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文史英华】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三)——兴衰无不本于闺门‖周云容

作者:周云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7 16:19:18 浏览次数:714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三)

周云容

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天下之兴衰,本源于闺门。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为已故苏洵妻子、苏轼苏辙之母程夫人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明太祖朱元璋语)三苏妻妾贤良淑德、敬老慈幼、贫贱不移,是树立和延续苏氏家风的精神支柱。她们为三苏曲折起伏人生铺陈了一片温暖不变的底色。三苏,是一个时代传奇,而她们正是这个传奇的重要推手。

程夫人:勉夫教子

程夫人,出自眉山大家程氏,18岁时嫁与19岁的苏洵,与苏洵育有三子三女,仅存苏轼、苏辙和八娘。

“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宋·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这是司马光对程夫人的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臣、文坛巨匠,程夫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家与程家的家境历来悬殊,“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但这一点并没有给程夫人遵循妇道带来丝毫影响:“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由富入贫的程夫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或傲娇,对长辈恭敬孝顺,勤俭持家,深得苏家老少和族人认可。曾有人建议程夫人求助于自己的娘家,即可过上好的生活,但她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丈夫要靠妻家维持生计而断然不允。

苏洵婚后仍“游荡不学”,程夫人心有担忧,但从不埋怨指责,直到苏洵自己幡然醒悟。一天,苏洵向夫人慨然道:“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我认真反省了一下,觉得自己还可以努力读书学习。然而,现在一家人还等着我养家糊口呢,如果学而无成又耽误了一家生计,咋办嘛?程夫人回答说:“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不希望苏洵迫于她给压力,被动学习。“你若有志于学,养家糊口的事,累我一个人就行了!”随后,她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在纱縠行做起丝绸生意。因她治生有方,使苏家“不数年,遂成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苏洵在夫人的支持下,得以专心为学,终成文章大家,跻身朝堂。

相夫同时,不忘教子。程夫人的“言传”与“身教”对苏轼兄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苏辙《坟院记》)。她的学识和能力超越了同一时代的女性,从其教子读史一事上便可得知。苏母教子读《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已如“孟母三迁”般为人传诵。程夫人甚是注重名节,告诫苏轼兄弟“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励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程夫人教导苏轼兄弟:读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个人追名逐利。她常用古人名节故事来激励儿子,若其能为坚守直道正义而死,为母不会悲伤。对两个儿子也是充满期望,“每语其家人:‘二子必不负吾志。’”(苏辙《颍滨遗老传》)苏轼一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宋·陆游《跋东坡帖》),死后被追谥为“文忠”,是对他一身气节的公允评价;苏辙也曾慷慨表白:“生有捐躯之日,死存结草之诚”(苏辙《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这与母亲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自小的名节教育不无关系。

除了“言传”,程夫人的“身教”更让苏轼兄弟记忆深刻,受益终生。苏轼步入仕途之后,曾作《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异鹊》《记先夫人不发宿藏》等诗文,追忆母亲的行为处事。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记述,程夫人不喜杀生,告诫家人不得捕捉鸟雀。常年以往,鸟儿们在苏家庭院的低枝筑巢,小孩子都能看到巢中的小鸟,连极为珍稀的桐花凤也栖落于苏家堂前。《异鹊》一诗说:“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在苏家,因为家人的仁爱,鸟儿与人自然和谐共生。

《记先夫人不发宿藏》生动地记述了另一件事:苏家的婢女在园中发现埋有一口大瓮(大瓦罐子),惊喜地告诉主人——这肯定是个藏宝罐。然而,程夫人却坚决不准把它挖出来,命人原封不动地掩埋回去。

程夫人对待钱财不但非义不取,且乐善好施。当苏家日渐富足时,程夫人感叹说:“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她认为财富太多不见得是福,如果不停地积攒钱财,将会贻患子孙。于是,她将家中钱财接济族人和乡邻。到她去世时,苏家积蓄已不足以支撑自家一年的开支了。

