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千年古镇——薛城 ‖ 汪峥 小芳

作者:汪 峥 小 芳(四川省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08 16:26:38 浏览次数:1515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千年古镇——薛城

汪 峥 小 芳

1964年,一支由考古学家童恩正老师带领的四川大学考古队,来到理县薛城的箭山村进行遗址挖掘考古。考古发现表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理县就与中原仰韶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有文化交往,与茂县、汶川等地同为古蜀文化发祥地。文明的曙光早就照亮了薛城古镇。

设戍守边

薛城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在今薛城镇校场村附近设立薛城戍;其二,当地人一直称薛城为“巴乌州”,藏语意思是“出现过十个英雄”的地方;第三,则是包含薛城和巴乌州这两种说法的音和义。

《旧唐书》记载:蜀汉建兴九年(231),大将姜维、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的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后世称为姜维城。在今理县杂谷脑、薛城等地仍保留有当年姜维屯兵居住的遗迹。

薛城古镇全景(南向)

理县朴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两通摩崖石刻,其中一通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凿刻的《通道记》就讲道:“自蜀相姜维尝于此行,尔来三百年,更不修理……”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曾经过这条古道,沿杂谷脑河逆流而上,一路筑城、设卡,然后进入茂县西北部到达黑水境内;300年过去,道路荒废,隋朝会州刺史姜须达组织人丁重新修复这条古道。

隋文帝开皇四年,隋文帝讨伐平乱后,因薛城地理险要,就将这里设为戍守的军事关隘。据《保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讨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戍,属会州。”唐代,改置维州。

唐蕃门户

唐朝初年(624—628)因3次当地内乱,对维州管辖范围和行政等级进行了3次调整。《旧唐书》记载:“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领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羌酋邓贤佐叛,州县俱罢;二年,生羌首领董屈占者,请吏复立维州,移治于姜维城东;三年,左上封生羌酋董屈占等,举族内附,复置维州及二县。”维州治所仍设在州西南二百步的薛城。

公元7世纪,吐蕃崛起,开始向东扩张势力。其时,吐蕃虽武力强盛,但经济文化落后,虽然禄东赞的划分田界使吐蕃过渡到封建社会,但高原苦寒的地理环境一直制约着吐蕃经济发展,所以想通过对外扩张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唐蕃大战开始至唐亡(907)近300年间,唐蕃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旧唐书》记载的吐蕃智取无忧城,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解维州之急、破吐蕃十万大军生擒其大将论莽热等重大战事,都证明当时沿杂谷脑一线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直至唐文宗大和四年(830)秋,随着另一位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的上任,这一地区频繁战事与边境摩擦的局面才得以改变。

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吸取前人硬军事进攻的经验教训,注重通过治理巩固边疆、搞好民族关系。修建筹边楼(筹划边关的楼阁),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九月,吐蕃维州刺史悉怛谋率部下投诚,李德裕一面派兵迅速入据其城,清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六记载:“李德裕克吐蕃维州路设五军,汶川设三军,松茂路设三十六关堡。于松建七层楼,茂建镇岷楼,维建筹边楼,汶川建七盘楼,以重边防。”一面给文宗皇帝飞书上奏折:“韦皋经略西山,致死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二千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其策略虽取得成功,兵不血刃就让维州回归,但因牛僧孺、李德裕政见分歧,最终导致吐蕃守将降唐一事变成悲剧。《新唐书》记载:“僧孺居中沮其功,命返悉怛谋于虏,以信所盟,德裕终身以为恨。”

李德裕治戍期间,起到了调和民族矛盾、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作用。后来薛城川主庙甚至把李德裕供奉起来,每年在迎神时,给他穿上官服,用八抬大轿抬着游街,且每家摆着贡果以示感恩。

《清一统志·杂谷直隶厅》记载:筹边楼在厅治西城上。据成都望江公园内的薛涛纪念馆馆藏资料介绍,筹边楼建好的第二年,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时年64岁的薛涛登楼写下她的压卷之作《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薛涛这首诗被后人广为传颂,薛城的筹边楼也因此闻名于后世。

唐末(907),王建在成都称帝,并建立前蜀政权。《保县志》记载:五代前蜀永平二年(912),改薛城县为保宁县。

保县县衙复原图

茶马古道

唐末宋初,茶马互市的边疆贸易开始悄然兴起。《渑水燕谈录·事志》云:“景祐中,或以其与维州名相乱,邮置文字率多往来住滞,乞改其名,仁宗曰:‘此足以威西戎’,乃改曰威州也。”宋景佑三年(1036),将维州改为威州,置治所于今薛城西北方。

