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光明日报】守护传统村落 留住乡土文明

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9日 07版) 发布时间:2019-07-09 09:45:06 浏览次数:462 【字体: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9日 07版)

【访谈手记】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中华民族广博深邃的文明历程中,传统村落犹如点点星火,为人们开启寻“根”之旅,照亮前行之路。

中华民族从逐水草、居洞穴的游弋生活,过渡到农耕文明时代的聚群而居,传统村落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有文化的传承。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宅庭院、稻田遗址、水利工程承载了先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遗迹,而这些历史载体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尤其是乡土文明中所赓续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之根,成为培厚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格局中审视这些古老的面孔时,颇有一番感慨:竹海荡漾、翠色欲滴,浙江安吉五鹤村挖掘生态潜力,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茂林掩映、暗圳串流,安徽黄山宏村利用山势坡度营建人工水系,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现代村镇建设打造示范样板;深山苗寨、浓郁风情,湖南十八洞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致富方案。由此看来,当传统村落以崭新的容颜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时,其所彰显的现实价值必将迸发出不竭的动力,为新时代宏阔蓝图再添风景。

传统村落的发展可谓“春光正明媚”。然而瑕瑜互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成为一代人的惆怅。农村“空心化”现象导致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以实际落地,包括曲艺民俗、手工技艺在内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传承而逐步被异化,乃至遗忘。乡土文明中所蕴含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也被淡化,甚至剥离。过度的商业化开发,让缺乏地域、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拔地而起,现代城市规划给传统村落风貌带来了同化与冲击,造成保护与开发、开发与民生之间亟待调和的矛盾。

可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关键一点还是要强调“以人为本”。要想守住“家”,就要留住守家的人。如果尝试以“反哺”的方式保护传统村落,一方面通过振兴农村经济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激活农村活力,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将资源变为红利;另一方面,有了时间与收入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生态优化、古迹保护、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来,承担起职责义务,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那么,彼时的传统村落将不再是日渐褪色的古董旧件,而是触手可及的田园牧歌。

学术支持: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王斯敏、成亚倩 通讯员 焦德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