苏轼悲天悯人的仁爱思想,“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苏轼《与章子厚书》)的轻财重义观念,与母亲程夫人一脉相承。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三苏父子名震京师的消息可能程夫人还未得知,就溘然长逝,年仅48岁。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夏,北宋名臣司马光应苏轼之请为苏母程夫人撰写墓志铭。这位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史学大家,给予程夫人极高评价:“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程夫人一生,勉夫教子,成就三苏,是三苏之幸,亦是中国文化传统之幸。

王弗:敏静谨肃

王弗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育一子苏迈。27岁正值芳年之时,却不幸病逝。她与苏轼相伴11年,却是苏轼一生无法忘却之人。在她去世10年后,苏轼依然特别伤感,写下有“千古第一悼亡词”之称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王弗性格沉静并不多言。刚嫁进苏府的时候,苏轼还不知道她知书识字。“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苏轼读书,她便一直默默地伴随一旁;有时丈夫忘词儿了,她则在旁轻声予以提示;问她别的一些书,王弗竟“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夫人竟是一个知书识礼、沉静聪敏而又内涵不俗的女人啊!

王弗“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王弗稳重细致的个性与苏轼不拘细行的豪放性格形成互补,时时提醒丈夫“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苏轼在家会客,王弗则会立于屏风后倾听,事后提醒苏轼:某人说话模棱两可,一味逢迎你,不必与这种人聊天浪费时间;对于有求于苏轼、第一次见面就热络得亲密无间者,她会提醒丈夫——这种人的交情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已而果然”,事后证明,王弗识人很准,对苏轼的提醒所言极是。

作为官家夫人的王弗,依然常以公婆的言行事迹劝勉苏轼。“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在凤翔任职时,发现疑似古人埋藏丹药之处,想要发掘,王弗却说:“使吾先姑(指程夫人)在,必不发也。”(《记先夫人不发宿藏》)她以程夫人曾不许发掘地下藏宝大瓮之事,来婉转劝阻丈夫,苏轼惭愧而止。

苏轼评价王弗“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认为她很有见地,对其所说也是欣然采纳。王弗早逝,“余永无所依怙”,苏轼深感聪敏睿智的贤妻不在了,从此身旁空落心无所依。

苏洵对这个儿媳也是非常疼爱的。王弗在京城开封去世后,他叮嘱苏轼:“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亡妻王氏墓志铭》)谁料不久苏洵病故,苏轼挽扶父亲和亡妻的灵柩,千里迢迢运回眉山老家。他把王弗葬在了母亲程夫人墓旁,种下青松以祭奠。

王闰之:简俭纯明

王闰之,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嫁与苏轼时,已经21岁。与苏轼育有二子:苏迨、苏过。闰之夫人伴随苏轼走过最起伏辗转的25年,其温柔坚韧,是苏轼宦海沉浮中的安宁港湾。“唯有同穴”,是苏轼对其最深情的告白。

王闰之贤惠敦厚。“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王闰之对堂姐王弗所生之苏迈视如己出。苏轼《蝶恋花·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词云:“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三个明珠”,即苏轼的三个儿子;“膝上王文度”,则用东晋名臣王坦之备受父亲宠爱,常被抱着坐于膝上的典故,称赞王闰之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有加。

王闰之陪苏轼历尽宦海沉浮与艰辛,但其不以苏轼沉浮而改其节操。“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被贬黄州,贫困交加,从官宦夫人沦为躬耕东坡的农妇,王闰之处之怡然,不以为苦;元祐时期,苏轼政治地位陡然上升,闰之安之若素,丝毫不见骄矜自喜之色。

苏辙对这位嫂子宠辱不惊的品行很是敬佩,在她去世后,为其写了两篇祭文,可见苏氏家族对王闰之的认可:“贫富戚忻,观者尽惊。嫂居其间,不改色声。冠服肴蔬,率从其先。性固有之,非学而然”(苏辙《祭亡嫂王氏文》),赞美闰之宠辱不惊、质朴无华的品性,与生俱来。