茶马互市兴起于唐代,宋代开始发展。因高原民族以牛羊肉为主食,依赖喝内地所产茶叶解油脂,而产自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一带河曲马是宋代骑兵首选的优质马源。因此,宋代以来以内地茶叶换取边疆马匹为纽带,使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以维系边疆安全,薛城自然也就成为重要的茶马互市地。

川西北有两条重要的茶马商贸通道,薛城位于这两条道路的交汇处。宋王朝高度重视茶马贸易,专门设立茶马司予以管理。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薛城也建立了“榷场”。虽然这一地区的茶马贸易由官府统一主持经营,但同时贡赐贸易、民间贸易也均有较大发展,为民族共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贡赐贸易是中央王朝在政治上维系与少数民族地区情感、稳定边疆的一种贸易形式。薛城当时被定为贡品的有3种:药材羌活、高半山生长的雪山大豆、猪儿寨和箭山寨一带出产的大红袍花椒。

元代的茶马互市,因蒙古族从事畜牧业,中央政府所需马匹不再完全依赖藏区,所以单独的茶马贸易规模比宋代小,但到明代,茶马互市的其他物资交易达到鼎盛阶段。商贸往来的增强使民族之间的迁移变得活跃起来,这一时期进入薛城周边定居的内地人口逐渐增多。《保县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六年分保宁县置保县,仍以保宁县故城为州治。”去“宁”字称保县,治所仍在薛城。

薛城城隍庙复原图

随着茶马贸易商品流通量的加大,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逐渐形成很多规则和制度。茶叶和盐都是官办商品,不允许私人买卖,薛城作为商贸交易地,也承载着为国家提供税收的重要职责。

灾后变迁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保县所在的薛城因熊耳山崩塌,导致孟董水淤积泛滥,大水将沙金坝上的薛城毁坏殆尽,保县县治不得不迁到汶川威州,这一迁,就是近30年。直到清乾隆二年(1737)川陕总督扎朗阿巡查边陲防务,以边防宜重,奏请朝廷重建薛城。

清乾隆三年(1738),开始大兴土木修建薛城。《保县志》记载:“署邑令沈绳祖承修,包山砌石,城周四百十丈,高丈有两尺,广六尺,门二,东曰‘宁江’,西曰‘伏羌’,水洞分二,分峙南北,通南沟水,实擅金汤之胜。”鉴于康熙年间的天灾,重建后的保县官署没有选择原址重建,而是选择在老城沙金坝河对岸的南沟方向重建,规模相比过去扩大一倍,同时在新址上重建筹边楼,因此就有了一县两城的说法。

随着薛城新城建设的推进,附居城内的汉族人口逐渐增多,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的88户增加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164户。整个薛城从单纯军事防御的重镇,转为商贸集镇。

另据《保县志·官师志·官职》和《茂州志·职官志》记载,清乾隆三年,浙江举人陈克绳入川,任保县知县,任职期间,主持编纂了川西最早的一部官志《保县志》。由于绩效突出,陈克绳后升任茂州知州。

屯兵制度

清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47—1776),自称“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两次发起大、小金川战役。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清政府于乾隆十七年(1752)废除杂谷土司,以原杂谷土司苍旺管辖地中2500户嘉绒人和500户羌人设5个屯,实行屯兵制。清政府以薛城为治所,先后设杂谷厅、理番厅,后升为直隶理番厅。

施行屯兵制以后,理番厅的藏羌屯兵频繁接受清政府调遣。从乾隆到道光年间,为巩固中央王朝政权、抵抗外敌,一代又一代的屯兵走出家门,走向战场。他们在西北与入侵的廓尔喀作战,在东南与入侵的英军作战。他们中的很多人为国家、为民族屡立战功,光宗耀祖,名垂后世;大部分人血染疆场,客死他乡,只被带回一根根浸血的发辫。在薛城老一辈人中还记得当年薛城的辫子坟。

薛城辫子坟复原图

薛城子弟经历多次刀光血雨的战场,也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传》载:薛城子弟袁国璜,乾隆五十三年,从征台湾,克大埔尾、斗六门、水沙连、大里杙,赐号“博济巴图鲁”。生擒林爽文后,累迁重庆镇总兵。从征廓尔喀,克象巴宗山、甲尔古拉卡。台湾、廓尔喀两次论功,两次画像“紫光阁”。《清史稿》记载:“嘉庆元年,袁国璜进剿达州,苦战三日,力竭阵亡。依提督例赐恤,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子起袭。”

