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高颐阙 夕阳下的汉魂

作者:马恒健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08-10 10:26:00 浏览次数:1380 【字体:

汉阙,似碑非碑、似亭非亭、似屋非屋。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石质建筑设施,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又被称为“石质汉书”,更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誉为“汉魂” 、“汉艺精粹”。全国现存的汉阙,有四分之三在四川及重庆。

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姚桥村的高颐阙,以其庄重精美的雕刻成为汉阙的典型,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高颐阙

高颐是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方,东汉末与其弟高实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益州太守。出土碑铭评价他“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求由之政事”,说明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讲求法治,正直不阿。他卒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八月。殁后,因他的政绩显著,汉皇敕建阙以表其功,高颐阙便于他卒后的当年(公元209年)建成。

汉阙的典型

高颐阙位于雅安城东数公里的川藏公路南侧,我虽久闻其名,却又多次与之擦肩而过。其主观原因,是并未真正了解汉阙,也就没有非看不可的愿望;客观原因是,作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高颐阙,路旁竟没有明显标识,一不小心车一掠而过后,便劝慰自己留待下次。

我这次去雅安,其它景点不管,安心参观高颐阙。

高颐阙博物馆是一座中式四合大院。厚重的大门推开了,一股苔藓的气息扑鼻而来,很容易让人想到秦砖汉瓦,想到唐诗宋词。大门内外,相隔千年;红墙两侧,古今泾渭。

保存完好的高颐阙,就矗立在大院中央,矗立在1800年前的原地。它忠实地守护着以北200多米远的芳草萋萋的高颐墓,因为阙与墓本身就是整体。汉墓因为有了汉阙,更加彰显墓主人的威严、尊贵;汉阙因为有了汉墓,愈发烘托百年千秋后世态的苍凉、寂寞。

 阙,《辞海》如此解释:“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个,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通俗地讲,所谓阙,是矗立于宫殿门前或陵墓神道两旁的碑状建筑物,用以显示宫殿的庄严和陵墓主人的威仪,为汉代特有的地面装饰物。它与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由阙座、阙身、阙楼、阙檐和顶脊组成,形象地说,它是实心的房屋。阙上有浮雕、铭文以及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传奇故事,因此,它集建筑、雕刻、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是研究汉代地方文化及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高颐阙清代李景复题诗并书写刻石

阙的演变经过了从新石器时代单纯了望、守卫的木楼,到国家成立后完全意义上的城阙和宫阙的过程,尤以汉代为盛。在陵墓前立阙,在汉代有严格规定,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方有资格享受死后在墓前立阙的待遇。阙是身份和地位毋容置疑的象征。

与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立于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的重庆乌杨汉阙相比,高颐阙更为高大,年代也稍远。高颐阙主阙高6米,子阙高3.39米,立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而更为重要的是,高颐阙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也是阙的主人身份及阙龄最为准确、翔实的汉阙之一。

雕刻最精美的汉阙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连元代的马致远都只能向一片废墟的汉阙致哀,当今的人们,则只充分激活自己的形象思维,去想象那辉煌巍峨的秦宫汉阙。因此,当高颐阙与我近在咫尺时,我感到它是魂,是泱泱大汉之魂。只有魂,才能穿越时空,长存于寰宇。

高颐阙的阙顶,是仿汉代木结构建筑,有角柱、枋斗;阙身有立柱和额坊,上有三车导丛、车前伍伯、骑吏、主簿等车马出行图;阙基四周雕刻蜀柱和大斗。

高颐阙共五层,第一层南北两面各浮雕一饕、餮,转角大斗下均雕有一角神;第二层浮雕内容为历史故事,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第三层是人兽相斗图;第四层浮雕有天马、龙、虎等;第五层四面雕成24个枋头,每个枋头刻一个隶书铭文,共24字,内容是“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方)”;阙顶脊部正中,刻有一鲲鹏。

由于高颐阙是我国现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汉代仿木结构石质建筑,因此太重要、太具有研究价值,早在1961年便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仅是阙上的拓片,在文物市场上也要近万元才能购得。当然,拓取之事早已禁绝。

与立于墓阙之间的神道两侧的石兽荡然无存的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绵阳的平阳府君阙相比,高颐阙前的石兽“辟邪”与“天禄”保存完好,是汉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辟邪”与“天禄”是汉代沿起的镇墓兽,两者似狮,“辟邪”头上单角,“天禄”头上双角。古人认为狮虎凶猛,所以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神道。高颐阙前这一对以狮子为造型的石兽,身高1.1米,长1.6米,一副张口吐舌、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姿态,体现了汉民族自强不息、勇健雄强的精神;其体态采用了S形屈曲造型,刻划简练,瘦劲有力,生动逼人;其胸旁刻有两重肥短的飞翼,这大概是受往东传入的西方艺术的影响。观赏这些石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领略汉代文化的恢弘大气。

高颐阙前面的圆雕“辟邪”石兽

与石兽保存完好同样难得的是,在距高颐阙以北约两百处,高颐墓碑仍存。拨开齐腰深的蒿草,透过茂密的树丛,我又看见了仍然矗立的墓碑。它高近两米,宽约一米,可惜碑面字迹漫漶得已无法辨认。一般来讲,墓碑和陵寝在阙后面的中轴延长线上,至于延长多少,要看尊卑贵贱,如距此不远的芦山县樊敏阙。身为芦山县人的樊敏,历任青衣羌国(辖今雅安芦山一带)国丞、东汉巴郡太守,最后晋升为属国家级领导人的司徒,位列三公。像樊敏这般的显赫人物,级别比高颐高,因此据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推测,从樊敏阙向后可能延长几里路才是陵寝。

汉朝时期的大国象征

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到“行都宫阙荒烟里,禾黍从残似石头”,从历代诗人对汉阙的吟咏歌颂到凭吊悲哀,兴起于西汉的阙,风行400多年后,于东汉末年渐趋式微。作为汉代文化习俗载体之一的汉阙虽然消亡了,但它存储的社会文化信息,却历久弥显,并不断地激发着后人在建筑、艺术、文化诸方面的想象力。

2006年7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站棚改造方案最后确定,汉阙最终战胜川西民居、古蜀神韵等,从6套优秀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如今人们看到的天府第一门的造型;在“蜀相祠堂柏森森”的成都武侯祠旁,汉阙把这一处闻名中外的古迹装点得庄严肃穆。
  正如建筑学家和美学家指出的那样,以汉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既空静淡远,又恢宏大度,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建筑的艺术风格。汉阙的特殊气势,则表现了一种整体灵动、浪漫进取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视死如归、宏阔开放,正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精神。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夕阳下,宋代的赵明诚、王象之,曾在高颐阙前流连忘返;秋风里,清代的何绍基、民国的张大千,曾在高颐阙前久久肃立。1939年9月,我国建筑学的一代宗师梁思成,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专程考察高颐阙。他此后的建筑学理念,一定有高颐阙的支撑。

1939年,梁思成在四川雅安高颐阙(图片来自网络)

“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汉阙,曾经是华夏大国的象征,曾经是仁人志士心中的寄托。它弥漫着古拙之风,散发着凛然之气,闪射着华夏的历史之光。敬畏汉阙,欣赏汉阙,保护汉阙,研究汉阙,让汉阙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发扬光大吧!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文/图:马恒健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