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家风家训】四川芦山乐氏家族:忠孝勤俭延续六百年‖曹笑

作者:曹 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4 15:01:30 浏览次数:900 【字体:

四川芦山乐氏家族

忠孝勤俭延续六百年

曹 笑

在四川芦山县,有一个乐氏家族(“乐”字在作姓氏时读音为yuè)。这个家族的始祖入川,有些与众不同——其他姓氏的始祖,很多是“湖广填四川”入川的——但乐氏家族不是。

据乐氏家族《西蜀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年(约1371年),一个叫乐吕的江西吉安泰和人,奉旨到雅安芦山做知县。3年后,他发现自己没有盘缠返回祖籍江西。无奈之下,他带着家人,在芦山县城东北三公里外的龙门乡地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此地从此就叫“吕村坝”。

绵延近百年后,到了乐吕的第四代,乐氏家族开始发家、富裕。到了17世纪,清廉知县乐吕的后代,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再后来,乐氏家族的后人,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移,在川内川外、海内海外落地生根,如今早已有十数万之众。

2023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在雅安市纪委、芦山县纪委协助下,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辗转于雅安、芦山、成都多地采访,发现雅安乐氏家族一脉,从始祖乐吕1371年奉旨入川,到现在的2023年,已延续整整652年;从没有盘缠返乡的一贫如洗,到后来的富甲一方,家族的秘密,就是乐氏家族家规精炼后的四个字:“忠、孝、勤、俭”。

忠孝勤俭

芦山乐氏家族老宅守护人

70多岁的乐近刚,一直生活在芦山,守护着乐氏家族老宅。

车辆在芦山县城穿行不久,一座古老的碉堡矗立在楼群之中,惹人注目。乐近刚说,那是乐氏祖先修的,用来抵御各种风险。

经过乐以琴路,就来到了乐氏老宅。紧邻老宅的“乐以琴事迹及乐氏家风馆”,正在抓紧修建。

修建中的“乐以琴事迹及乐氏家风馆”,左边为乐氏老宅

乐近刚的手一挥,在空中划了划乐氏老宅,“以前很大的,这一片都属于我们老宅”,说这话时,一个圈。老宅很规整,也非常干净。大门上的那副对联,上联下联各自开头的四个字,让人过目不忘,分别是:“耕读立业”“忠孝齐家”。

乐近刚在老宅

靠着家规的护佑,从芦山县老宅出发,乐氏族人向四面八方开枝散叶。除芦山、邛崃、大邑、都江堰外,全国各地都有;更远的早已在美国定居。“远方回来的族人,在老宅喝口水、吃顿饭,那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就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但线在芦山,线在这个老宅。”

大忠:战争年代以身殉国

乐近刚介绍,乐氏后人最近的几代,是按“以、近、大、同”字辈排的。他的父辈是“以”字辈,“两个爷爷四个奶奶,生下了‘以’字辈10男7女17人。”乐氏“以”字辈星光璀璨,17人中,本科14人,其中医学博士7人、农业专家1人、高分子材料专家1人、版画家1人、抗日军人3人。乐氏家规的“忠”,在这3名抗日军人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排行老六的乐以琴,空军飞行员,著名抗日英雄,共击落日军敌机8架,曾在1次空战中就击落敌机4架,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空中赵子龙”“江南大地之钢盔”。1937年12月3日,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中,乐以琴与战友驾驶2架战机,迎战日机30架,壮烈牺牲,年仅23岁。

乐以琴牺牲后,政府和社会各界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发给1.2万大洋作为抚恤金。乐近刚回忆:“大奶奶说这笔钱是老六用命换来的,老六是我们乐氏家族的骄傲!中国人被欺负,就是因为教育落后。大奶奶就用这钱开办了芦山有史以来第一所中学——伯英中学,就是现在的芦山中学。”

如果加上乐以清的丈夫杨种德,乐氏家族在抗战中就有4名空军飞行员。“杨种德在成都的空战中,飞机被日军打中,被迫跳伞;跳伞时日军还在空中疯狂扫射,幸好没打中。后来,他被双流的百姓救下。”

2014年12月3日,全国各地乐氏族人齐聚芦山,举行“乐以琴100周年诞辰纪念日”。目前,芦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在修建“乐以琴事迹及乐氏家风馆”。

