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四川先贤家风家训】第6期 ​段玉裁家风:不撑铁骨莫支贫 千里为官不为财

作者: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1月版 发布时间:2018-03-03 19:40:00 浏览次数:2395 【字体:

段玉裁(1735—1815),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若膺(曾字乔林、淳甫),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等地知县,其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一年(1776)两任富顺知县。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经韵楼集》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经学、方志学、学术思想等多方面。段玉裁既是名知县,也是名学者,是富顺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型官员。

书香人家,不撑铁骨莫支贫

段氏可考证的远祖段百三,原北宋河南人,靖康之难时随宋南渡,卜居江苏金坛。至十五世生子段武,即段玉裁的曾祖父。段玉裁的祖父,叫段文。从段文起,段家定居金坛县西大坝头村,属乡下农家。段武和段文父子二人都是邑庠生(县学生员,需要自己拿钱读书)。段文生子段世续,即段玉裁的父亲,是邑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鱼肉,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在当时的金坛无疑是书香门第一族。

段家是普通耕读之家,有时甚至“食贫”“赤贫”,于是段家先人总结出“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在这样的家庭,贫穷少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惟有读书这条路,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段玉裁从小就被这样的浓浓书香内外包裹,并在熏陶中渐渐长大成人。这无疑成为他一生执政治学的品格基因,也通过他发扬光大为一脉承传的家族基因。

19岁时,段玉裁娶妻生两子一女。长子段骧为国子监生,著有《梅冶轩集》一卷;次子段皆为县庠生;女儿段驯能文工诗,著有《绿窗吟榭诗草》一卷,嫁与浙江仁和(今杭州)龚丽正为妻,生子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有《定庵文集》《己亥杂诗》等)。段玉裁非常喜爱天资聪颖的外孙龚自珍,从小就授以《许氏说文部目》,为其最终成为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政之道,千里为官不为财

段玉裁25岁时被录为举人,经恩师戴震和吏部侍郎尹会一的斡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接着先后署理四川富顺、南溪、巫山县事,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引疾归”。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是,段家的家风家训深深融化在他的血液和骨髓里,“千里为官不为财”成为他执政的基本原则,最终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循吏”。

在任职富顺期间,由于“县之土于蜀较俊,其民物较阜”,段玉裁实行“吏不扰民,而民自不扰吏”的施政方式。在四年任期内,段玉裁非常重视富顺这个“才子之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完成培修文庙、扩建学易书院、迁建文昌宫、新建薛翁祠、重修《富顺县志》等,对清代中后期的富顺县官们作出了重教兴文的榜样。

段玉裁十年清白为官、一身正气,其廉洁自律的执政风范成为一时美谈。

为学之道,不耕砚田无乐事

段玉裁自幼贫穷,经过祖、父两代教读,加上自己勤学苦读,终成清代儒学大师,其自著、校批、纂辑的著作近30部700余卷。完成如此多著述,固然与他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及交往游学有关,但根本上还是与“不耕砚田无乐事”的段氏家训分不开。

在富顺任职四年期间,段玉裁从政之余不废砚田之耕,不忘学术追求,达到了为官与治学的完美结合,为“才子之乡”留下了勤勉严谨的精神财富。在金川战役中,段玉裁被抽调到打箭炉化林坪兵站做军事后勤工作。大而武器弹药,小而送往迎来,整天忙碌,弄得腰酸背痛,但每到晚上,他却篝灯读书或写作,天天如此,令人惊叹。小金战役结束以后,他回到富顺任上,白天政务繁忙,“然每处分毕,漏下三鼓,辄篝灯改窜六书音均表以为常”。由于他挑灯夜读时的灯光特别显眼,路人就指着此楼说“县尹读书楼”也,“段玉裁读书楼”从此得名。

在段玉裁众多著作中,最具价值属代表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高峰的《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的启动编纂工作始于他主政富顺期间,后来也正是为了这部巨著,他46岁时毅然辞官回乡,闭门谢客潜心砚耕,成书历经近30年。此外,段玉裁还在富顺期间成功刊刻他的《六书音韵表》、恩师戴震撰《声类考》及《富顺县志》。难以想象,一个政务缠身的知县,要用大量业余时间去收集、考证、校对纷繁复杂的资料,其工学矛盾突出而尖锐,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不耕砚田无乐事”的家训支撑,没有潜心学问的执着追求,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段玉裁到偏远的富顺两署知县,做官四年。富顺在其治下,政简刑清,案无留牍,并完成多部著述,其为官治学的作风代代相传,为富顺留下了宝贵财富。毫无疑问,段玉裁是清代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的杰出代表,为我们树立了勤奋好学、清正廉洁、严谨治学的榜样,我们应该弘扬他淡泊名利、潜心书斋的优秀品质,传承他“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崇高精神。

附:段玉裁诗作

叶山寺

几度经过叶山寺,单椒秀泽迥难攀。

停舆忽忆旧游地,恰似临沅紫气山。

(清乾隆四十二年《富顺县志》载)

叶山寺在富顺县北二十里。段玉裁在诗后备注:“贵州玉屏县城内有紫气山,竹树森翠,梵宇妍雅,余爱登之。”

登雅州城楼(其一)

雉堞嵯峨矗碧雯,登临豪兴百僚分。

滩声不厌喧终古,山色从来媚夕曛。

洛沫异源同到海,蔡蒙高处独千云。

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

登雅州城楼(其二)

飞越峰高木叶声,从军岁晚不胜情。

但知牧圉勤羁緤,敢道潺湲可濯缨。

落落长松樛古堞,离离幽草入新晴。

却愁一夜城头月,西照关山此夜营。

这两首典型的军旅诗作于化林坪兵站工作期间。段玉裁借描写雅州边塞风光,反映远征大小金川的雄心与豪迈,也透露出戍边从戎的苍凉与愁怨,更有尽早结束战争的期盼。

题隆昌县石溪桥亭

采雉朝飞宿麦青,春寒料峭入云屏。

桃花流水仙源路,合著诗人一草亭。

乾隆年间,隆昌知县兼好友朱云骏在该县重修石溪桥亭,段玉裁应邀而作。如今,石溪亭遭兵燹已不存。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1月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