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8-14 22:07:13

《四川省志·档案志(1986-2005)》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07 15:49:00 浏览次数:3178 【字体:

13e304f2b97543148d27f6fd4b5c31ad.png

《四川省志·档案志(1986-2005)》概述

1986—2005年,四川省档案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强化自身建设,逐步形成了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指导下、以档案室为基础、档案馆为主体、以档案法律法制为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档案教育和档案科技为先导、档案宣传和对外交流为纽带、档案服务为目的的档案事业体系,档案工作成为政府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1992年,以恢复、调整、探索为主基调,全省档案事业发展进入依法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通过1979—1981年的恢复整顿、1983年的机构改革,从省到县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相继恢复和建立,省、市级专业主管机关先后设立档案专门管理机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先后设立档案室,全省各地、各行各业档案工作逐步恢复开展起来。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调整国家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重大决策,明确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性质上仍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列入政府编制序列。同年,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确定全省各级档案局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列入政府序列;各级档案馆归口同级档案局管理。1986年,全省各市(地、州)及县(市、区)党委、政府将各级档案局列入了政府编制序列,将档案馆归口同级档案局管理。截至1986年底,全省共有省、市(地、州)、县(市、区)档案局226个。

档案事业发展开始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1987年9月,国家第一部档案工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标志着档案事业从此进入依法管理的新时期。省档案局会同省司法厅及时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1988—1990年,全省各级档案局单独或会同宣传、司法部门、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对本地各部门《档案法》的宣传贯彻情况进行了检查。1988年,省档案局设立法律监督监察处,各市(地、州)档案局相继成立法制科或落实负责档案法制工作的机构,承担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职能。199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发布、施行,强化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1992年12月,省档案局起草了《四川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规范》和《四川省文书立卷与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经省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四川省地方标准并发布施行。与此同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馆建设、机关、企事业档案管理、专门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规范全省档案工作。全省档案法规体系开始建立。

档案事业发展开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6年,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将全省档案事业在“七五”(1986—1990年)期间的发展计划作为专节列入。至年底,全省有16个市(地、州)档案事业“七五”发展计划都分别列入了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从“七五”开始,档案事业发展计划被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把本机关本部门本单位档案工作纳入机关工作目标、机关办公自动化等规划中同步发展。全省档案工作步入按计划有序发展阶段。

档案开放工作步伐加快。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史档案的工作部署,7月,省档案局确定在省档案馆和成都市、重庆市、自贡市档案馆进行民国时期历史档案开放工作试点,并要求地、县两级档案馆做好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史档案的基础工作。“七五”开始,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根据《档案法》有关规定,省档案局提出“改革、开放、发展、提高”的全省档案工作指导思想,档案开放的范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史档案扩大到各级各类国家综合档案馆保管的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除未解密或需控制使用的部分外)的档案。各级档案馆根据党和国家的规定,加快了档案开放的各项基础业务工作,依法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公布档案,扩大利用范围,简化利用手续,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档案开放步伐的加快,促使档案馆由封闭型、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了档案馆利用工作的重大变革。档案开放工作步入法治阶段。

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为进一步加快档案馆库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起,四川省率先在全国采用“三级投资”办法,将市、州、县档案馆库房修建列入全省基建计划。1986年,纳入计划的盐边、城口、涪陵等13个县(市)档案馆库动工兴建。全省档案馆库房建设迅速启动,一批批档案馆相继建成。1988年6月,省档案馆成都新馆竣工使用,为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开发利用和现代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1986—1990年底,列入全省计划的27个新(续)建馆库完成建筑总面积53100平方米。

档案专业教育工作不断完善。1986年秋,四川大学把已开设5年的档案专业正式从历史系分离出来,组建档案学系。1987年秋,全国第一所正规档案中等专业学校——四川省档案学校建成开校。同年,省档案局委托省档案学校承办四川省档案干部培训工作,各市(地、州)、县(市、区)档案局相继举办档案干部培训班,不断补充和提高在职干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全省建立起由档案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与档案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档案教育机制,为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

1993—2002年,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档案事业发展与时俱进,步入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新历程。

档案管理体制不断创新。1996年12月24日,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四川省第一部地方性档案法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全省进一步依法治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建设和发展全省档案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002年7月20日,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进行修订。1995年12月,四川省启动省级机构改革,省档案局与省档案馆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履行全省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省直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随后,各市(地、州)、县(市、区)档案部门也相继改革,实行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

