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大熊猫文化连接中法情谊‖高富华

作者:高富华 来源:看熊猫 发布时间:2023-10-22 14:14:1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熊猫文化连接中法情谊

高富华

2023年10月12日。夹金山下的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溯源馆。

“这是一根制作于1926年的手杖,它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今天我按父亲生前的遗愿赠送给孙先生。”赠送手杖的是来自法国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的戴海杜·奥古斯特,接受手杖的是四川省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

一根法国人的手杖什么要赠送给中国人?在这根百年手杖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

一次民间活动 开启中法两地往来

故事还得从150多年前说起。

戴海杜·奥古斯特的父亲安德烈·戴海杜生前曾任艾斯佩莱特市市长,他对家乡的过往十分关注。在当地有一所百年老校——戴维中学,也许是习以为常,大家也就没有在意校名的来历。

为什么叫戴维中学?安德烈·戴海杜问了很多人,但大家都不清楚校名的来历。

安德烈·戴海杜经过多方打听,最后才明白,原来在100多年前,这里出了一个名人叫阿尔芒·戴维。随后他四处奔波,多方考证,阿尔芒·戴维的身份让他大吃一惊。

1826年,阿尔芒·戴维出生在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是巴斯克人。他从小就喜欢生物学和中国文化。1869年,阿尔芒·戴维来到大山深处的宝兴县旅行考察,并在邓池沟天主教堂设立了科考基地,在这里开展了长达9个月的科学考察。他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等动植物物种,并把这些珍稀物种介绍给了世界。

当年戴维居住的邓池沟天主教堂,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保持完好

1874年,阿尔芒·戴维回到法国开始潜心研究他从中国带回来的动植物标本,由于他淡泊名利法国授予他科学院院士称号,他都懒得理会。1900年,阿尔芒·戴维去世后,便湮灭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安德烈·戴海杜开始奔走呼号。他找到了多次转卖的阿尔芒·戴维旧居,在这里成立了“戴维之友”协会,开展相应的活动。他不仅到处讲述阿尔芒·戴维在中国科学探险和发现大熊猫的故事,还在市区开辟了戴维植物园,让市民在休闲观赏的同时,认识阿尔芒·戴维。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阿尔芒·戴维重新“站”起来,成为所有巴斯克人心目中的英雄。

从1862年到1874年,阿尔芒·戴维两度到中国,前后工作近12年。作为生物学家,他在中国有过三次旅行考察,足迹遍及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西北等地区,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北京发现了麋鹿(俗称“四不像”),在四川发现了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并写了《在中国的旅行考察》以及《中国鸟类》《戴维植物志》(上、下册)。其中,《戴维植物志》下册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宝兴县的植物,几乎是写了一本“宝兴植物志”。更奇特的是,全书只有一张彩色图片,是他在宝兴县采集到的珙桐(中国鸽子花)的手绘图。

中国科学院鸟类专家何芬奇也通过《中国鸟类》一书,认识了阿尔芒·戴维,他曾循着戴维的足迹观鸟,多次到宝兴县考察。2000年11月,经何芬奇牵线,在阿尔芒·戴维逝世100周年之际,安德烈·戴海杜带领由家乡41名巴斯克人组成的亲友团来到了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寻访阿尔芒·戴维的足迹。

2000年11月,安德烈·戴海杜首次到宝兴县,他与当地村民一起载歌载舞

时任雅安市副市长孙前先生得知这一消息知道后,他连夜赶到宝兴县,与宝兴县领导一起和安德烈·戴海杜见面,并达成了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初步协议。2002年底,孙前率雅安市代表团访问艾斯佩莱特市,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正式签订友好城市协议。

从此,同处在中、法两国西南部的雅安市和艾斯佩莱特市因大熊猫结缘,开始了友好往来。

一次万里骑行 连接两地深厚情谊

2005年,孙前因工作关系离开了雅安市,但他一直关注大熊猫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他三次到艾斯佩莱特市考察,2009年,还把大熊猫“出生证”(鉴定报告)复制件迎回邓池沟天主教堂。孙前还和其他人一起,促成了雅安退休工人罗维孝“单骑走万里·戴维故里行”的骑行活动。

2014年3月18日,64年的罗维孝只身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出发,沿丝绸之路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后,进入法国,行程15000公里,历时115天,最后抵达大熊猫发现者的故乡艾斯佩莱特市。

