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6-05-09 16:58:23 浏览次数:1072 【字体:

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
□ 赵志雷    杨卫东    王小清    王秋伟
     

      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的必要性及价值
      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的缘起。“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重灾市(州)和县(区)出于感恩、存史、资政、教化、宣传和反思之心,由各级党委、政府挂帅,地方志工作机构牵头,组成编纂工作的领导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筹措经费,组织人员,迅速开展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长编编辑、初纂及总纂、出版发行等工作,先后编纂出版了数百部涉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志书。但由于时间太过仓促,材料沉淀不够,质量难以保证,又无可借鉴参考的书籍资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遗憾和不足。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重灾县(区)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再次承担起编纂抗震救灾志的重任。为及时总结编纂和出版县(区)“5·12”抗震救灾志的成功经验,汲取教训,反思不足,趋利避害,少走弯路,为编纂出高质量的县(区)“4·20”抗震救灾志书提供借鉴,很有必要从地方志书编纂理论的角度对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展开研究。
      研究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创新程度:在借鉴古今灾害类志书编纂的基础上,侧重从现代方志学角度,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县(区)“5·12”抗震救灾志编纂得失进行研究,努力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寻求突破,为编纂出版高质量的“4·20”抗震救灾志提供借鉴。
      理论意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一时还难以准确预判和科学规避,但用实践后总结的理论指导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蚀,人类应该可以有所作为。
      应用价值:感恩回报国家和社会;从方志学角度为人类尊重、了解、认识和敬畏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提供借鉴。
      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职责
      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承担起县(区)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出版和发行任务,还要牵头做好协调、工作经费筹措、参编人员培训、服务志书编纂等工作。具体为: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拟定编纂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组建县(区)编纂工作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成立编纂机构,聘请编纂经验丰富的主编,落实专兼职人员,及时启动和开展编纂工作;指导和协调县(区)相关部门、乡(镇)组建编纂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人员开展编纂工作培训;指导相关部门(单位)、乡(镇)收集资料,设置篇目,撰写资料长编;承担如“特载”“专题”“概述”“大事记”“附录”“后记”等编纂工作;组织总纂;组织初审,协调终审;做好志书出版及宣传、发行和读用等工作;为志书的具体编纂做好全程服务。
      县(区)“5·12”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反思
      成功(或可取)之处。一是从另一独特的视角,客观记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拓宽了方志学的又一新领域(断代体),为今后更好地编纂断代体志书提供了范例、经验和教训。三是为以后的抗震救灾志编纂提供了范例,储备了人才。
      不足之处。一是此举措是在各种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对,无现存的经验(或教训)借鉴,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县(区)“5·12”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进行全面和科学的评估,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二是由于历史传统、行政体制和经济条件等影响,历年积累下来的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置弊端,以及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断层情况,在县(区)“5·12”抗震救灾志编纂过程中,更进一步的暴露无遗。三是一般县(区)志书普遍存在的通病(体例缺陷、论记失衡、篇幅过大、资料堆砌、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文字杂冗、空话套话),在县(区)“5·12”抗震救灾志书中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的思考
      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有序推进。要按要求成立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室。一把手亲自负责落实好每一篇的组织领导,明确牵头单位及其负责人,各参编单位、乡(镇)确定分管领导,落实好专门承办人员。编委会办公室加强对各篇牵头单位和参编单位的指导。各牵头单位和参编单位及时加强沟通衔接,使编纂工作有序进行,切实做好各篇任务的分解。县(区)抗震救灾志与省、市抗震救灾志编纂密切相关,牵头单位要加强对上的沟通衔接,注意编纂要求,包括各个篇章的目录、体例及工作方案;各参编单位要搞好沟通衔接,与上级单位保持步调一致。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参编单位多,牵头单位和参编单位、乡(镇)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科学规划、倒排时间、提高效率,在保证志书质量前提下,优质高效地加快编纂进度;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编纂工作列为考核项目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年度考核,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
      明确编纂规范。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和国家有关出版物行文规定,借鉴县(区)“5·12”抗震救灾志编纂规范以及省市制定的抗震救灾志编纂规范执行。牵头部门和参编单位、乡(镇)要高度重视质量,切实把好志书编纂的政治关、内容关、文字关、体例关和审查关,做到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可靠、体例完备严谨、篇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深刻、审核严格认真,真正把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成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良志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信史。
      明确编纂质量要求。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
