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2-11-30 00:03:59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卿:砥砺奋进开创治蜀兴川新篇

作者:曾卿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7-06-07 14:22:00 浏览次数:1659 【字体: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又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每一届省委都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任务,都需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十届省委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牢记重托、砥砺奋进,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创造了“难与变”“稳与进”“治与兴”的四川奇迹,谱写了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恢弘史诗。五年应变、图变、巨变,不仅仅留下了一段恢弘史诗,更巩固了我们面对新的“赶考”的顽强信念,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一定能实现,一定要实现!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曾卿

难与变

难在决胜全面小康任务繁重,变在全省专注发展、干事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难在闯过转型关口要求更为急迫,变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难在地震灾区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变在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路

难在四川藏区治理更具特殊性复杂性,变在近几年来“静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

难在彻底扭转政治生态形势异常严峻,变在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稳与进

政治立场站得稳,高举旗帜赢得“四个意识”深入人心之“进”

定见定力扎得稳,励精图治赢得治蜀兴川开辟新境界之“进”

发展大势把得稳,顺势有为赢得厚植长远发展优势之“进”

节奏步伐迈得稳,拼搏实干赢得主要工作跻身全国前列之“进”

全局底线守得稳,深谋持重赢得社会大局安定有序之“进”

治与兴

“治与兴”体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成效显著

“治与兴”体现在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奠定了西部开放高地地位

“治与兴”体现在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得到全面夯实

“治与兴”体现在全省政治生态发生可喜变化

特殊的考验

难与变

过去五年,四川面临多重特殊矛盾和重大考验,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芦山强烈地震再次冲击,脱贫攻坚背水一战,藏区维稳压力巨大,政治生态重塑任务艰巨。省委站位全局、事不避难、担当担责,提出治蜀兴川新理念新思路新布局,集中力量打一场场硬仗,着重抓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难事,展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定决心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无畏气概。

难在决胜全面小康任务繁重,变在全省专注发展、干事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本质上是发展问题。2012年11月,王东明同志指出: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省工作主题,强调“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即使发生芦山强烈地震,省委在应急抢险后也很快把全省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2014年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作出“六个基本判断”,第一个就是“四川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确立“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奋斗目标,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

难在闯过转型关口要求更为急迫,变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制胜之道在顺势而为。四川传统产业比重高,受新常态冲击直接而巨大,省委作出“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的准确判断,清醒认识到“转型升级是必须迈过去的坎”,鲜明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立足发挥四川科教人才资源大省优势,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抓住跻身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的重大机遇,召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决定》,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先行省。坚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积极培育高端现代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省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难在地震灾区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变在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路。芦山强烈地震之后,中央赋予四川重大使命:探索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省委把灾区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一项重大工作、作为重灾区的首要任务,作出《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提出“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经过3年艰苦奋战,灾区重建任务圆满完成,“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正成为美好现实,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难在四川藏区治理更具特殊性复杂性,变在近几年来“静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四川藏区处于“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地位,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社会治理难度大。省委全面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施策,坚持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起抓,发展民生、寺庙管理、社会稳定、宣传教育、组织建设“五条战线”齐发力,全方位加强藏区工作,保持了四川藏区大局稳定,夯实了长治久安的根基。

难在彻底扭转政治生态形势异常严峻,变在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党的十八大之后,四川干部队伍中腐败问题集中暴露,全面从严治党面临“三个不可低估”严峻形势: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给四川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低估;长期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长蔓延,封建腐朽思想文化对四川干部队伍的侵蚀不可低估;一定时期腐败案件多发频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省委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全省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

特别的担当

稳与进

稳中求进,是经济工作总基调和党中央治国理政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大局下的四川工作,稳中求进贯穿到了各个方面,体现了省委贯彻落实中央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政治自觉,体现了省委驾驭复杂形势的执政智慧和能力。

政治立场站得稳,高举旗帜赢得“四个意识”深入人心之“进”。过去五年,省委工作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把坚决维护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中央统一部署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始终从政治、全局的高度严肃认真对待和扎实深入开展,“四个意识”已经转化为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始终在全党全国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通过召开省委全会,分别对“四个全面”和灾区重建、脱贫攻坚、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创新改革、绿色发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作出《决定》,把十八大以来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不折不扣落到了实处。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政治坚定,坚决拥护中央改进作风和反对腐败,彻底肃清了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造成的恶劣影响。