罗维孝的骑行壮举,让安德烈·戴海杜和当地市民给予了他热情接待,并授予他艾斯佩莱特市“荣誉市民”的称号,亲切称他为“骑士罗”。

安德烈·戴海杜迎接“骑士罗”的到来

四川省“双宝”(大熊猫、金丝猴)文化专家、出生在宝兴县的摄影家薛康等人,也曾专程到艾斯佩莱特市造访。

退休后的孙前有了更多的时间,他沿着阿尔芒·戴维走过的路线进行寻访。每次到艾斯佩莱特市,他都要到安德烈·戴海杜家中拜访。在安德烈·戴海杜家中,他曾看到了一根手杖。安德烈·戴海杜告诉他,手杖是巴斯克地区的一种象征,就像是巴斯克人的血液一样,抚摸着手杖,就像在跟家人心灵沟通。

研究大熊猫文化,离不开对阿尔芒·戴维和他的故乡的认识和研究。几年下来,孙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开始撰写《大熊猫文化笔记》。2009年,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40周年之际,近40万字、400多幅图片的《大熊猫文化笔记》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一本大熊猫图书

记录大熊猫文化走向世界

2018年8月,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北京举行,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上,孙前的演讲把图书分享会推向了高潮。他说:“雅安市和艾斯佩莱特市是两个绕不开的坐标——雅安市是大熊猫发现地,艾斯佩莱特市是大熊猫发现者的故乡。”

1869年3月,当阿尔芒·戴维在宝兴县邓池沟第一次见到奇特的黑白兽皮时,就断定“这可能会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物种”。

1869年4月1日,阿尔芒·戴维雇用的猎人捉到了一只活的成年体“黑白熊”,当时他就将这只“黑白熊”圈养在邓池沟天主教堂。由于不知道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这只“黑白熊”不久就去世了。阿尔芒·戴维只好将它的标本送到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后来经该博物馆主任米甘勒·爱德华兹研究,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小熊猫近似的一种大的猫熊,便正式将其定名为大熊猫。从此,雅安市就同大熊猫一起走向世界。

夹金山野生大熊猫

自从1869年阿尔芒·戴维首次向世人介绍大熊猫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熊猫热”。阿尔芒·戴维的考察笔记,成了不少探险家和学者的出行宝典,他们不远万里、不惜千金,想拥有这种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

“作为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时,我首先对雅安市的几张旅游文化名片进行了研究,发现雅安市有两张极具世界级分量的名片,这便是大熊猫和茶。”从此,孙前便和大熊猫、大熊猫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看到的有关大熊猫的研究和著作,大多是关于大熊猫习性、生存、科普等领域的,而涉及到大熊猫历史、社会、人文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很少。

当孙前在法国巴黎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看到大熊猫模式标本的那一瞬间,他震惊了,他认定大熊猫模式标本就是打开大熊猫尘封百年的文化宝典。他决定从大熊猫文化入手,以笔记体的形式,创作出版一本大熊猫文化主题的图书。

于是,我们在《大熊猫文化笔记》开篇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他引用中国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大熊猫研究合作协议中的内容:“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一项与全世界人类息息相关的珍贵自然遗产,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

“用大熊猫文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故事。”《大熊猫文化笔记》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大熊猫从发现到成为世界濒危动物旗舰的全过程,书写了大熊猫的百年传奇,被读者誉为“世界大熊猫文化的开山之作”。

该书2009年首次出版发行后,先后在中国、法国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2019年,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该书出版典藏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一根百年手杖 传承大熊猫文化情缘

从2000年12月至2017年6月,安德烈·戴海杜先后四次到雅安市。在家乡经营过酒店的安德烈·戴海杜还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挥铲当“大厨”,为他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认养的大熊猫挣“生活费”,一时传为佳话。

2017年6月,安德烈·戴海杜第四次来到雅安,与雅安市相关部门商议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的纪念活动。回到法国后,早已卸任市长的安德烈·戴海杜,仍紧锣密鼓地筹备纪念活动。孙前发现,年迈的安德烈·戴海杜步履似乎有些蹒跚,不知什么时候,手里多了一根有些熟悉的手杖。

“你是不是病了?”孙前看着安德烈·戴海杜似乎有些疑惑。安德烈·戴海杜故作轻松地告诉他,手杖是巴斯克男人的必备物品。2018年底,安德烈·戴海杜向雅安方发来了50人来访的计划。