王闰之可能不如苏轼与王弗之间那样有诸多的精神交流,但她却能与苏轼相濡以沫,心灵相通。苏轼游赤壁,只欠斗酒,“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苏轼《后赤壁赋》)这便是两人间的默契。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王闰之在京师去世,不久苏轼即远谪岭南,只好将其灵柩停放于京西的寺院里。8年后,苏轼在北归的途中而卒,苏辙及子侄们才将两人葬于河南郏县,实现其“同穴”的夙愿。

王朝云:忠敬如一

王朝云,苏轼的侍妾。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赎买了当时年仅12岁的小歌妓朝云作侍女,后在谪居黄州时将其收为侍妾。为苏轼生有一子,不及满岁便夭折了。

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梁溪漫志》载,苏轼一日退朝,吃完饭,扪腹徐行,问侍儿:“此中藏有何物?”一婢说:“都是文章。”另一婢说:“都是识见。”苏轼连连摇头,不以为然。朝云抿嘴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一肚皮不合事宜”,朝云一语道破苏轼的性格命运本质所在,若无深刻了解,怎有如此知己之言。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这里亦属岭南蛮荒瘴疠之地,当时闰之夫人已去世,“独朝云者随予南迁”(苏轼《朝云诗·序》)。他感念朝云在患难之际的不离不弃,作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却如通德伴伶玄。”(《朝云诗》)这句诗里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唐代以善唱《杨枝》词而闻名的樊素,白居易的第一宠妾。白居易晚年中风,病中凄然劝其离开自己另寻幸福去,她真的就离他而去;另一个是东汉名臣伶玄的侍妾樊通德,一生都与伶玄相知相伴,至死不渝。两相对比之下,苏轼十分感激与自豪,因为自己无论贬到哪里、厄运与垂暮交困,王朝云都义无反顾地跟随自己。

谁料,谪居惠州不到两年,朝云就染疫而逝,年仅34岁。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西禅寺松林中,并撰写墓志铭赞叹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朝云墓志铭》)

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苏轼《惠州荐朝云疏》),与苏轼患难与共,其坚贞深情为世人敬重。“惠州朝云墓,每岁清明,倾城士女,酹酒罗拜。”(清·陈澧《甘州·渐斜阳淡淡下平堤·序》)

史夫人:忧深责重

史氏,苏辙的夫人,与苏辙祖母为同一家族。苏辙17岁时与年仅15岁的史氏结婚,两人白头偕老,相伴终生。

苏辙晚年作《寄内》诗回忆他们相依为命的一生。史氏一生随苏辙宦海沉浮,始终无悔相伴。苏辙前半生一直为地方下层官僚,好不容易改官签判,苏轼“乌台诗案”入狱,苏辙乞纳在身官职以赎兄罪,坐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47岁才出任歙州绩溪(今属安徽宣城)县令,又大病一场,因地僻少药,差点丢掉性命,已立下遗嘱,“老妻但坐哭,遗语未肯听”(苏辙《答王定国问疾》)。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间,苏辙由小小县令一路狂飙升迁至副宰相。然而好景不长,接着又再贬筠州、雷州、化州。后遇赦北归,移居颍昌(今河南许昌),但徽宗朝对元祐党人的打击迫害日益加重,为避祸,苏辙被迫躲到离京城较远的汝南(今属河南)独居起来。苏辙深感愧对史氏,说“忧深责重乐无几”(《寄内》),忧患多于享乐,“老妻饱忧患,悲咤催心肝”(苏辙《次韵子瞻送千乘千能》),“此身已分长贫贱,执爨(cuàn,灶)缝裳愧老妻”(苏辙《官居即事》)。对此,史氏却能安贫乐道不以为意,“老妻稚子亦自乐,野草山花还插髻”(苏辙《次韵子瞻自普照入山独游二庵》),始终相伴无悔。

苏轼对弟媳亦是多有赞赏。在《两桥诗·西新桥》中说:“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自注说:“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苏轼贬谪惠州时,修建东新桥、西新桥,史夫人将其在元祐时期入宫所得赏赐悉数捐出以助苏轼修桥,其品质可见一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云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