合适,然后编辑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这种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贯穿于书稿的整个修订过程,要来回多次。有时为了一个标点符号就要反复商讨。责编一审后交给资深编辑二审再由专家三审。在正式开始编辑之前,还要召开一次定稿会,把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彻底解决掉。如果顺利,书稿才能交给编辑,否则以上流程还要再走一遍,直到问题解决。这以后,稿件还要经过数轮校对。

参与修订了《隋书》等三部史书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曾感慨地说:“参加了修订流程,相当于自己再次历经专业的学术训练。”他甚至建议把有关各处修订讨论来往的邮件都打印出来存档,以备查勘。

高标准、严要求必然导致古籍整理周期长、出书慢。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启动于2006年,截至目前已出《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宋书》,该系列第八种《隋书》修订本今年3月刚刚面世。13年出8种书,如果放在一般出版社,相关编辑早就“下岗”了,出版社恐怕也早就关门了。但对中华书局而言,精审严校、精益求精已经“渗透进编辑的血液”。以《史记》修订本为例,修订工作历时7年,仅校勘记就出了3400多条,处理文字涉及约3700字,改订标点约6000处。

1989年出生的李勉目前负责《梁书》修订本的编辑工作。在“二十四史”里,《梁书》体量不算大,50卷约30万字,但即使这样,修订本的整理者仅仅在其中一卷也给出了1000多条修订长编。为便于阅读,李勉把校勘记打印出来,数千页A4纸堆在桌面,像一座小山。她左手放着老版的点校本《梁书》,中间是电脑,右手是修订本校勘长编的纸质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一条一条对照着看,已经看了半年多。

虽然辛苦,但胡珂和同事们认为这项工作意义非凡。她说:“现在很多人在电视上和网上做阐释普及传统文化的工作,但阐释也好,普及也好,前提是要有一个可靠的本子,否则就容易走偏,误导读者。我们做古籍整理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坚实可信的基础。”

家国情怀是中华书局的文化基因

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副主任朱立峰是一位“70后”,已经在书局工作了14年。但实际上他出生于1978年,比“娘子军”们也大不了多少。虽然学的是历史专业,可朱立峰对佛学感兴趣,现在负责《中华大藏经续编》的编辑出版。这部佛教经典集成总字数达2亿。如果把中华书局目前所有从事古籍整理出版的编辑近30人都集中起来,看一遍这套大藏经,按照最多每天两万字的标准,大家全年不休,其他任何工作都不做,光看稿子也要一整年的时间。更何况,哲学编辑室只有两位从事宗教文献整理出版的编辑。一边是繁重的工作量,一边是单薄的人力。怎么办?好在中华书局有一个古籍数字化平台,通过在全国招募数百名志愿者参与校对和外审,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度。“这也是我们和前辈们不同的地方,今天能用很多数字化新技术辅助我们做古籍整理,以前囿于人力做不到的事,今天我们都能做了。”朱立峰说。

朱立峰也强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也有很多乐趣。比如,他的一位作者对版本非常痴迷,如果听说了某地有个他没看过的版本,千方百计也要看到;有时朱立峰劝他版本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再为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抄本而煞费苦心,但这位作者仍然不遗余力地去找去看。有一次在给这位作者寄样书时,朱立峰猛然发现那个地址是一间地下室。“他条件那么艰苦,对工作却这么热情,我特别感动。”

所以,朱立峰和胡珂都不喜欢“甘坐冷板凳”这句话。朱立峰说:“这句话把我们说得好像很怪似的,但我们和其他行业没什么不同。”胡珂说:“什么叫‘冷板凳’?世界上很多工作都是不能短时间见到成效但又很重要的,有的基础性研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有这种责任感,你就会去做。更何况,这种生活方式符合自己的理想,何冷之有?”

目前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仅仅出版了1/3,离全部出齐还有漫长的岁月。而就在今年,历史编辑室又启动了标点本《资治通鉴》的修订工作。“压力真是很大!”胡珂笑着说,“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等工作做完,我们肯定已经到中年了。”

中华书局一楼镌刻着创始人陆费逵的一段话:“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华书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矢志不渝。”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