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关于创新县级年鉴编纂工作的思考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6-04-25 11:37:25 浏览次数:1362 【字体:

关于创新县级年鉴编纂工作的思考

——以《威远年鉴》为例
□ 冷国文

 

      县级年鉴是系统记述年度内县域状况的重要地情资料工具书。截至2013年底,全国县级年鉴的数量达到900多种,且质量不断提高,实用性逐步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县级年鉴普遍存在体例不完善,编写不规范,内容单薄,资料形式单一,表现手法单调,资料性、检索性、实用性都亟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如何创新县级年鉴编纂工作,提升县级年鉴整体质量,突出年鉴传播信息、服务大众的载体功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威远年鉴》从2011年创刊以来,以“追求一流,打造精品”为目标,坚持以理念为先导,以质量为中心,以机制为手段,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在创新年鉴编纂工作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稳步提高,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一等奖、四川省第十六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二等奖。
      树立精品意识,增强创新理念
      年鉴创新必须以理念为先导。在新形势下,年鉴编纂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是志存高远,追求一流。质量是年鉴的生命。年鉴编纂必须将精品意识贯穿始终,坚持以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可信、可用、可读、可存、可鉴”的编纂理念,围绕中心,彰显特色,构建相对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努力打造出一流地方年鉴,使其成为具有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具有实用价值的百科全书、具有交流价值的外宣窗口。《威远年鉴》创刊即实现逐年编纂,公开出版,随文配送电子光盘;从第二卷起实现全四色印刷。
      二是广泛借鉴,虚心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威远年鉴》从创刊起,就以屡获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特等奖的《宜兴年鉴》为标杆,组织编辑部成员到宜兴市登门拜访,实地学习考察,并与宜兴市史志办结成对子,互相切磋,求得进步。同时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各县(区)优秀年鉴的经验和做法,以弥补编纂工作起步晚、经验不足的差距,实现年鉴编纂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融会贯通,彰显特色。对于地方年鉴,突出特色就是创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年鉴编纂工作要“走自己的路”,特别是年鉴的框架设计、篇目设置、内容编写、图表运用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千鉴一面”。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常编常新
      相对于志书,年鉴是工具书家族中最讲究“新”的书籍。年鉴常编常新,才能保持较高的质量。质量是年鉴编纂永恒的主题,创新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创新年鉴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即年鉴的结构设计,是支撑年鉴内容的骨架,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地域特征、年度特色及年鉴亮点的窗口,为年鉴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威远年鉴》结合形势发展和年度特点,在总体结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篇目设计,升格或者削减一些篇目,较好地把握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使年鉴框架结构逐步规范、合理、成熟,既符合年鉴特性,又体现威远特色。《威远年鉴(2011)》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县、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威远”的工作大局,在类目的排序上,把握威远是工业为主导的丘区经济强县这一显著特点,把属二产业的“工业”类目排在属一产业的“农业”类目之前;《威远年鉴(2012)》在保持内容的连续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基础上,将类目从33个调整为31个;《威远年鉴(2013)》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论述,重新设置《特载》《威远概览》《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美丽威远”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镇域概况》《附录?索引》9个部类,部分类目、分目也作调整,归类更合理,设置更科学;《威远年鉴(2014)》增设“艺文选粹”类目,选录小说、故事及诗歌等作品14篇(首),增加年鉴的可读性,提升其文化品位。公益彩页设置《新获荣誉》《威远要闻》《关注民生》《美丽威远》《数字威远》等栏目,以组图方式反映年度大事和特色亮点,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二是创新年鉴内容信息。创新年鉴内容信息、增强年鉴的实用性,是年鉴工具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广大读者的迫切愿望,是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充实年鉴内容,扩大有效信息容量,突出地域特色,是地方综合年鉴内容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威远年鉴》十分注重内容创新,强调个性化开发,在延续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条目基础上,增加经验性、启示性、导向性和知识性条目,以增强可读性与层次性。譬如,在“威远概览”类目中,专门介绍威远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土特名产、名小吃,打出“威远名片”。在一些专条中打破时间局限,增加背景资料介绍和附录资料。如在自然地理中,附“穹窿浅释”,增加读者对穹窿地貌的了解;在旅游工作中,附“威远旅游资源简介”;在老龄工作中,增加“威远百岁老人花名”等。