档案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档案资源极其丰富。为妥善收集保存这些珍贵档案史料,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按照国家规定接收应移交进馆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档案、科技档案,征集散存在社会与个人手中的历史档案,以及反映全省各地历史、文化的史书、志书、家谱、族谱等资料。各级档案部门按照《四川省各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价值珍贵的四川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29080个全宗、11872737卷、297813件。这些档案资料是四川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和历史记忆,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档案保管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全省档案系统进一步做好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明确抢救范围,组织抢救力量,落实经费,对革命历史档案、清代档案、民国档案以及其他重要档案、珍贵档案等实施了大规模抢救保护。各级档案馆(室)陆续配备和采用了电子计算机、配备档案库房温湿度、火警盗警监控系统,气体灭火系统,低温冷冻或药物杀虫法、微缩摄影等现代化设施及方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档案保管保护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档案保管保护由手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档案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从1994年开始,省政府对各地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省档案局每年将业务工作内容作为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地、州),分级签订责任书,年终考核。1996年,省档案局开始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1997年,省档案局修订印发了各级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升级办法。各级档案馆、档案室在开展目标管理、达标升级活动中,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加大了档案馆(室)档案保管、保护条件的资金投入,改善了档案工作环境和条件,完善了制度机制,规范了业务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1998年11月,四川省档案馆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验收,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档案教育科研、宣传出版、对外交流全面加强。1993年,省档案局首次在全省开展档案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与创新。1997年3月,省档案局印发《关于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暂行)》,2002年,省档案局颁布《四川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评奖工作。1997年11月,四川省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成立,负责全省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了全省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2002年,省档案学校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办大专班和本科班,档案教育又探索出一条培养高学历人才的新路。

各级档案部门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档案宣传工作逐步面向社会和普通群众;通过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纪念建党80周年等大型展览,向社会进一步宣传了档案及档案工作;《四川档案》杂志成为档案学、档案事业类中文核心期刊;省档案局(馆)编辑出版《清代巴县衙门档案汇编(乾隆卷)》《中国西部决策》《川魂——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英烈心声——革命烈士文献选编》等专题档案史料,档案工作以档存史、以档鉴政、以档育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档案对外交流活动增多,国外、境外档案专家学者多批次来川,四川档案工作者也多次出国(境)考察学习,通过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四川档案事业的发展。

2003—2005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省档案事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取得新突破。

档案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轨道。2003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由省档案局起草的四川省地方标准《文书档案著录细则与机读目录数据交换格式》。该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四川省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标准。2005年,各级档案部门按照省档案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步骤方法、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了依法治档的水平。当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档案局《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办法》的制发,依法建立了全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了全省档案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有效规范了档案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办法》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全省争创规范化档案室、规范化档案馆的进程,全面提升了全省档案工作管理整体水平。到2005年底,全省17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通过等级考评(含历年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评审数),达标率84%;机关档案工作、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城建档案工作、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以及城市社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健康有序开展,全省各级机关档案室达标13827个,企业科技事业单位达标1178个,乡镇达标1550个。

档案开放利用实现新突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全省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省档案局提出建西部档案强省奋斗目标,要求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水平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将档案收集的重心除了原党政机关的档案外,逐渐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档案和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纳入接收、征集范围,并对事关人民群众工龄认定、婚姻证明、身份证明、招工招干、医疗社保、林权房产、知青等档案加大了审核开放、数字化处理保护力度。各级档案部门进一步加强档案馆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以满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利用档案需求,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形成了继改革开放后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编史修志档案利用高潮后的又一利用档案的高峰,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积极发挥。

档案馆功能有了新拓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大众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需求日益加大,档案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进一步加强“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围绕拓展档案馆功能,努力探索档案服务新形式,积极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截至2005年底,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通过加强馆舍建设、基础业务建设,努力将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通过举办展览、拍摄专题片、编辑专题档案史料等形式,努力将档案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四川政务网络,将档案馆建成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等,将档案馆建成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档案馆功能。

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四川是全国较早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管理的省份之一。2003年,省档案局制定了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标准、规范性文件,开展档案管理的计算机著录、软件开发应用工作。先后在四川党政网上开设档案网站、在互联网上开通“四川档案资源网”网站,与四川党政网管理中心共同开发《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为全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电子文档安全保管提供技术以及软件支撑。截至2005年底,全省县以上档案局(馆)均已连通四川党政网,部分市(州)档案局(馆)、大专院校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及专业档案馆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档案系统的“三网一库”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库、文件级目录数据库、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有序开展。四川省各级档案馆将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并完善档案目录中心和现行文件查询中心,加快档案馆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资料存贮、检索、开发利用服务的水平,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政务工作、服务社会公众的进程。

通过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全省档案事业稳步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总体上讲,档案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不少地方档案馆库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设施陈旧,严重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基础工作滞后于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制约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四川档案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