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游走在大千美食边上‖奉友湘

作者:奉友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7-09 15:05:22 浏览次数:126 【字体:

游走在大千美食边上

奉友湘

2025年6月4日,成都市文旅局新推4条“大千旅游线路”,我心头的“安逸”感特别强烈。因为我终于可以“下马观花”,于游走中款款品味大千美食文化,体会先生以“大千家宴”待客的美妙余韵,以豪放胸襟海纳八方宾朋的雅集风情,以博学多才赢得世人趋之若鹜的天然引力。

也许是心有灵犀,6月12日,四川省直作协率先组织“大千旅游线路”采风团,我有幸与各位作家一道首访尝鲜。从成都图书馆“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到金牛宾馆张大千旧居“税牛广”(音脱牛庵),我们一路寻访大千先生生活创作轨迹,一路领略大师留下的书画、文学、美食风采,发现了金牛宾馆里传承创新,活色生香的“大千宴”。于是,我想自告奋勇,为大家“寻芳”这条旅游线上的大千美食,勾引一下你味蕾上蠢蠢欲动的馋虫。

金牛宾馆张大千旧居“税牛广”(2024年11月28日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张大千先生是令我骄傲的内江老乡,徐悲鸿赞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所以,每当新认识的朋友问我哪里人,我便自豪地回答:“我是张大千的老乡,四川内江(甜城)人。”朋友必然心领神会,竖起大拇指。

其实,十分汗颜的是,我知道大千先生,晚在川大毕业前夕的1983年。大千先生当年4月2日在台湾省仙逝,四川省博物馆(2009年3月更名为四川博物院)赓即推出“张大千书画展”。敬阅了相关介绍,浏览了他痛快淋漓的诗意山水,精心临摹的敦煌壁画,我才如梦初醒,初步领略到这位老乡如雷贯耳的世界影响。什么“东方之笔”“南张北齐”,什么“泼墨大师”“东方毕加索”,种种桂冠闪闪发光,璀璨夺目。赞叹之余,小生颇有“一识大千真面目,有幸长作内江人”之感。

后来我扛着笔杆回故里,荣任四川日报驻内江记者,又认识了大千先生的故居“大风堂”。还在家乡欣赏了邱笑秋老师创编的川剧《张大千》。再后来,我进一步看到了他“有趣灵魂”的另一面,大千先生不仅是书画、文学巨匠,还是美食大家。

内江大千园(2023年4月27日杨明强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作为书画大师,大千先生烹饪佳肴自有特色。做菜的擅调五味,与作画的擅调七彩,“墨分五色”道理天然相通。他把揣摸烹调的奥妙,与探索书画的高妙境界结合起来,在美食界独树一帜。他曾自负地对人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徐悲鸿也曾写道:“大千蜀人也,能治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羹飨客”。

大千先生特别崇拜老乡东坡先生。他笔下的东坡画像竹杖芒鞋,面容丰腴,神采飞扬,最受大众喜爱。大不似前人画中东坡干瘦憔悴的悲戚落魄状。大千理解的东坡,有乐天精神的支撑,有自创美食的滋养,有绝世才华的豪迈,怎么可能神态萎靡,形销骨立呢?因而,从对东坡先生人品、书画、文学的崇拜,到对东坡美食的钟爱,大千先生是绝对的“坡迷”。他喜食东坡肉、东坡肘,也爱做这两道经典家乡菜。后来,这两道名菜便常常出现在“大千家宴”中。

东坡肘子(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大千先生喜烹饪,爱美食,尤其擅长策划宴席。他的“税牛广”里,常常高朋满座,名人云集。他每次筹划家宴,都要事先亲笔写好菜单,甚至注明配料、做法,让大厨照单操作。大千先生以领衔的“头菜”作为宴席的佳号。比如“熊掌宴”“鱼翅宴”“鲍鱼宴”“鱼肚宴”等等。他以川菜为统帅,为灵魂,融合南北菜系,自创“大千家宴”。宴罢尽兴,大千先生还慷慨地将菜单赠予贵宾,令其喜出望外。须知,被珍藏的“大千家宴”菜单后来拍卖到数十万RMB一份。宾朋们不但品尝了绝味盛宴,还得了一张特别“存款单”,岂不美哉!

