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风物】《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四)

作者:木里藏族自治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 发布时间:2019-04-14 11:37:17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
第四节 葬俗
一、藏族葬俗


 木里藏族葬俗因居住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人死后,要先给死者梳头、净面、穿上新衣,并用腰带将尸体捆好,以白布裹尸,将尸体扶成坐式,停放于屋角处。停尸期间,在房屋周围插木杆,悬挂布幡,称“达九”,并宰杀牲畜。每天还要请喇嘛或“翰规”从早到晚念经、做道场,超度死者的灵魂。家里有人去世,不放鞭炮,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安安静静上天堂。有的地方有年轻人丧偶,一年以后才能再婚的习俗,以怀念死者。一家有人去世,邻居也要表示哀悼。在别家办丧事期间,不办喜事,不歌舞乐。



吉祥塔


1
吉祥塔


停尸后,请喇嘛打卦择定安葬日期和地点以及安葬方式,并通知家人、亲友,同村每家也来一个当家人参加出殡仪式。当晚,死者家里还要请“翰规”驱鬼,还要鸣枪、打扫房屋,垃圾须倒往离家很远的地方。之后家人要到喇嘛寺烧茶,点酥油灯,每隔七天请喇嘛念经1次,共念7次,为死者超度亡灵。有的人家在十字路口或在大路边以块石堆砌,外面嵌有石板雕刻的经文,形似塔,称“嘛呢堆”,以表示对死者的孝心。

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一般以火葬和水葬为主,塔葬只限于有名望的活佛。木里地方因无鹫鹰,故没有天葬的习俗。采用哪种丧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2
塔 葬


塔葬是有名望的活佛、大喇嘛死后,将尸体用盐抹擦、风干,涂上香料等贵重药物,把尸体(木乃伊)保存起来,放在灵塔之内。灵塔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灵塔的不同,根据活佛地位高低而定,灵塔分别供奉在寺庙的大小宫殿里。



木里第六世香根活佛肉身灵塔


3
水 葬


水葬是将死者用木棺盛殓沉于河底。有的用白布裹尸,整尸抛进大河,也有的在大河边的溪水处挖坑坐尸,覆以树枝,将溪水用水槽接引灌至头顶。旧时鱼被视为“河神”,行水葬,有起到供施献佛的作用,还了一生行善之愿之意。


4
土 葬


土葬是用木棺盛殓尸体,埋于土中,上面垒一小坟堆,坟堆周围插嘛呢布幡。旧时有的地方土葬只限于传染病人的尸体,以及强盗、杀人放火、被刀砍死的人的尸体。这类人不许他们火葬、天葬或水葬,只允许挖坑埋进地里,惩其灭根绝种之意。


5
火 葬


火葬是将死者放在架好的木柴堆上(俗称“柴楼”,呈四方形),浇上酥油,点火焚尸。稍后捡四肢骨一二块放入就近嘛呢堆中,其余骨灰放入陶罐,砌一石碓,将骨灰罐置于石碓之中,再用石块封好,是为坟。坟堆周围还要插上嘛呢布幡。有的将骨灰撒在河里或山坡上,只留少数装入布袋或陶罐内埋于地下并用石块砌成小坟堆。也有将骨灰和黄泥做成“擦擦”放于岩洞中。行火葬的人认为,人死后把尸体火化供施敬佛,超度到佛尊那里去,它的依据来自佛经典籍中的“三途折罪部”。 


二、蒙古族葬俗


蒙古族的丧葬以火葬为主,亦有少数土葬,丧葬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包括洗尸、送魂、洗马、火葬、捡骨等过程。人死后要鸣枪,以告诉村民。死者沐浴后穿上好衣服和鞋,抚成坐式,两侧以木枕扶持。耳口鼻抹些酥油,嘴内放九块碎银、七块碎金。有的地方嘴内放些粮食、银钱。死者双腿盘起,双手合掌,两个拇指尖置于鼻孔内,尸前供猪膘、饭食等食物。之后须请“达巴”念开路经,举行送魂仪式。送魂时,“达巴”从住的地方念起,一站一站地送往远方,最后与祖先团聚。火葬的前一天要举行洗马仪式。用一匹个大、体壮、健美的马,备上鞍子,由一男子牵行到河边或溪边,用木碗盛水,依次用三碗水洗马头、马身,之后将木碗打碎,丢在河边或溪边。然后骑上马快速回到丧家,闯进房门,边走边哭,表示哀悼。主人家也蜂拥而出,做欢迎状,彼此对头大哭。这时马匹站在院内,由达巴念洗马经,据说达巴必须把马念得全身流汗、发抖,这才说明死者喜欢这匹马,骑去如飞,也表示达巴有本事,能使马为死者送魂。洗马当天晚上,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还要边歌边舞,为死者送魂。送葬时仍然由达巴或喇嘛念经,一人背祭品在前,其后是抬棺材的人,再后牵洗过的马。火葬时,将尸体取出,搭于码好的火柴上面,把木棺打烂,堆于柴火旁边,牵马绕尸体转三圈后,点火焚尸。焚尸后将骨灰装于布袋内,由达巴念经后埋于山洞里,有的埋在烧尸场周围的青松下,有的在烧尸的地方用石头砌成小圆圈,将骨灰放入,再堆上石块,插上布幡。



备上马鞍,装饰上飞翔的羽毛,跨上战马,送行亲人的灵魂回故乡。


三、纳西族葬俗


 纳西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也有少数实行土葬。人死后,先用柏枝熬水净尸。在正常死亡者口内塞一些酥油,有的口中放少许金或银。然后将死者仿坐态用麻布或白布裹扎,停放于正方靠东边的床尾,在尸体前放一“撒兰”(小桌),桌上放些肉、酒、糖、水果、糌粑等祭品,并点上数盏酥油灯。死者尸体一般停放三至四天,最长有停放一个多月的。停放期间,死者亲友及同村人都要来奔丧,并送一些粮食、酥油、黄酒之类的东西,请东巴念经,为死者开路。出丧的那天早晨,将尸体从屋里抬出,装进方形“坎”(木棺)中,木棺周围绘有彩色图案,装女尸的木棺周围画有孔雀。然后举行站马仪式。站马时,先牵一匹骑马或骑骡,将其用清水洗净,用香熏身,备上鞍子,并用色布打扮,再用麻绳把马拴在木棺上。然后由东巴念经,并向马的头上洒“神水”、糌粑。如果马全身抖动,表示死者对他的安葬很满意,并表示死者已经上马。出葬时,要有两人手持长刀,脸带杀气地在前面开路,接着东巴边走边跳,为死者开路送葬。烧尸前,要准备好松柴,若死者是男性就需要九背,若死者是女性则需要七背,并把松柴架成三角形,男架九层,女架七层,然后把尸体放在上面,面向西方,由一亲人点火。为了便于燃烧,常常要用猪油淋尸。第三天早晨,捡骨灰装入土罐中放于烧尸场附近方便的地方。


来源:《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2017年7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编著:木里藏族自治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