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古镇】巴蜀明珠——罗泉古镇(上)‖宋国英

作者:宋国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7-19 14:30:39 浏览次数:89 【字体:

巴蜀明珠——罗泉古镇

(上)

宋国英

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至今保持着浓郁的古镇风貌,1992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牌匾

罗泉古镇至今保存着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辛亥革命全国著名的“罗泉井会议”会址、全国唯一将制定我国第一部盐业大法的管仲作为“盐神”祭祀的盐神庙、被誉为“川中奇观”的罗泉溶洞等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

古风浓郁风景秀丽

罗泉古镇,距资中县城西约50公里,古称“罗泉井”,自秦朝产盐始,罗泉以盐兴镇,清代因盐业兴盛设分州,民国改设县佐,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镇商贾云集,人口稠密,店铺林立,车来人往,工、商、贸异常繁荣。镇旁有一条小河,名为珠溪河,古镇顺河而建,约四米宽、五华里长的街道,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其布局呈龙形,被誉为“川中第一龙镇”。

清代资州罗泉分州图

古镇上现存数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及祠堂、寺庙,大部分建于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国年间,建筑多为依山傍水的四合院布局,依山者皆为二至三进院落,进进升高,幽雅清静;傍水者皆采用吊脚楼以挑廊观景,古朴别致;沿街建筑多为二层骑楼,下开店铺上作住宅,整齐一色。祠堂庙宇及大户住宅有起伏多变、不同造型的防火山墙,挑梁屋脊雕绘着各种精美图案。就单体建筑而言,均系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顶,木格花窗,大都具有高、透、敞、起翘大、出檐深的特点。

正如民间歌谣所述:“厢房配戏楼,木质穿逗。廊房加阁楼,屋脊点佛。马头墙,青花瓦片嵌纹图”。那起伏多变的封火墙和飞檐翘角的屋顶,令人顿然产生穿越时空的感觉。那一块块青石铺就的街道,述说着古镇的漫长历史与沧桑。漫步长街,寻幽访古,使人忘记尘世烦恼和忧愁,心胸豁然开朗,十分舒畅。

昔日罗泉古镇有九宫一寺八庙。九宫:南华宫、万寿宫、荣禄宫、同庆宫、巧圣宫、禹王宫、文昌宫、天上宫、三圣宫;一寺:罗泉寺;八庙:盐神庙、城隍庙、川主庙、龙王庙、关帝庙、东岳庙、玉皇庙、地母庙。现存主要文物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盐神庙,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井会议”会址(福音堂和胡范渠书楼)、绣楼(刘家大院)、下河村钟氏宗祠。另有明代子来桥石刻、清代万寿宫、城隍庙、东岳庙、清代嘉兴号豆油坊、民国邮政大院以及秦汉盐茶古道、茯苓坡唐代摩崖造像和睢家坝千佛岩宋代摩崖造像等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过去的古香泉洞、碑观夕照、雄狮吞月、江塔秋风、子桥夜灯、神沱龟浪、香炉宝山、金凤朝阳等自然景观,有的至今仍很秀美。已开发的罗泉溶洞,坐落在镇东1.5公里的半山上,主洞长达4.8公里,另有8个分洞,地下河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洞底随山形变化弯曲有序。洞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形成的近百个景点,保存了原始特色,被不少省内外游人誉为“川中奇观”。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美的自然景致,给罗泉井镇增添了古老文化的色彩,是人们旅游、考察的好去处。

罗泉溶洞景观

罗泉古镇一直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垂青。在1988年2月召开的罗泉古镇风土环境保护与规划方案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四川省规划设计院、西南建筑设计院和市县城建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认为:无论是罗泉的古代经济文化与近代革命历史地位,还是古镇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街道格局与传统风格以及建筑特色,都可与闻名世界的罗城古镇媲美,它是四川省具有典型风土环境格局的古镇,完全可跻身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今日子来桥

