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廉洁文化】三个小故事感受陈毅元帅的清廉家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02 15:10:56 浏览次数:888 【字体:

三个小故事

感受陈毅元帅的清廉家风

他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叱咤风云的外交家,“围棋外交”打开中日两国僵局;他也是诗人,曾写下《青松》《梅岭三章》等名篇;他身居高位,不谋私利,“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是他的告诫。缅怀陈毅元帅,向所有革命先烈致敬!

陈毅(1901.8.26—1972.1.6),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陈毅是个好同志。”让我们通过他与父母、子女、亲友的几个小故事感受他一生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的廉洁家风。

1958年7月,陈毅和张茜、子女等在中南海家中合影。

对父母的“约法三章”

1950年春,陈毅的父母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看望阔别20多年的儿子。陈毅见到饱经风霜的父母,非常高兴,嘘寒问暖后便安排二老在家里住下。陈毅和夫人张茜平时工作都很忙,数天后才抽出一个周日陪二老在市内观光了大半天,后来就再没空了。陈毅父亲生性好动,时间一长就在家待不住了。他灵机一动想出妙法,即每到周六下午就给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陈仁农打电话,请他作陪游览。陈仁农每接到电话就向单位请上半天假,还私下叫陈毅的秘书备好车。伯侄俩约定,千万别让陈毅知道,定要保密行动,就这样,他们神不知鬼不觉连着游玩了3次。到了第4个周六,陈毅突然给陈仁农打电话,叫他下午不要再请假,还说请他下班后去家里吃晚饭。陈仁农知道伯父和自己的“秘密行动”露馅了。晚饭后陈毅说道,“我们开个家庭会吧,有些话我不得不讲一讲……上海刚解放,社会治安还很乱,一批批特务都暗暗对着我来。你们瞒着我私自外出是不对的,也给保卫人员增添了麻烦。要是遇上特务对你们下毒手,我都无法给你们开追悼会啊!因为那不利于安定民心呀……”

最后,陈毅对父母坦率地提出,“你们也要遵守革命纪律……我们来个‘约法三章’好不好?一不得随意动用公车;二不要借用我这个市长的名义外出办事;三没有特别的事,不要外出。”陈毅的父亲听罢,一边叹息一边笑道:“我们‘遵命’就是了。”

在陈毅如此管束下,父母在上海住了3个多月,便想回老家。陈毅送别父母时,既风趣地说道,“你们回去了,以后随时还可以来。但这一次‘约法三章’的前两条,在何时何地都不能改呀!记住,那可是支持儿子的工作啊!”

知子莫如父,“挺”子也莫如父。陈毅父亲听罢,笑呵呵道,“你娃放心吧,老子终生不给你丢脸就是了!”

1954年,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从上海调到首都北京工作。陈毅心念父母,便把二老接来同住.两位老人在京期间,一直深居简出,很受人爱戴。回川时,陈毅又与父母进行了第二次“约法三章”,“别人很敬重你们,把你们当作革命老人。你们这次回去,我又想到三条,不知能不能行?”

父亲理解儿子,笑眯眯问道,“又有‘约法三章’?好,说给我们听听。”

陈毅便开口说道,“一是回川后衣食住行自理,不惊动当地政府;二是做一个普通公民,不惊动邻里;三是坚持原则,不为亲友的无理要求牵线搭桥。”

父母亲听了不住地点头,齐声说道,“应该!”

后来,两位老人回四川成都后,托人在兴隆巷的一个大院里租了两间私房,二老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始终遵守着与陈毅立下的“约法三章”,每日像普通百姓一样生活,一住就是好些年,左邻右舍谁也不知道他们是陈毅元帅的父母。直到1959年,陈毅随周恩来出国访问时途经成都,无意中谈到要去看望父母。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及省委、省政府在座的领导全惊诧了。贺炳炎关切地问,“伯父、伯母何时来的成都?住哪里?”陈毅笑着说,“他们回川多年了,我也没去过他们的住所……不关你们的事,我去看看就行了。”

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陈毅三子陈小鲁曾回忆说,父亲闲暇和子女沟通时,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进行谆谆教诲。

一次,陈毅用唐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1961年夏天,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时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想到孩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写了著名的《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赠送给孩子们,并将它寄到已去大学报到的陈丹淮手里。陈毅诗中写道:“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他把孩子放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位置上严加要求。从“汝要学马列”到“善始善终”,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忌成为游手好闲、过寄生生活的纨绔子弟。“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等四句,用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后代。结尾以“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鼓励儿女不怕困难,经过艰苦磨炼,锻造出火红品性。

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陈毅的子女都非常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孩子们平时去学校都是骑自行车,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冬,也从未乘坐陈毅使用的小汽车。陈毅住院期间,子女们对医护人员都非常敬重,主动取药、打扫楼道卫生。陈毅的良好家风教育,让子女们终生获益。

对亲属的耐心劝导

1950年4月,陈毅的大哥陈孟熙及外甥杨仲赤送陈毅父母去上海。当时正值政府吸收录用干部期间,二人希望陈毅给他们寻找一份好工作。可陈毅并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为他们安排工作,对他们说道:“我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破格办事。作为我的亲哥子、亲外甥,更要知我谅我。目前西南建设也急需大量人才,你们还是回四川吧!”二人遵嘱回川后,陈孟熙到了重庆工商联工作,杨仲赤则到了川北伐工公司当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1959年,陈毅回到阔别36年的家乡乐至县视察。在见到从小就一直帮助自己的幺叔陈昌信时,二人格外亲热。可是,当陈昌信提出到县城机关工作解决城镇户口时,陈毅连连摇头,说:“这不好,别人会骂我的。你老人家千万要谅解我啊!”接着笑道:“你在公社吆鸭子,吆鸭子也是好工作嘛!我倒要赠诗一首,给你作个纪念。”他一字一句诵道:“暮年当了鸭司令,为国为民表寸心。踏遍故里山和水,长竿一根系千斤。”老人家深受鼓舞,在家乡安心吆了一辈子鸭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乐至县纪委监委

供稿: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