民族共存

2010年,正在中山大学读人类学博士的王田,带着一个研究课题回到家乡理县做田野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他在薛城的箭山寨偶然发现112份清代契约文书,由此揭开一个未知的秘密。王田从这些契约中发现,清乾隆时期居住在箭山寨一带的“哭什舟太”家族,从土地买卖和借贷过程中已积累相当财富,对薛城商贸的重启或兴盛提供了资金支持。

王田将这些契约图片和相关调查资料,编著出版《岷江上游半坡寨文书汇编》和《从内陆边疆到民族地方》两本书籍,展示清代包含薛城一带的杂谷脑流域市场体系的演化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族群接触与互动的诸多事实。随着薛城商贸集镇的发展,吸引了外界来往的商人在此驻留,商贸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薛城在封建王朝时期,一直是民族迁徙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之一,其历史变迁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到了内忧外患的清代与民国时期,在先后经历康乾盛世、灾后重建和改土归流等大的历史时期后,作为保县、杂谷厅、直隶理番厅和后来的理番县、理县等行政管辖机构的治所,薛城这个边陲小镇,被不断地注入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位也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1930年,鸦片开始大量进入杂谷脑地区进行交易和种植。金川、马尔康的烟土贸易盛行,商业贸易开始向米亚罗方向上移,薛城中心地位开始逐渐分化。但薛城始终是这条古道上必不可少的中间枢纽,它不仅是陆上的商贸口岸,也是民族文化冲撞的融合点。频繁的商贸往来也形成了薛城独有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信仰都能彼此共存。

红军到来

1935年5月,随着一支浩浩荡荡队伍的到来,打破了薛城这座动荡且沉闷已久的古城。红军严密的组织纪律很快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红军对薛城老百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内容包括红军的政策与救国思想。红军还在薛城筹措粮食和物资,为北上做准备。

红军主力部队在薛城停留的3个多月中,建立红军医院、兵工厂、造币厂、被服厂,成立苏维埃、儿童团、游击队,选举苏维埃政权成员,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筹边楼设立红四方面军指挥部。

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外景

在薛城经过休整和物资准备,1935年8月下旬,红军主力继续向马尔康方向挺进。红33军一部为掩护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在梓潼宫与前来追击的川军45军孟浩然旅进行了激烈的阻击战。在梓潼宫战役中,红军33军99师政委王德安牺牲。红军撤离时,小小的薛城就有1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从此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有王明伦、廖瑞昌、胡宗林等人幸存。

薛城梓潼宫复原图

薛城建筑

薛城的古建筑群落如今只剩下两处,为不被岁月遗忘,刘永清老人凭记忆手绘了薛城过去的两塔三宫十六庙。四川大学博物馆举办的一场《陶然士与川西》摄影展,展示了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陶然士与不同时间的一些外国学者、旅行家、摄影家,用大量文字、影像记录下的岷江上游一带杂谷脑、薛城等古城的地貌、建筑与人文习俗。中国影像人类学大师庄学本和民族学家马长寿、林耀华等中国学者,也相继到过岷江上游一带考察记录。现在这些当时留下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对于研究早期川西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民俗等都有着宝贵的价值。

薛城文庙(1917年)

薛城(1917年)

驻地变化

1946年,为缓和民族矛盾,改理番县名为理县。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军区179师537团2营进驻理县薛城(县城),理县正式解放。同年2月16日,在薛城召开理县解放大会,并成立理县人民政府。设立3个区:薛城第一区、威州第二区、兴隆第三区,治所还是在薛城。1951年3月21日,成都至阿坝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同年11月,理县人民政府由薛城迁至杂谷脑街。1952年建薛城乡。1955年11月,成阿公路完工全线贯通,汽车运输逐渐取代茶马古道上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状况。1958年薛城设立薛城公社。1992年改薛城公社为薛城镇至今。

随着成阿公路的延伸,茶马古道的印记和历史遗存已慢慢被荒草所淹没,但薛城古镇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却传承影响着后人对她的认知。在多民族长期迁徙和商贸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千百年来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与融合,薛城古镇成为历史上各民族多元一体、共融共生的历史文化胜地。随着汶川到马尔康高速公路的贯通,特别是随着阿坝州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规划试点的全面实施,薛城这座千年古镇,以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必将成为藏羌走廊上又一颗闪耀的明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 峥 小 芳(四川省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