子来桥头的神兽

如果加强保护,及时申报,罗泉应与乌镇、周庄一样,成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罗泉古镇被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罗泉古镇被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评选为“四川省十大最具保护价值村落”,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环境优美示范镇称号。

一座革命历史名镇

罗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名镇。清咸丰九年(1859年),震撼全国的李蓝大起义的义军入川后,多次进驻罗泉井,在营盘山、高峰山、五凤山设营扎寨,抗拒官兵,数千盐工和农民纷纷响应,惩罚恶霸,镇压工头,声势浩大,影响川中南。今镇上“死人洞判资州事赵云石刻”,是这一史实的见证。

罗泉死人洞石刻

碑文大意是:1860年7月(农历)“滇匪”(李蓝起义军)来到当地,民众纷纷躲进附近溶洞,没预料到一群义军突然拥入,造成300余人遇难。12年后,分州牧(相似于县长)才知此事,于是召集官吏捐资将洞中余骨掩埋并封塞洞口。1871年10月,判资州事(相似于副县长)赵云立此碑记。

古镇上保存完整的保路运动“罗泉会议”会址是罗泉人民的骄傲,它让人们追忆起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资州人民在保路运动中的爱国壮举。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是年8月4日,中国同盟会会员、四川保路运动组织领导者龙鸣剑、王天杰、陈孔白等,与川西南各路哥老会首领秦载赓、侯宝斋、张达三等20多人会聚罗泉福音堂,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史称“罗泉会议”。

会议“决定组织同志军,利用保路名义,开展反清武装斗争”。这次会议是辛亥革命在四川由保路同志会的和平请愿发展为同志军武装斗争的转折点,是中国同盟会把保路运动转变为反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斗争的具体步骤,点燃了全川武装斗争的烈火,猛烈地冲击了清王朝在四川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2月,“罗泉会议”被编入《中国近代史词典》。

“罗泉会议”会址,位于罗泉镇观音沱街,面街背河,是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原基督教福音堂,占地面积564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由门厅、天井、左右耳房和大堂等组成,穿斗式梁架,三穿二柱,面阔三间19.1米,进深三间16.8米,通高11米。硬山式屋顶,西式门窗,斗拱飞檐,翘角伸天,为近代“华西式”建筑,极富建筑特色。

游客参观罗泉会议会址福音堂(建于1808年)

罗泉会议筹备会会址胡范渠书楼(院)与福音堂隔街相望,面街背山,四合院布局,一楼一底穿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528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前为铺面,中间为钟楼及藏书楼,后系住宅。正厅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23.4米,进深一间9.1米,通高7米。左右厢房,面阔各十三间13.2米,进深一间8.8米,是一个极为清静幽雅的典型的古民居四合院建筑。

游客参观胡范渠书楼(院)

1988年2月,清华大学罗泉古镇保护规划组将福音堂、胡范渠书楼规划为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乡俗博物馆。如今,这两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已成为人们凭吊和缅怀革命先烈的宝贵场所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教材,1991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内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列为四川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内江电视台在古镇上摄制的纪录片《胡家书楼》再现了100年前的“罗泉会议”。8月4日,“罗泉会议”100周年纪念日当天,民革四川省委、中共资中县委在“罗泉会议”原址举办了辛亥革命暨罗泉会议100周年座谈会。中宣部、总政治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辛亥》摄制组,曾于同年5月到这里拍摄罗泉会议会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罗泉一直是中共资中特支活动中心之一。不少贫苦农民和盐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下,成为优秀的革命战士。抗日战争中,无数罗泉儿女踊跃参军,保卫祖国。1944年11月,罗泉四维中学女五班一次便有11名女生自愿投笔从戎,献身祖国。每个学生家长都立下字据,支持儿女的爱国行动。

今天古镇城隍庙大门临街处,还保留着一块1940年为纪念七七事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而建的“抗敌阵亡将士碑”,它是罗泉人民爱国精神的又一实物见证。

抗敌阵亡将士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宋国英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