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七千年前的古乐器 在他们手中复活

作者:吴晓铃 来源:四川日报20190823 发布时间:2019-08-23 09:44:49 浏览次数:928 【字体:




余永田埙馆里各式各样的埙。   本报记者吴晓铃摄


  扫码看余永田吹埙视频。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展”正在举行。8月18日,成都古乐器爱好者康骏专程前往观展,听说展览有7000年前的乐器埙的实物亮相,急欲一睹文物风采。

埙,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多呈椭圆或梨形,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大约在清代就渐渐淡出舞台的古老乐器,因其幽深哀婉、古朴悠长的独特音色,近年开始受到一部分乐迷的喜爱。在成都,也有一群爱埙人,他们做埙、吹埙,在网上分享吹奏指法……7000年前的远古乐器,开始渐渐在现代“复活”。

□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

制埙

从做泡菜坛到做古乐器

洛带古镇老街,挨挨挤挤的店铺大多出售小吃和旅游小商品,余永田的埙馆就开在这里。埙馆并不起眼,不过,只要埙声响起,那苍凉、幽远的乐音便总能让游客驻足。

50多岁的余永田梳着马尾,身材瘦削,看上去有着老派艺术家的气质。不过他曾经的主业,其实是在家乡达州做泡菜坛子。“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连埙的名字都没听过。”直到有一天,他无意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吹埙第一人”赵良山的表演,被深深打动。“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埙的这种乐音悲凄、哀婉,好像把我的不幸也哭诉了出来。”

“我想做一个埙,让乐音替我说话。”余永田照着电视里埙的样子捏了一款,没想到,做出来的埙徒有其表,“因为内壁太厚,根本吹不响。”

余永田一直没断过对埙的念想。2003年,转战成都开陶吧的他,终于有机会看到埙的实物,制作埙的心思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从朋友那里借来埙测量了高度、孔距等数据,凭借自己做泡菜坛子的手艺,捏了一个外观完全相似的出来。这一次,他的埙终于能吹出呜呜的声音。“那时候我其实已经很欣慰了!”余永田相信自己不断打磨,他的埙就能开口“唱歌”。

岂料周遭嘲讽随之而来,“你一个做泡菜坛的,怎么可能做出乐器来!”周围打击越多,他越想做一个出来。后来经人指点,他发现要做乐器,不懂乐理还真不行。他从音阶开始学起,买来电子琴请音乐老师在上面标注标准音,然后将烧制的埙照着标准音一孔一孔进行磨制调试。2009年,终于做出一个音准一致的埙。

有吹笛子的基础,余永田自学半年之后,凄婉的《葬花吟》等埙曲开始在他的店铺响起。这个活广告一打,开始不断有人上门买埙。他反复试验埙烧制的温度,在2010年开始全机械化生产。销售最高的时候,一年要卖几千个。

吹埙

“90后”的埙曲吹进《国家宝藏》

余永田的埙馆,开始吸引着各路古乐器爱好者,今年28岁的吴苏芯就是其中一位。这个“90后”小伙子不但喜欢吹埙,还对陶埙进行了各种改良。如今,他已然成为川内小有名气的埙演奏人。

2008年,吴苏芯还是成都某学校的学生。他和同学到洛带古镇玩耍,看到余永田店里的埙,对这种“一团泥巴捏成的乐器”感到好奇,渐渐喜欢上这种乐器。当余永田的埙能够吹奏乐曲以后,他大方地送了一个给达州小老乡吴苏芯。从此,这种“来自泥土的天籁之音”,伴随吴苏芯此后的学生时代。

怀着对民族音乐的向往,吴苏芯在实习期选择到“中国笛乡”杭州余杭铜岭桥的一个乐器厂深造。在那里,他学会了制埙以及制作陶瓷乐器的技术。回到成都,余永田筹备开设埙厂,急需技术人才,邀请吴苏芯加盟。此后,团队不断对埙的制作进行改良,大幅提高了陶埙的易吹度和灵敏度。2013年,他们还实验出单隔板宽音域双腔陶埙,能够轻松地使平吹音域达到十三度,大大提升了陶埙演奏的表现力。

对埙结构的了如指掌,让吴苏芯得以不断打破演奏的边界。在古代,人们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丝、竹等8类,称为“八音”,其中埙的音色,被唐人郑希稷赞称“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但对年轻的吴苏芯而言,这还远远不够。2012年,他录制了一个用陶埙吹奏《赛马》的视频,“我想让大家看到,只要运用得当,埙也可以吹奏快节奏的曲子。”

此后,吴苏芯开始尝试原创埙曲。2016年,他发布《墨色·埙迹》埙乐专辑,没想到其中一首《墨雨》,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相中,用作故宫国宝多种釉彩大瓷瓶登场时的背景音乐。这段音乐,以轻盈灵动的笛音为引,百转愁肠的埙声为本,完美映衬出国宝背后的厚重历史。

玩埙

让传统乐器走进更多人

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尤其镌刻的民族气质,近几年渐渐受到一部分乐迷喜爱。2017年,吴苏芯开始在网上教网友学埙,迄今学生已超过700人。他同时还发布演奏视频和曲谱供大家学习。

专赴三星堆参观中原乐器展的康骏,就是成都众多玩埙人之一。他是一家科技企业的程序员,拿着丰厚的年薪,加班是常态,“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一直很大。”无意中接触到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空,就会吹上一曲。“埙的声音朴实无华,纯净幽深,让人的心灵能得以释放,浮躁的情绪得以平静。我最感慨的是,以前睡眠不好,自己吹一吹埙,或者听一听埙曲,失眠的情况要好许多……”

在成都某文工团从事管乐演奏的魏凯捷,同样是被埙古朴的音色吸引,从吹单簧管、笛、箫,改为业余时间主要吹埙。他多年来收藏的埙有十几个,有客来访或者外出旅行,他都会吹上几曲。在他看来,埙不仅好听,吹奏时对气息要求颇高,几曲下来,还可以达到养身的效果。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夜幕降临时安安静静地吹奏几曲。那时,低回的埙乐绵绵不绝,似乎会一直传递到很远很远。“天地如此辽阔,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这种乐器带给人的心灵感悟和震撼,余永田这些年见证了太多,“曾经有一个湖北的爱家,就为看一下埙怎么做出来的,专门飞到成都。”至于他本人,已经成为埙的非遗传承人。余永田说,他的埙厂因为后期修坯、校音等环节全靠手工,利润不高赚不了几个钱,今年把产能减半,仍然继续维持运转,“我就想让这种来自中国的传统乐器走进更多人的心里。”新闻多一点

埙的起源与中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根据出土文物推算,埙的出现至少在距今7000年左右。

来源: 四川日报20190823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