雅安市西康博物馆前的乐以琴塑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大孝:书香传承悬壶济世

同为“以”字辈的乐以成,是乐以琴的姐姐,姐弟俩相差10岁。乐以成16岁时,一个人女扮男装走到雅安,后来到成都求学,是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第一名女学生,艰苦学习8年后,成为华西第一位女博士,也是四川首位医学博士。

毕业后,乐以成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师从中国妇产科泰斗林巧稚。1938年,乐以成到加拿大多伦多妇女儿童医院任住院总医师,5年后又到美国洛杉矶大学医院任主任医师;1948年,远赴英国皇家医学院攻读博士后。1950年,谢绝了外国的丰厚待遇,乐以成回到祖国,担任原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系主任。

当时,中国妇产医学界流传一种说法:“北有林巧稚,南有乐以成”。每天,她都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往返于家和医院,直到75岁才停止骑车。每天早上7点半,必定准时赶到医院,小到病房卫生、大到危重病例讨论,事必躬亲、一丝不苟。

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授郑德元回忆,1956年她生第一个小孩时,产后大出血休克。乐以成闻讯赶来,立即进行抢救;事后,还细心将她周身的血迹擦干净,一直忙到天色发亮,安顿好一切,才回家休息。

乐以成还经常下乡巡回医疗,深夜为农妇接生。直到85岁,还在看门诊。

乐以成的丈夫谢锡瑹,也是学医的。两人婚后生下两女一子,大女儿叫谢蜀祥。

2023年5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我们见到了谢蜀祥教授。1935年出生的谢老,已经88岁,但思路清晰:乐以成既是她的妈妈,也是她的师母,还是共事30年的同事。“妈妈在华西工作了60年,我也工作了59年。”

谢蜀祥教授(右)

谢蜀祥也是博士后,国家一级专家,著名生殖内分泌专家。谢蜀祥说自己有点怕妈妈,“生活上照顾我、关心我,但工作上对我很严厉,我挨骂最多了。业务不精不得行。我都当住院医生了,她来看我做手术,还当着人骂我,‘我说你,你还不高兴,不高兴就给我滚下来’。”

正是妈妈的这种严厉,让谢蜀祥成了医学大家,多少个因不孕不育面临破碎的家庭,经她的妙手才得以保存。“还有一个挨妈妈骂最多的学生,叫曹泽毅,后来当了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说到这里,谢蜀祥笑了起来。

谢蜀祥说,学医有好处,挽救生命很有成就感,“对学生,我手把手地教、耐心细致地教。学生们也对我好得很。”直到现在,谢蜀祥还每天坚持学习,“当医生就是一辈子读书的,没其他办法。因为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每天都在更新。”

乐氏家族新一代 以行动延续家规

谢蜀祥是“近”字辈。乐氏家族“大”字辈的后人,有医生、律师,也有在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

谢蜀祥有两儿一女,儿女们又给她生了三个孙女。大儿子的女儿李韵,现居成都,从事景观设计行业。李韵说:父母告诉我,我名字里面的“韵”,取自祖祖乐以成的别名“乐韵樵”的“韵”,寄托着长辈的祝福。“作为小辈,以我现在的理解,对于家里的教育归纳起来就是‘独立’‘上进’‘尊重’——照顾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拥有能相互成就的伴侣,感谢并尊重身边的人和事。”

李韵(后左)一家

李韵的印象中,家里从没有严厉的管教,也没有出口成章的大道理,长辈们都是身体力行、真诚地传达着他们的人生理念,或者说一种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乐氏家族家规,包容且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比起晦涩的文字,大人们的言传身教更为深刻。我们都是通过成长来领悟的。”

李韵当年以优异成绩选择就读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投身景观园林建设事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借助习得的专业知识,多年来为公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回馈着这个美丽的家乡。除景观设计外,李韵还任职四川省一个慈善事业促进会的副会长,“我们多位发起人自大学相识、接触公益已有十余年,靠着自身发光发热,聚集起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空巢老人,愿把这种精神传递传承下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而李韵姑姑小叔家的两个姐姐,都是学医的,定居国外,在各自领域耕耘与深造。

乐氏家族的新一代,在老祖宗的教育下茁壮成长,以各自独特的行动,传承、延续着乐氏家族家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曹 笑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