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翠云廊起点七曲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16 11:26:47 浏览次数:462 【字体:

翠云廊起点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以北,古时又名尼陈山、梓童山、五妇山等,因其“山腹有路,盘转七曲”而得名。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幸蜀途经此山,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从此“七曲”之名便名扬天下。

蜀道翠云廊起点——七曲山

七曲山上种有大量柏树,其上古柏林是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被誉为“古柏大观园”“森林活化石”,也是古蜀道翠云廊的起点。而翠云廊的正式得名,则源于清代剑州知州乔钵一首诗——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怒。

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

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

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想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乔钵还在诗序中专门提到:“自剑州,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剑州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今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曰‘翠云廊’。”

翠云廊以今天剑阁县内的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北至昭化古城,南抵南充阆中古城,西达绵阳梓潼七曲山。据不完全统计,七曲山主景区内有古树11950株。其中,一级古树237株,二级古树604株,三级古树11109株。树龄最小为105年,最大为2300多年。

七曲山一共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种植,第一次是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驰道两旁种植松柏用以表道,人称此松柏为“皇松”“皇柏”,因而金牛道又称“皇柏大道”。

第二次是蜀汉时期。据陈寿《三国志》载,张飞驻防巴西郡(今阆中)时,来回成都有两条北上南下的通道。虽是官道,但因战乱和雨蚀垮塌等原因,很难清晰辨识。因此,张飞倡导沿途郡、县、乡、里“植柏表道”。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栽植,被称作“张飞柏”。

第三次大规模植树,是明朝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号召沿金牛道梓潼、剑阁、阆中三地居民以石砌路,两旁种植柏树数十万株。数年后浓荫蔽日,甚为壮观,因而被人称为“李公柏”。

第四次大规模植树,是清朝乾隆年间。梓潼县潘家湾人潘勃弃官回乡,与其子、孙先后两次在七曲山上遍植柏树24000余株。后人将潘勃祖孙所植柏树称为“潘家柏”。今天七曲山主景区内柏树,绝大多数都是“潘家柏”。

在七曲山庙垭北行两里处,川陕公路堡坎下即柏林湾,湾中有一棵巨柏,高29米,干粗6.7米,树冠覆盖45平方米。据测算,该树树龄至少有2300年,是七曲山上树龄最大的柏树。该株树至今仍苍劲挺拔,郁郁葱葱,被誉为翠云廊上“古柏王”。

在七曲山应梦仙台旁,有一棵枯死的古柏,被誉为七曲山镇山之宝,是梓潼八景之一“晋柏穿云”。据传,此柏为文昌帝君张亚子亲手种植,张亚子生活在西晋末年和东晋之间,因而此柏又被称为“晋柏”。另据史料记载,此树早在明代中期就已枯死,历经600年风霜侵蚀至今,依然身干如铁,盘踞如虬龙,不腐不倒。

历年来,梓潼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强对翠云廊古树名木的保护,梓潼“古柏王”入选全国最美古柏树,蜀道翠云廊古柏群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幽幽翠云廊,跨越数千年,一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坚韧不拔。在这里,自然和历史相偎相依,和谐共生。时光在这抹绿荫中留下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它们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过去,必将继续见证更加璀璨的未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梓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