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成都市建设路 工业岁月沉淀下的时尚新地标‖迭佳壹

作者:迭佳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7 17:42:59 浏览次数:187 【字体:

成都市建设路

工业岁月沉淀下的时尚新地标

迭佳壹

成都沙河之畔的建设路,活力满满。这里曾是年轻工人梦想启航的港湾,也是电子科技大学学子青春记忆的珍贵载体。在时光的流转中,建设路悄然成为“网红打卡街道”,吸引着八方目光 。

但深入探寻便会发现,在建设路的深处,工业时代的纯正气息依旧顽强留存,坚守和传承着工业精神的纯粹与厚重。

岁月沉淀 建设路镌刻工业风华

作为进入成都东郊工业区的必经之路,建设路是东郊工业区及其工人阶级的缩影、象征与代名词。

它,不仅见证过成都东郊这个国防工业区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过工人们为了国家崛起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1987年建设路上班时间 (图源:《成都街巷志》, 王学成 摄)

建设路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在1953年前,这里只是一片阡陌纵横的广阔田野。

在和二环路相交的地方,早先是东山浅丘陵的缓坡上,曾有座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的香火很旺的圣灯寺。

成都东郊最初四个以信箱为代号的国防大厂,就布局在以圣灯寺为地标的周边。

所以,这条连接成都东郊工厂区和宿舍区的道路最初并不叫建设路,而是叫猛圣路——猛追湾到圣灯寺。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郊航拍(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政协)

成都东郊工业区以沙河划分布局,河东设厂区,河西为宿舍区。

后来,建设路1号、2号成为亚光、国光两家国防工厂厂址。

1958年后,“十街坊”宿舍建成,分南北坐落于建设路两侧。建设路两边除宿舍区外,街北有新华书店、沙河电影院,街南有成都市贸易公司下属的综合服务大楼与邮政局。邮政局西侧,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东郊工业区唯一的百货大楼。

这里货源充足、商品丰富,二楼卖服装、布匹,底楼有日用百货、文具等。时髦商品众多,崭新的凤凰、飞鸽自行车凭票购买,令人心动。对那时的人来说,休息时逛这座百货大楼,是件美事。

但当时建设路的其余地段多为田野、坟冢或农家林盘。

府河以东东山地面多为黏土,猛圣路路况极差,路面狭窄且高低不平,仅铺炭渣,雨天泥泞不堪,被称为 “烂泥湾”,给工人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1962年的9月9日,一直横行霸道的美国U-2飞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首次被我军的地对空导弹击落,东郊的719、784、715、773、776、906、766、208等几家分属三机部和四机部的国防工厂功不可没。

据传,成都市用国防奖金拓宽猛圣路,铺设混凝土,安装路灯、栽种悬铃木,后于1965年再次扩宽,并更名为建设路。

薪火相传 成电书写学府篇章

在建设路高地中心那个十字路口左拐,穿过琳琅满目的小吃一条街建设巷,再跨过建设中路,就进入了原来的成电南院。“你去哪?”“去电讯。”在老东郊的记忆里,电讯是一个很熟悉的地方,这就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成电沙河校区新貌( 图源:《建设路》 常德 摄)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兴建的电子科技类高等院校。

从20世纪50年代伊始,这里一度被称为电子工业的摇篮,为成都东郊工业区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6年9月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

1960年

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61年

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

1970年

划归四机部和解放军总参通信兵部共同管理。

1988年

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

1997年

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2000年

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

2001年

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17年

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

电子科技大学(严永 供图)

建校之初,学校定位为我国培养无线电工业干部(人才)的主要基地,重点为我国无线电工业部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982年以来,学校先后增设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专业。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设有23个学院(部),4个研究院,2个独立学院,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成都市东郊工业区进行结构调整后,成都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所在区域的环境大幅改善,变得日益繁华。

成都电子科大凭借深厚的底蕴,在这片充满活力的都市区域中,以传承为根,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不断开拓创新,朝着更辉煌灿烂的未来大步迈进。

时代焕新 建设路绽放现代新颜

进入21世纪,伴随城市向东发展战略推进,2001-2006年的 “东调”“退二进三”及“腾笼换鸟”让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发生巨变。

工业集群化整为零,沙河两岸的湖广人、客家人和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彻底融合,传统的农耕文明终于被现代文明取代。这里变成了市区的一部分,高楼大厦,街道纵横,车水马龙,一片片昔日工业文明的土地逐渐变身为一个个居住、商贸、金融和创业园区。

2009年9月24日,建设路商圈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同年12月24日,建设路商圈正式开街。

2015年,建设路商业街被列为市级发展重点商圈,同年10月16日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成为时尚成都、购物天堂的重要街区。

2010年的建设路商业街景(图源:《成华年鉴(2010)》)

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活力,为周边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与蓬勃商机。学校门口的建设巷,凭借着紧邻高校的独特地理优势,逐渐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摊在此汇聚。

这里的美食价格亲民,品质却毫不逊色,堪称“又平又靓”,迅速成为大学生们课余寻觅美味、大饱口福的绝佳去处,建设路美食街的名声也随之不胫而走。

2017年,对于建设路美食街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建设路的美食代表——鸡爪、冰粉、脑花和烤猪蹄,登上了热门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舞台。

在节目中,这些美食凭借独特的风味和十足的烟火气,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这一亮相,使建设路热度一路高涨,从那时起直至今日,都稳稳占据着成都热门美食打卡地的一席之地。

降龙爪爪、周签签锅巴土豆、烤无双苕皮、傅强排骨、徐亮烤蹄、叶婆婆钵钵鸡、李记玫瑰糍粑冰粉……

建设路的特色美食,凭借着各自独特的风味,吸引着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2024年的建设巷 (图源:“方志成华”公众号)

如今的建设路

既承载着往昔工业辉煌的记忆

又闪耀着现代时尚的光芒

成为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融合的典范

它见证着成都东郊从工业基地向现代化都市区域的蜕变

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精彩篇章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迭佳壹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