大千红烧肉

兴之所至时,大千先生会系上围裙,欣然亲自下厨。他的拿手菜当然是“大千干烧鱼”。此菜先将红尾鲤鱼刮鳞治净,在鱼身浅划几刀,让精盐、姜片、料酒与鱼肉亲热对话,驱逐腥味的根源三甲胺;鱼在油锅里忍受着高温的煎熬,原本的腥味灵魂升天,脱胎换骨后的鱼变得两面鱼皮金黄酥脆,锁住了鱼肉鲜美的汁液;再用泡椒、豆瓣、香菇丁、青豌豆、红椒丁等调料、配料烧制,收干汤汁。成菜后呈现干香、皮糯、肉嫩,口味微辣、咸鲜、回甜的特点。此菜乃佐酒下饭之绝配。现在高档鱼易购,用鲈鱼、鳜鱼、黄鱼做“大千干烧鱼”自然更妙。

大千先生做菜特别喜欢用家乡佐料调味,以保证菜肴风味纯正。他做咸烧白必定用资中冬尖打底,而不会用宜宾芽菜或梅干菜。资中冬尖是采用当地特产的“枇杷叶”和“齐头黄”两种青菜嫩尖腌制而成,需陈酿数年。出坛后质地嫩脆,清香浓郁,咸鲜适口,后味绵长。他喜爱的一道“冬尖元子汤”,就是以冬尖吊汤,取其醇厚鲜香之味。剁肉时将汉源花椒、小葱一并剁细,混合,口感椒麻葱香,肉味鲜美。汤中加入大红番茄片,碧绿青菜叶,黑木耳、黄花菜,此道汤菜色彩奔放跳跃,仿佛一幅精美国画。

他爱用的调料还有郫县豆瓣、温江白酱油、德阳窝油等等。他会在菜单上“回锅肉”后面特别注明“豆瓣”,生怕大厨弄成“酱爆”。他认为,郫县豆瓣是“回锅肉”之魂,无魂的“回锅肉”则毫无生气。

郫县豆瓣中国非遗文化体验园(图源:天府郫都)

大千先生的“大千家宴”我们是无福享受了,但今天的“大千宴”已经登场。金牛宾馆内的张大千旧居“税牛广”于2024年9月29日正式开馆,“大千宴”同时盛大开席。

据中国烹饪大师、“天府名厨”、成都金牛宾馆餐饮部副经理、行政总厨曹亚鸥介绍,“大千宴”的菜品都是从“大千菜谱”中精选出来的,每道菜都可追根溯源。虽然食材、配料、佐料略有区别,味道也不一定原汁原味,但全都是大厨们精心研究大千食谱,继承发扬其精髓,反复制作、品尝而来。他们还从大千家乡内江,请来曾编著《大千风味菜肴》的大千菜专家杨国钦大师把关。按目前的食材、烹饪手法、调料、火候等等硬件、软件来衡量,成菜后的色香味形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若大千先生再世,必定会大叫“安逸得很!”

作者与曹亚鸥大厨(右)合影

金牛宾馆的“大千宴”在眼下的成都,属于中高档宴席。此宴共有8凉10热3小吃,可谓精彩纷呈,水陆皆备,海空为朋,山林献瑞。

我们先巡视一番凉菜:椒麻鸡丝、红油蹄花、五香熏鱼、陈皮兔丁、香油银芽、思乡菜。这“思乡菜”便是大名鼎鼎的折耳根!美食博主陈美桥称之为“有灵性的耳朵”。而大千先生则命名为“思乡菜”!这真是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由此可见先生浓浓的乡愁。此外还有葱油桃仁、灯影苕片。这苕片也是一道浸透了乡情的凉菜。

凉拌折耳根(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大千宴”的热菜尽显大厨的深厚功底:藜麦浓汤辽参盅是滋补养生的佳肴。其制作过程讲究火候和时间,以确保食材的营养不流失,同时又能保持其原有的口感。藜麦经过慢炖,口感软糯,与辽参的滑爽相得益彰。汤底醇厚,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食材的鲜美与营养。是大千菜肴中的一道养生佳品。

