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风土人文】田闻一 ‖ 燕子不愿离去的地方

作者:田闻一 发布时间:2019-01-17 21:34:00 浏览次数:644 【字体:

在千里成昆铁路线中段,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滔滔安宁河西岸,有一个风光绮丽的德昌县。在这座古色古香、民风淳朴的县城里旅游,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很是引人注目。城中,有座骑在上翔街的钟鼓楼,三层,六柱六角,高34米,檐角飞翘。高挂在檐角上的风铃,风动时铿铿锵锵,音韵优扬。城门洞中厚厚的、光滑的拱形内壁上,成群的燕子从一簇簇连成片的燕巢里飞进飞出,在古城上空往来翩飞,婉转啁啾。

德昌风光(图片来源:德昌县人民政府网)

 燕子是候鸟,春来冬去,这是一个规律。然而,栖息在这钟鼓楼下拱壁上的群燕却很特别,一年四季从不离去。

 当地人作家朋友夏承政先生告诉我,德昌钟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二年(1863)被烧毁。光绪十三年重建,过了十八年,又被烧毁。现在这座钟鼓楼,是宣统二年至民国元年(1910-1912)重建的。样式、规模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德昌县钟鼓楼(图片来源:德昌县人民政府网)

德昌县钟鼓楼夜景(图片来源:德昌县人民政府网)

 我在楼下细细观察这摊燕巢。它们层层连贯,横直有序,奇偶相依,布局严谨,像是一个高明的工匠精确计算后仔细镶嵌上去的。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是用丝茅草等物巧结起来的燕巢,单个看重量很轻,但如此重重叠叠,应是相当重的。而且拱洞那么高、那么滑,这些燕巢却能在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凌空粘砌,整个长达4米多,宽达3米有余,并能经受时间考验,完好如初,不能不是说一个奇迹,让人惊叹不已。

 这些燕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周年四季住在这里不肯离去?若说是因为这里气候适宜,理由不能成立。因为德昌与西昌,还有会理等凉山名城近在咫尺,同样的气候。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这个现象,独这里得天独厚呢?

燕子(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这些燕子,究竟是什么时候,从哪里飞来这里筑巢,安居乐业的?熟悉德昌掌故的夏先生说不清,也没有任何人说得清。这,恐怕这能用他们告诉我的一个传说来解释。这个传说极优美动人。说是这群燕子最初是从南海普陀飞来的。当它们发现这里民风淳朴、冬暖夏凉、山川秀丽、物产丰饶、云淡天高,就再也舍不得离去,世世代代在这里定居下来,一刻也不肯离去。

燕子(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1951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5.5级破坏性地震。据说,在地震前夕,钟鼓楼下群燕惊飞,其声凄厉,在千家万户门檐下乱窜,似在用它们独特的语言向人们报警。这就引起了德昌人的注意,赶紧转移,极大地避免了损失。地震过后,钟鼓洞没有倒坍,楼下拱壁上的燕巢也没有垮掉,让人啧啧称奇。

以后,这钟鼓楼,栖息在钟鼓楼下燕巢中的群燕,增添了与德昌人之间的感情,被德昌人看作是当地的风水,越加悉心爱护。当地人从楼下经过,不时身上、头上偶尔会被燕子洒下些不干净的东西弄脏,但他们毫不着恼,用手轻轻一掸,一笑了之。外地来人一定要注意,去钟鼓楼下看这些群燕、燕巢可以,但千万不能去干打燕子、捅燕巢之类傻事。  

      德昌风光(图片来源:德昌县人民政府网)

德昌风光(图片来源:德昌县人民政府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