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影像方志】中江:玄武山下延续文化风骨 仓山古乐绵延千年节拍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19-02-11 22:09:48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10

2019.2.11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中江篇

 由隋朝初年直至北宋,这片地处西南的土地,不断接纳着来自中原文化的沁润,迎来了文化上的重彩华章。




 河流的冲积,形成了广袤的平原,一座城市就矗立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之上。


 王勃、卢照邻、杜甫等一批名士先后到来,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名篇。



 中江北塔作为四川省境内保存尤为完好的密檐塔,建造年代可推至北宋年间,甚至更早。



 它展现着中江由宋至今的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玄武山中的圣泉雅集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唐·王勃《圣泉宴》

 这段文字,出自初唐诗人王勃创作的《圣泉宴》。

 公元669年的一个秋日,位于当时玄武县的玄武山中雅士云集。



 诗人王勃与友人卢照邻等人在此寻幽览胜、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这次雅集,因地点位于玄武山中的圣泉边,得名圣泉宴。

 这场集会,成为中江、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场文化盛事。

自此,玄武山成为了中江人心目中的人文地标。

被文人赞誉的奇石

俯泉石之清泠,临风飚之瑟䫻”。这是王勃在玄武山所作的《游庙山赋并序》中的词句。



 当地人一直认为,文中提到的“泉石”,是一种盛产于中江一带的奇石。

据《中江县志》记载:“文石,产玄武山圣泉。”



 其中提到的文石,因有奇特花纹形似龟背,被中江人更加亲切地叫做花石。



 千百年来,这种特产于中江地区的珊瑚灰岩化石,一直在奇异的纹理和色泽中,象征着文化的延绵与昌盛。     北宋中江县令程建用,在《与苏子瞻书》中曾经描述中江花石:“渊前后石大如拳,小如弹,连延五七里。有龟甲之文者……”。



如此细致的描写,透露出花石在北宋文人心中的地位。

气势磅礴的仓山古乐

  仓山古镇是中江县历史最为悠久的聚落之一。



中江先人仿佛把最具有宏阔气象的建筑集中在了这里。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禹王宫、建于清朝的帝主庙、火神庙,一座又一座古雅的建筑,彰显着仓山古镇的朴拙雄浑。



仓山大乐传说源自周文王庆祝战争胜利的锣鼓。



这种铿锵有力的表演形式,讲究宏大的排场、壮观的声势。

乐队以独特的“脚盆鼓”起拍指挥,舞蹈的队列与音乐的节奏相互呼应;表演时既可走街串巷,也可停留一地。




 在中江县政府主导下,仓山古镇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与这里厚重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宏阔的文化传承图景。



仓山大乐

扩展阅读:【方志四川•艺术】枪盾相击成大乐

传承千年的手工美味

据民国十九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胜。”

 中江挂面的制作技艺,据说可追溯至宋代。

 明清朝之际,中江挂面的生产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竹枝词》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便描述了中江挂面远销京城的盛况。


 2007年,中江挂面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在,中江县正通过传承人、农户和公司合作的模式,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将中江手工挂面推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中江籍烈士黄继光雕像



 滚滚江河,不舍昼夜。江水环抱中的中江,英雄的情怀代代延续,文化的交融历久弥新。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中江

播出时间:2月11日  23:26


来源:央视科教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