2019年4月11日,当法方亲友团再次来到宝兴县时,却不见安德烈·戴海杜。原来就在法方亲友团即将出发时,安德烈·戴海杜旧疾突然加重,临时取消行程。孙前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安德烈·戴海杜杵着手杖的身影。他默默祝愿老朋友早日恢复,期待再次重逢。然而天不遂愿,就在亲友团抵达宝兴县头一天,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去世。

原来安德烈·戴海杜早已发病,2017年,他第四次到中国,是强打着精神过来的。

安德烈·戴海杜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孙前当头一棒。

宝兴县早已做好准备,在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活动时,授予安德烈·戴海杜“宝兴县荣誉市民”,以表彰他在推动大熊猫文化、促进两县(市)友好交往的突出贡献。

4月15日,安德烈·戴海杜在家乡安葬的当天,孙前在当年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的邓池沟,为他举行了悼念活动。

在安德烈·戴海杜照片面前,摆放着鲜花和他生前喜欢喝的葡萄酒。亲友按照巴斯克人的习俗,集体为他唱了三首他生前喜欢的巴斯克歌曲,并为他击掌致悼。

那一刻,大家泪流满面,共同为促进两地友好交往的先行者祝愿:“一路走好。”当天晚上,新华社记者张超群等人采写的《跨越亚欧的熊猫纪念》一稿,向全球播发。

虽然安德烈·戴海杜走了,但两地的友好交往并没有停止。

2023年是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签订友好城市20周年,10月10至13日,来自艾斯佩莱特市的20余名客人来到雅安市,开展大熊猫文化交流活动。安德烈·戴海杜的亲人也来了,行前他们告诉孙前,将赠送他一件“神秘礼物”。

“神秘礼物”是什么,他们没有说。

10月12日,在邓池沟大熊猫文化溯源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上,比利牛斯省以议会主席的名义,向推动两地大熊猫文化友谊提升有特殊贡献的孙前、何芬奇、罗维孝、罗显泽、刘虹佑、谭楷、司徒华、薛康、谢纲骅、高富华等10人颁发荣誉纪念章,孙前和宝兴县委书记罗显泽代表雅安市和宝兴县人民向艾斯佩莱特市赠送了油画《1869.4.1戴维发现大熊猫》。这是全球首幅表现阿尔芒·戴维在宝兴县科学发现大熊猫的油画作品,由中国青花瓷大熊猫油画家谢纲骅创作。

活动现场,安德烈·戴海杜的儿子戴海杜·奥古斯特从行李箱中小心地拿出了“神秘礼物”——手杖,这就是孙前曾经多次见过、安德烈·戴海杜生前用过的手杖。

法国夏至影业董事长、总制片人,现场翻译孙轶伟女士向大家介绍,巴斯克人的手杖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不会轻易赠送他人,只有特别亲密的人才有可能获赠。戴海杜·奥古斯特说,珍贵的手杖赠送给孙前先生,是经过一家人郑重考虑后决定的,因为这根手杖不仅见证了宝兴、艾斯佩莱特两地人民的友好往来,更是见证了父亲和孙前先生的深厚情谊。

为了赠送这根意义非凡的手杖,安德烈·戴海杜的遗孀戴海杜·米歇尔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也都来到了现场,他们共同将这根传承百年的手杖赠送给了孙前先生。

孙前看着这根熟悉的手杖,安德烈·戴海杜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他身边。热泪盈眶的孙前接受了这一特殊礼物,他表示手杖不仅见证过去,更是传承大熊猫文化情缘,传承中法两地人民的情谊。中法两地的友好往来,将极大促进雅安市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进程。大熊猫在地球上生活了800多万年,是阿尔芒·戴维让世界认识了大熊猫,我们所做的只是让阿尔芒·戴维和大熊猫的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手杖赠送仪式

这一切,都被孙轶伟一一记录了下来。孙轶伟正在筹拍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故事的纪录片,此次,她随同到雅安市参加活动,不但承担了翻译任务,还通过实地考察,选择外景拍摄地点,为拍摄故事纪录片做好前期筹备工作。

精彩还在继续。活动结束时,宾主双方击掌相约2026年相会在艾斯佩莱特市。2026年是阿尔芒·戴维诞辰200周年,艾斯佩莱特市将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再续中法两地因大熊猫文化结缘的情缘、情谊新故事……

来源:看熊猫

文/图: 高富华

来源: 看熊猫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