大千圆子汤

接下来陆续闪亮登场的是汉源花椒妙龄鸽、古法泡菜银鳕鱼、清汤国宴鸡豆花、熟煎雪花牛肉方。别说品尝,光欣赏这些菜名就让人口舌生津了。

鲍鱼成都狮子头是一道不得不说的大千菜。狮子头本是淮扬菜的代表作,其核心发源区为扬州和淮安地区。相传此菜起源于隋代,乃御厨专为隋炀帝创制。后来流传各地,风格多样。大千先生将它与鲍鱼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身价,一跃而为领衔“头菜”。成都狮子头主料选用土猪肉和鲍鱼,口感软糯丝滑,肥而不腻。让人觉甘美而忘百忧,恋丰腴而无他求。其香浓的汤汁,让味蕾犹如接受一次美妙深远的盛大检阅,因而饱受大千先生的喜爱。他常把这个大菜,作为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的必备菜品,寓意团圆、吉祥和幸福。

接下来的土豆牛筋大甲鱼、传统宫保牡丹虾、大千羊肉羊杂锅,个个都是霸气“硬菜”。而压轴的麻婆豆腐鱼头煲,则堪称经典之作。这也是大千先生的独创。将硕大的鱼头蒸熟或煮熟,去骨去刺,只留净肉。然后用烧制麻婆豆腐的方法,将鱼肉和豆腐一同烩制。这对天成佳偶甜蜜拥抱,在川味调料的祝福下结为“幸福伉俪”。雪肌娇躯,转眼红粉佳人;水中健将,化作柔情千般。在精美器皿的盛装下,加热的蓝色火苗温柔地微笑。色彩红亮的菜肴,呈现麻、辣、鲜、香、烫、滚、酥、整的特色,一品口舌生香,二品勾魂夺魄,三品则不知今夕何夕也!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被誉为“川菜之魂”。

作为宴席中的“小品”,小吃无疑是盛宴的点睛之笔。内江牛肉面是当下大千家乡内江的一道当红小吃。翡翠蒸饺是一道色彩鲜艳、口感细腻的大千美食。桃油果羹是一道甜品,它选用桃胶、银耳熬制而成,再加入时令水果,不但五彩缤纷,而且解腻爽口,令人宴后深感余韵悠长。

作为普通家庭,日常消费专门去品尝“大千宴”似乎有些“轻奢”。而将“大千宴”开零销售,可随意点上其中几个喜欢的佳肴、小吃,倒是一个让大千美食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好方法。

除了金牛宾馆的“大千宴”,成都市青羊区宽窄巷子里有一家“大千小馆”,那里有“大千干烧鱼”“甜城白糖糕”等大千菜肴和小吃。但档次、规模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成华区建设路有家“大千河畔”,记得好多年前与几位文友去过。“大千牛肉”“黑白茄酥”是招牌菜。还有一家“大千美食品牌概念店”,其招牌菜“荔浦芋头扣肉煲”叫得十分响亮。

沿着“大千旅游线路”,我们必须到大千的家乡内江走一走,追寻大千美食的不二源头。

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的沱江,源头称为绵远河。到金堂县赵镇接纳毗河、清白江、湔江和石亭江四条支流之后,声势大张,终于浩浩荡荡,始称沱江。它一往无前的冲击力是那样强大。经过千万年的侵蚀,它竟然把雄峙插天,逶迤起伏的龙泉山轰然冲开一道巨大的缺口,形成深险峻峭崔嵬峥嵘的十二里金堂峡。然后一路东去,唱着欢快的小调,轻歌曼舞进山势逐渐低矮的苍翠丘陵区。在挥别简阳、资阳、资中之后,蜿蜒曲折地旋入一片甘甜之地,并且自北而东再南,绕成一个大半圆。这圆圈之内,便是现在的内江市中区,圆圈之外的沱江对岸整个东北南区域,则是东兴区。我们现在讲内江城区,就包括了两区地盘。

沱江穿过内江市城区(王斌 摄,图源:四川日报)

在内江还是地区的时候,现在的市中区就叫内江市,民国时称内江县。再远一点,汉代名汉安,这个县名颇具时代特征。据《华阳国志》记载,那时的汉安县,属犍为郡,盛产井盐,几乎家家种桑养蚕,挖池养鱼,乃是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后来,汉安改为中江。至隋代,为避文帝父名忠之讳,遂改为内江,一千多年来沿用至今。由于过去盛产甘蔗、白糖、红糖、蜜饯,内江又称为“甜城”,与“隔壁”的“盐都”自贡齐名。

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先生出生于内江城郊安良里。现在那个小地名叫做芭蕉井,位于内江市中区。在长长高高的石阶之上,有石碑指明。