在遵循年鉴编纂工作规范的基础上,设置了公益彩页、中英文目录、方便快速检索的“索引”。在附录中开设“便民信息”,增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提供政务服务指南、城市公交线路图及时刻表、快递、旅行社、餐饮、教育等信息,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欢迎。同时,建立起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为年鉴的内容创新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三是创新年鉴组稿方式。为解决组稿难问题,《威远年鉴》编辑部每年拟定详细的年鉴组稿方案,明确具体的责任单位,以县委办、县政府办文件下发组稿通知,使组稿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加强与省市驻威单位的联系,征集没有主管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不够详尽的行业年度资料;有针对性地向县委外宣办、县网管中心等单位约稿;通过县内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广泛收集反映政治、经济、城建、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生动、形象、高质量的图片资料;注意收集各类媒体信息,作为资料补充或征集稿件的线索;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篇目确定专人写稿。同时要求撰稿单位既提交文字稿,也提交电子版,有效地提高编辑效率。
      四是创新年鉴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全彩印刷的优势,增加大量随文彩色照片,图文并茂,使年鉴更具视觉冲击力和现实表现力。设计制作顺应新兴阅读方式的多媒体电子版,选取9首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石坪山歌》作为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2014卷的电子版新增“影像威远”专题,运用新闻视频将县域内重要事项表现得更为丰富直观。不断美化内文版面,提高装帧设计水平和印刷装订档次。补白资料中大量运用威远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图片,与内文“美丽威远”建设内容相呼应,地方特色更加鲜明。
      规范年鉴编纂,完善创新机制
      年鉴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组稿到成书,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要在管理和运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年鉴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规范流程。研究并制定《威远年鉴编纂工作规范》,对人员职责分工、编辑流程、组稿及审核校对、进度安排、奖惩办法等作出具体安排,做到目标清楚、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为控制进度,对编纂工作实行倒计时打表和督查,确保年鉴编排工作井然有序,如期出版发行。
      二是强化责任。实行年鉴质量责任制,对编辑实行分类目或内容组稿,组稿与初审一体化;强化年鉴编辑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要求编辑部人员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特别是责任编辑对文字编纂要认真负责,不放过一处遗漏,不忽略一处疑问。实行差错责任追究,与奖惩挂钩。
      三是严格把关。重点把好“五关”:把好政治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进行撰稿,杜绝政治性错误;把好资料关,认真收集本年度具有存史资政育人价值的素材,并进行详细的审核论证,确保真实准确;把好编写关,遵循体例,严守规范,坚持“述而不论”,不写套话空话,做到具体真实、重点突出、简明规范;把好审核关,坚持分管领导审稿、报送单位盖章,确保稿件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把好保密关,严格执行国家保密规定,不能对外公开的内容不入年鉴稿,杜绝泄密事件发生。
      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创新保障
      年鉴事业发展,“难在人才”,这是制约年鉴创新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年鉴编纂队伍,为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县级年鉴的编纂队伍主要由年鉴编辑(含地方志办专职人员和聘请人员)、各单位的年鉴撰稿人、社会力量组成,三个层次的人员都存在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等特点。要根据每支队伍的状况,采取分类教育、培训、管理的办法,提高其综合素养。
      一是稳定年鉴撰稿人队伍,夯实稿件基础。要求各单位确定一名有较高文字素养和一定工作经验、精力充沛的人员作为年鉴撰稿人,为他们印发年鉴工作手册,进行业务培训;根据行业特点,分类拟定年鉴稿件写作参考模板,确保稿件要素和内容规范,进而写出符合年鉴要求的高质量稿件;建立年鉴工作QQ群,方便工作交流和沟通;每年度评选优秀年鉴撰稿人和优秀条目,提高年鉴撰稿人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年鉴编辑业务培训,提升编纂能力。首先是主动学。年鉴编辑应主动学习年鉴业务知识,熟悉年鉴编纂理论和编纂规律,掌握年鉴文体文风、语言文字特点、体例和框架、编纂出版流程等。其次是干中学。通过编纂工作实践,探讨交流工作得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业务能力。第三是开门学。学习浏览全国各地交流的年鉴编纂成果,相互交换看法,总结其可取之处;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年鉴编纂业务培训,开阔视野;参加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举办的活动,掌握年鉴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三是聘请专业校对,减少文字差错。聘请两名编外人员参与年鉴编纂工作,一名负责稿件修改把关,一名负责文字校对。安排编辑对所编文稿进行交叉校对,对每一次校对后提出的问题实行集中会审,会商处理存疑之处。同时与出版社编辑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把关,减少文字差错,进一步保证成书质量。
      创新,是县级年鉴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发展进步和完善提升的关键所在。各编纂单位应因地制宜,在编纂前动足脑筋,从框架设计、编纂体例、组稿方式等方面,大胆革新,突破旧制,实现年鉴编纂常编常新。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