定见定力扎得稳,励精图治赢得治蜀兴川开辟新境界之“进”。定力源于定见。治蜀兴川开辟新境界,基于省委对省情特征的定见,源于战略筹划的定力,成于推动实施的坚定。过去五年,省委作出“六个基本判断”,确立“两个跨越”奋斗目标,明确“三大发展战略”实施路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川实践,治蜀兴川工作总体思路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无论面对各种特殊困难和复杂局面,省委始终坚持这个总体思路不动摇,保持专注发展定力、转型发展定力、惩治腐败定力,在全省汇聚起了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统一意志和强大力量。实践证明,治蜀兴川总体工作思路,集中反映了省委对省情特征、发展目标、工作任务的准确判断、深入思考和整体把握,是四川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发展大势把得稳,顺势有为赢得厚植长远发展优势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干成了不少奠定四川在全国大格局中地位、奠基百年发展的大事,体现了善抓重大机遇的宏大战略魄力。成功推动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抢在最后时刻挤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由贸易区,实现了四川由国家“三线”到国家级“三区”的发展格局之进。变新常态下稳增长压力为转型升级的动力,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电子8.6代线、京东方成都6代线和绵阳6代线、清华紫光2000亿合作项目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加快迈进万亿级产业;汽车产业在吉利、沃尔沃、神龙汽车等动辄百亿级的重大项目带动下,即将成长为5000亿级产业;油气化工在新材料、精细化工的带动下,正发展为5000亿级产业;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与燃机等产业,正加快向千亿级新型产业靠近,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产业支撑正在形成。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新机遇,五年累计投资8.6万亿元,不失时机布局和开工建设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了全域发展条件。

节奏步伐迈得稳,拼搏实干赢得主要工作跻身全国前列之“进”。行稳方能致远。决策部署确定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以上率下抓落实上,以超常付出成就了非凡之事。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环境下,四川不仅平稳度过了速度换挡期,没有出现断崖式下滑,而且连续多年在全国经济大省中增速走在前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下足绣花功夫,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战全胜,在国家验收考核工作中跻身全国8个成效最好的省份。全面创新改革,国家首批在全国推广的17条经验中四川有8条,走在了全国前列。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纵深突破,简政放权、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民生领域改革、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制度等重点领域都创造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全国经验,探索出的改革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受到中央肯定和推广。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依法治省《纲要》,藏区依法治理、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显著加强,治蜀兴川各项事业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全局底线守得稳,深谋持重赢得社会大局安定有序之“进”。“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一说,反映的是自古以来治蜀的难度。过去五年,四川大事更多、难事更多,但是全局社会、干部队伍、民族地区始终总体稳定,守住了民生底线,守住了经济风险底线,守住了安全生产底线,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即使出现一些热点冲击,也做到了迅速有效控制,没有酿成极端事件。这些完全得益于省委审时度势、统筹兼顾、谋定后动、勇于担当,在大风大浪、大开大合、大破大立之中保持了全省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特优的答卷

治与兴

五年奋进前行,五年夯基蓄势,十届省委在砥砺奋进中开创了治蜀兴川的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小康、建成经济强省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治与兴”体现在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全省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台阶,从全国第8位跃升到第6位,实现了总量跃升、质量提升、地位上升。四川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历史性转变。新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最终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超过了投资,上升到了51.5%,动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城乡结构历史性转折,百万人口大城市上升到了5个,今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超过50%。

“治与兴”体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成效显著。省委向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中央专项改革方案做到了及时、全面对接,确保中央改革部署在四川落地落实。省委确定的256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102项,总体进度符合中央要求和预期目标。四川是省级保留审批事项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受到中央肯定。四川是全国10个最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省份之一,配套制定了17条政策措施。坚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农业农村改革创造全国经验,国务院在四川召开了两次农村改革现场工作会。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国企重组整合和改革脱困等成效明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速,启动实施绿化全川行动,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内环保督察。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增强了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分级诊疗制度等在全国推广。

“治与兴”体现在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奠定了西部开放高地地位。省委鲜明提出“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新战略,在扩大开放合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打造中德、中韩、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区,成功承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开通蓉欧快铁,累计引进到位省外、境外资金超过5万亿元,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1户,成都双流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00条、新增54条,全社会开放程度明显提升。

“治与兴”体现在全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年度公共财政支出提高并稳定在65%左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城镇、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之比分别接近85%和90%。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 750 万减少到 2016 年底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在改革发展中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凝聚形成了同步奔康的磅礴力量。

“治与兴”体现在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得到全面夯实。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坚持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持之以恒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注重通过具体案例彰显法治权威,抓住关键环节和薄弱区域持续用力,扎实推进藏区彝区依法治理常态化,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确保了四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治与兴”体现在全省政治生态发生可喜变化。四川政治生态已经根本扭转,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团团伙伙等潜规则得到有效治理,过去一度盛行的“攀高枝”“抱大树”得到坚决抑制,同志关系、上下级之间变得越来越清爽,专注事业、埋头干事成为了全省干部队伍中的一种常态,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普遍增强,在纪律约束下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用权的习惯正在逐渐养成。政治生态的改善,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根本保证。

十届省委的五年,是在历经磨难的特殊考验中不负重托、行稳致远的五年,是在紧跟中央执政理念巨变中形成新时期治蜀兴川方略的五年,是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打下决定性基础的五年。五年应变、图变、巨变,不仅仅留下了一段恢弘史诗,更巩固了我们面对新的“赶考”的顽强信念,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一定能实现,一定要实现!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来源:四川日报)

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