      具体要求:入志资料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人、事、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齐全。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体例科学、规范,适合内容记述要求。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等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篇目设置科学合理,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记述方法得体。区域界限明确,越境不书(交代背景,反映围绕地震和抗震救灾的决策、援助、赈灾捐赠、接受转移受灾群众等内容,不视为越境而书)。时间界限明确。述而不论,记述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总述、概述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乏。名称、事实一致。内容记述不机械重复。人物记述准确、客观、公正。图照规范、数据准确、行文规范。
      结合县(区)实际,精心设计好编纂篇目。《特载》:摘录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关于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重要讲话、总结性文章等;迅速有序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重建的体制机制创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等方面内容。
      《专题》:记述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来县(区)指导抗震救灾、抢险救援挺进重灾乡(镇)、保通保畅和次生灾害防治等重要事件。
      《概述》:概括记述县(区)灾情、抗震救灾、赈灾、次生灾害防治、医疗防疫、恢复重建等情况。
      《大事记》:按时间顺序分年、月、日记载县(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大事、要事。
      《灾情》:主要记述县(区)地震灾区的地质地貌,历史上地震发生时情形及余震发生情况,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次生地质灾害概况。
      《抢险救援》:主要记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深切关怀、有力支持、决策部署;县(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靠前指挥抗震救灾、抢险救援、积极筹集和运送救灾物资、抢修基础设施、安置受灾群众及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各方救援的情况。
      《赈灾》:主要记述全国各地、国际社会、雅安市及县(区)各级各界对灾区的赈灾、捐赠情况;捐款捐物的发放和管理情况。
      《次生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县(区)党委、政府对次生灾害的安排部署、监测预警、防治灾害、现场清理、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情况。
      《医疗防疫》:主要记述中央、省、市、县(区)对灾区医疗救护、疫病防控,伤员康复、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等情况。
      《恢复重建》:主要记述中央、省、市、县(区)对恢复重建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受灾群众安置,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各项政策的科学制定、实施、监督管理,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和成果等。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主要收录县(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人物,包括抗震救灾模范以及灾后重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
      《附录》:主要收录与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有关的、有重大社会价值和存史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等原始文献。
      切实做好资料收集,为编纂好志书打好基础。资料收集依据。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第11条以及相关编纂规定执行。
      资料收集要求。全面系统,资料来源包括报纸、期刊、档案、文件、工作总结、技术资料、会议纪要、图书、图片集、文物、口碑、音像、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等。经过鉴别、核实,时间、地点、人物、事实、数据等信息真实准确。不可或缺但有歧义的资料,多说并存。
      资料收集指导原则。实事求是,求真存实。实用、广搜博采、采编合一,贯穿志书编纂全过程。
      资料收集方法。按志书篇目拟定搜集提纲。向承编、参编单位分配资料搜集任务,定向定题获取资料。把握资料搜集的渠道,畅通行政渠道。资料摘录。照片说明。
      资料收集步骤。准备阶段:组建队伍、落实人员;草拟志书篇目;拟定搜集计划;培训人员。实施阶段:清理文书档案资料;抓紧采集口碑资料;及时搜集照片资料;按“五先五后”(先内后外、先远后近、先活后死、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开展工作。资料处理阶段:考证、鉴别资料;资料建卡立卷;编辑资料长篇。
      组织和指导好资料长编的编写工作。编写步骤。认真阅读和熟悉已经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融会、贯通并消化资料。组织资料进行编写,把资料进行科学排比。
      编写方法。资料长编可分为汇辑体、纂辑体和撰述体。县(区)抗震救灾志资料长编的编写方法宜采用“汇辑体”,即将原始资料有序联缀,一般不加联缀语,资料注明出处,明显有误的注明考证结果。
      审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各篇章节目记述事物状况的主体资料、典型资料、背景资料、考证资料以及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说法的原始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照资料是否齐备。标准:一是编写要遵守实施方案和行文规范;二是各篇按照自身体例要求编纂的主体资料、典型资料、背景资料和考证资料归类合理,层次清楚,排列有序;三是记述各类事物的基本要素齐全;四是说明事项要素齐全,以备查考;五是在送交单位领导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印鉴纸质文本的同时报送电子文档,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档内容必须一致。
      验审程序。初审:主要对资料的政治观点、编辑体例与方法、内容、史实、数据、行文规范等进行评审。复审:主要对资料的政治观点、内容、史实进行评审。
      做好志稿的试写、分纂和总纂工作。试写。借鉴成功志文;学习志书理论;虚心请教他人;反复修改试写稿;交流试写初稿;对作为典型的试写稿做好评价。
      分纂。明确分工,落实到人,负责到底。按照篇目设计要求和凡例、行文通则规定撰写。不间断组织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做好志稿内部的重复和交叉处理工作。
      总纂。做好总纂准备,即完成分纂、组建好总纂班子、明确分工和落实责任、制定好总纂方案。明确总纂任务,把好“五关”。清楚学术要求,即实现志书设计的总体性,确保志书体例的完整性,务求材料取舍的全局性,复核史事记述的可靠性,强化反映地情的客观性,提高记事手法的概括性,增强著述质量的深刻性,锤炼志稿表达的精当性,促进行文规范的一致性,力求全志文风的统一性。主编(含副主编)做好“四通”,即,通读、通审、通纂、通校工作。
      做好志稿的评议、修改和验收工作。评议。选请好评议者,及时把志稿送给评议者;开好志稿评议会,梳理修改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适当引进争鸣机制;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修改。在内容方面,涉及到思想观点、立意角度、政策尺度、保密要求、评价分寸、史事核实、资料使用和取舍、记事详略、引文校勘等的修改。在形式方面,涉及到框架结构、章节层次和标题、语言表达、数字书写、称谓使用、计量单位、表格设计、插图照片、标点符号等方面的修改。
      终审验收。认真审读志稿,严格把好“五关”,即思想政治关、入志资料关、行文体例关、语言文字关、保密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