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四川先贤家风家训】第8期 “三苏”家风:立志勤学 自强不息 廉洁清白 爱国亲民

作者:眉山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8-03-07 08:48:00 浏览次数:5307 【字体:

编者按:2018年3月3日,眉山市和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院10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演出精彩纷呈,感人至深。该剧是四川省2017年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剧目,是国家大剧院在2018年精心策划的“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西南地区唯一邀请剧目。此次演出是话剧《苏东坡》在全国巡演的首演。

为配合话剧《苏东坡》在全国巡演,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及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今天,“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眉山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撰写的《“三苏”家风:立志勤学 自强不息 廉洁清白 爱国亲民》一文。


e42e1408af44424ea527daad69ba95a4.jpg

话剧《苏东坡》剧照

2018年3月4日《四川日报》第8版对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报道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成都府路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唐宋散文八大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中就占了三席。他们之所以成才,除自身勤奋努力外,还有赖于良好家风的浸润、熏陶。

9eb43f0932074f158740fb64bffc528f.jpg

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在家中排行老三,虽天资聪颖,功名欲望却不强烈。他十八九岁时因应举失败而辍学七八年,常邀约人去漫游山川。人们都以为苏洵难以成器。其人生转折发生在娶妻生子后。27岁那年(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上进,以为子女作出表率。后来南宋人王应麟撰蒙学读物《三字经》,将此事列入迷途知返的典型来劝导后生: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洵下决心奋进向学,却三次应试不中。三次科场失败,让苏洵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自己并不擅长科场文字,而它也“不足为学”,于是便彻底断了以科举入仕的念头,“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与此同时,他还担负起教育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重任。

史载,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两个儿子第四次北上京师(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此时苏洵已47岁。苏洵将所携《权书》《衡论》《机策》等20篇力作呈交翰林学士欧阳修,博得这位文坛泰斗拍案叫绝。诸文皆切中时弊而又能建言献策,深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的欧阳学士敬服。《宋史·苏洵列传》讲欧阳修将苏洵文章尽数上报朝廷,“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87c84afe50034ab49316457f02665e3e.jpg

苏轼

d384807e0c4c421e833649d0e729cf89.jpg

苏辙

次年,苏轼、苏辙兄弟同中进士,苏门三士“隐然名动京师”,时人称为“三苏”。

嘉祐六年(1061),苏洵接受朝廷任命,以霸州文安县主簿(先前曾受秘书省试校书郎一职,未赴任)的职分留京,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3年后写成《太常因革礼》100卷,不久病逝于汴京,时年58岁。苏洵虽以布衣入仕,临终时还只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官,却以文章感动全国。史载对其噩耗,“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当时“朝野之士为诔者百三十有三人”。苏洵最终能戒骄戒惰,潜心苦读而大器晚成,实有赖于有一个讲求上进、以读书为荣优良家风的熏浸。后来两个儿子的成就又超过他,也与他将近10年杜门读书课子的艰辛培育有着直接关系。

苏洵写《名二子说》让儿子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

相传,苏轼、苏辙幼时比较顽皮,不知用功,贪图玩乐。苏洵便以自己青少年时代荒废学业的教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此同时,还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略施机巧,循循诱导。苏家藏书很多,苏洵有空就领着二子在书房看书学习,从先秦诸子百家著述直至两汉诗赋、隋唐散文,以及当代欧阳修等人的作品,都逐篇教二子诵读、书写,不时还逐句讲解、启发。苏轼、苏辙刚20岁上下就以文章名震京师,实则是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7fe921cb2524433387b0badf9a294eee.jpg

话剧《苏东坡》剧照

苏洵为文讲求经世致用,言之有物,且文笔雄健流畅,分析精细入微。他告诫二子,写文章要有自己的创见,切不可蹈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而“施之于今”,即解决实际问题,切不可空发议论。苏洵十分推崇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要二子认真学习他们的道德文章和写作技巧。

苏洵为激发两个儿子奋发向上,又希望其能在政治风浪中保全自己,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名二子说》的短文送给他俩:“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借给儿子解释何以替他俩取名“轼”“辙”之机,表达对二子的期望与告诫。他认为大儿子苏轼聪明过人,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但应注意别太露锋芒;二儿子苏辙,性情内敛,处事谨慎,可以避免大的风险。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性格差异,真心希望他俩能扬长避短,积极而踏实地去走自己的路。

dfac728f5e254749b4feb439573dbc3d.jpg

话剧《苏东坡》剧照

苏洵主张既要多读书,又要多走路(即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洵自己在青年时代几乎将蜀中山水走遍。在苏轼、苏辙20岁左右时,苏洵带领他俩两次出蜀赴京(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一次走陆路(金牛道—褒斜道),一次走水路(三峡—江陵),让二子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走水路那一次(嘉祐四年,1059年),他们父子仨途中作诗100首,后汇编为《南行集》,其中苏轼作品就有40首。这是现存苏轼诗歌中最早的一批作品。

每当春天来临、草芽破土之时,苏轼兄弟就跟随大人外出踏青,利用各种机会触摸自然山水。后来苏轼宦游在外,仍保持着踏青习惯。天地的灵气、山野的风雨、草木的神韵成为苏轼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无言的老师。苏轼最终能圆融儒、释、道三家以处事应物,从刚直执拗、不避锋芒转向宠辱不惊、随缘自适(这个转变当完成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期间),应得益于父亲的教诲(以《名二子说》为代表),亦得益于他遵从父嘱而去与大自然一直做亲密的接触,从而悟出淡定、平和、包容、旷达之道。

e2b2ee996f134c1dbef44cb6997907ee.jpg

话剧《苏东坡》剧照

程氏深明大义,教子发愤读书,清正爱民

良好的家风家教特别是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尤为重要。苏洵在《祭亡妻文》中曾提到夫人程氏对苏轼兄弟的影响:“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在所上《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中说:“其要不出六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勤,四曰慎,五曰诚,六曰明。”这是他总结的为君之道,也是他向自己提出的为官之道。他在从政为官的40年间,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遭贬谪远渡澹州(今属海南省),苏轼都始终关心民生疾苦,尽力为民多办实事、好事。每履一职,每到一地,都留下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美名。所以,苏轼不仅以诗文书画传世百代,而且还以好官、清官流芳千古。而这一切的原点、起点,则在其父苏洵、其母程氏营构并践行的立志勤学、自强不息、廉洁清白、爱国亲民的家风里。


来源‖《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编者‖中共四川省纪委 四川省监察厅

组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眉山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