到大千家乡寻访大千美食,首站自然要去东兴区的“大千美食街”。从市中区过沱江西林大桥一直往前,不到一箭之地。这条东兴区着力打造的美食街,已经兴旺了好多年。鳞次栉比的餐馆自西向东沿街排开,热气腾腾,香风飘荡。店家殷勤招呼客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前些年每次回内江,亲朋们都喜欢在这条街上的餐馆招待我。出名的菜馆有“建娃大排档”“68烧烤”“妙味香美蛙鱼头”“藕然间”等。但资格的“大千菜”似乎并不很多。

寻访中,我抛出一个问题,“大千菜”在家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朋友得意地为我举出内江10大名菜,“大千菜”居然雄踞一半。第一便是“大千干烧鱼”。排在第二的是“资中鲶鱼”。第三“大千鸡块”,为大千先生创制。选童子鸡腿,斩成小块,用干辣椒、花椒、胡椒、豆瓣酱干煸,其味集煳辣味、荔枝味、怪味儿于一体,成菜红润油亮,鸡块细嫩软滑,地道“大千风味”。第四“隆昌羊肉汤”。第五“冬尖咸烧白”。这也是大千先生喜爱的大菜之一。第六“鸭子烧鸭蛋”。这是资中罗泉镇流传出来的一道特色美食。第七“罗泉豆腐包子”。这不是用面做的包子,而是在一块块的豆腐中划道口子,塞进肉馅,煎炸后再调汁烹煮。有的地方叫“口袋豆腐”,也叫“镶豆腐”。第八“黑猪回锅肉”。这是大千先生魂牵梦绕的一道家乡菜。选用“内江黑猪”肉制作。“内江黑猪”曾上过教科书,养殖源自东汉时期。“肥四廋六”的“二刀肉”最佳。肥而不腻,肉香浓郁。第九“甜城蜜饯夹沙肉”。第十“内江风干鸡”。

六一丝

“大千菜”在民间推荐的名菜中占据“半壁江山”,其实一点也不令人惊奇。内江毕竟是“大千菜”的滥觞。今年77岁的国家特一级厨师杨国钦先生,是搜集、研究、创新“大千菜”的“扛把子”。他不但编写出一本“大千风味菜肴”专著,还曾在一次展会上一口气推出40多道大千风味美食,来了一场“舌尖上的征服”,令业界和食客惊艳叫绝,为之倾倒。他将大千美食文化发展到新巅峰。

感受了“大千菜”的声威,不妨去内江大千园逛逛。这里主打两道大千美食:第一还是“大千干烧鱼”,第二就是内江牛肉面。这两道经典美食,已进入内江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成都,“内江牛肉面”的硕大招牌也随处可见。不过内江面有个特点,碗底会放一小撮韭黄。这是内江人的“接头暗号”。不信你可以试试。

不过,要品尝内江的“大千宴”,网友们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位于东兴区玉屏街的天趣酒楼。该店敢于打出“大千美食,不负盛誉”的口号,确实很有些待客的勾魂“干货”。“大千蒸三样”“大千盐菜肉”“大千风味兔”“相思菜”“大千白糖糕”等等,既家常亲民,又承载了大千先生对川菜的传承创新与深刻影响。

内江明宇丽雅酒店的中国烹饪大师、行政总厨邓正波,口头禅是“守匠心,烹人生”。他师承杨国钦大师,创制的“大千菜”代表作有“大千白乌鱼”“天冬芦花鸡汤”。这两道名菜采用了内江特产的白乌鱼和天冬,极富地域特色。是“大千菜”的传承与拓新。

“大千菜”在先生的故乡内江,可谓遍地开花。开酒楼的老板,都以能做几样大千美食为荣。据“封面新闻”记者黄晓庆2025年6月19日报道,内江正在以“大千文化之乡,中国甜食之都”为主题,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内江市文旅局正联合内江市商务局,挖掘内江美食资源,开发大千美食菜系,鼓励餐饮店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大千宴席”,让“大千菜”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正如杨国钦大师所言,大千味道,不仅是内江味道,也是四川味道,中国味道!

细品着地道风味的“大千菜”,倾听着现代川剧《大千世界》的入云高腔,欣赏着刺激新奇的木偶剧《少年张大千历险记》,游逛着熙熙攘攘的“大千夜市”,我们在内江,会真切的感受到,大千先生离我们很近,很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提供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