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邛崃夹关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

作者:姚 蕾 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22 15: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千年驿站 陆游的诗句诸葛亮的段子

夹关古镇是邛崃三大古镇之一,有民谣曰:“一平二固三夹关”。史书记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夹门关成为军事要地,至迟在南宋初具规模。南宋大诗人陆游任职临邛通判兼天台山崇道观主管时,曾多次过往夹关。《临邛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城西南八十里处夹门镇关,在山边,水出其间,此即陆游《老学庵笔记》所称临邛夹门镇是也。”陆游还写道:“临邛夹门镇山险处,得瓦棺长7尺,厚约2寸,与今木棺相同,但盖底相反,骨犹不坏。棺外置瓦器,皆极淳古,时靖康丙午岁也(距今近900年),李知几及见之。”这段短短文字是古陶瓷史上珍贵的文字材料,也是邛窑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从夹门镇关于瓦棺的记载中,可窥见盛唐时期邛窑生产规模的宏大和陶瓷经济的繁华,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夹关历史的久远和当年的繁华。陆游对古镇作出了巨大贡献,论“形象代言人”除了司马相如,非他莫属,更留下了“烟雨千峰拥髻鬟”的美句。

一江中流 房列两岸

而民间段子比史书好看。话说三国时期,夹关故地为夷人所据。在邛崃水草掩映的南河里,一条铁牛为界将蜀国与外界划断。夷人经常过河越界,官民不堪其扰。诸葛亮气得肺都差点炸了,用计3次捉住夷人,并都以礼释放。夷人头目倒还识相,提出一箭之路了断江湖恩怨。好个诸葛亮站在铁牛背上,弯弓搭箭,“飕”的一声射出一箭,这一箭沿着邛崃山脉,向西飞了上百公里直抵打箭炉(康定)。从此,夷人退到打箭炉,夹关也就归蜀国了。当然这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版本有点出入,故事中诸葛亮不但会法术还武功高强,神了!

夹关,集川南古蜀道康藏门户、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驿站等美誉于一身。古镇结构简单,不像其他古镇街道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两街并立,一水中流”,以河为界,南岸街为新街、北岸街为旧街,中间为始于天台山的白沫江,江上相互平行三座古石桥相连,山环水复的自然风光,残留下来的明清建筑,二水环抱的先天条件,使古镇处处可见形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形成沫江如带、三桥横韵奇特景致。

茶马古道 司马相如主持修建

诸葛亮箭之所及的打箭炉(康定)曾经是“茶马市易”的重要驿站。唐代,川、滇、藏等地兴盛的茶马互市在这条二千多公里道路上传奇不断。夹关古镇龚店村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道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它是汉唐时代自成都经临邛、雅安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当地人俗称为剑南道或马道子。那些牵着马匹、骡子的山民、商人载着茶叶、毛皮、药材、盐、器皿……在蜿蜒的古道上摇响铃铛,摇曳着背影,是远方也是故乡。

茶马古道 蔡骏 摄

邛崃人自豪的茶马古道是西南出四川盆地的第一站,古称“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道”。境内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南线临邛、孔明、平乐、临济、夹关、太和;西线临邛、马湖、水口、油榨、高河等。前几年,邛崃人沿着这条路重走古道,游的是路,寻的是历史,物是人非,路犹在。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也好,商人也罢,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满满的乡愁铺在茶马古道上。

而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驿道在古镇龚店村2组。从长生桥开始往上,一直延伸到小鼓儿山顶,掩映在茂盛的茶树林盘之间,时断时续,其中有两段约1公里长基本完好。驿道宽3米不等,呈鱼脊背形,中央用石板铺成一条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鹅卵石铺成路面,基本轮廓与秦汉时代的甬道相同,追溯其历史,最早的雏形是秦始皇时期,即公元前246年。而今路面、路基基本完整,历经沧桑岁月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当地政府在挖掘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上煞费苦心,周边有步行绿道相连,同时整修了古驿道,曾经光滑、染有青苔、泛着历史光芒的鹅卵石粉饰了水泥,部分路段添补了条石,行走其间给游客安全的同时似乎也丢了古道的魂。在古遗址保护与修葺上,二者真的难以两全,算是小遗憾。马蹄声渐远,唯有远方的遐想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林还会沿着这条古道、这条丝绸之路,借助新时代的关键词通江达海吗?

在古镇上,茶马古道的走向并非小古儿山景区这段,途经四个村,起点拴马村3组石路岗、龙洞沟——龚店村3组、1组——临江社区南岸街、半边街——二龙村麻柳树条、观音崖,全长近万米。白沫江边南岸街的茶马古道更是见证了当年交易的繁华:曾经的码头每天都有二三十只木船和竹筏靠岸停泊,一两百头骡马从这里出发、歇脚,通往康藏、云南、印度或邛崃、成都。粮油、盐茶、瓷器、日用百货……从水路源源运来,再由码头经茶马古道通向远方。站在夹关大桥上俯瞰沿河两岸以及河中船只往来,而今烟雨蒙蒙白沫江面是否还记得昔日的你我。

茶马古道最初叫五尺道,最窄处不少于五尺宽,按照现在的算法宽约1.6米至2米,两马并辔而行是不可能的,错车的机会也应该不多。古道始建于秦朝,从蜀南(今四川宜宾)到滇池,是连接内地与云南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而修建。秦汉之际,五尺道商旅络绎不绝,不分白天黑夜,人马声,声声不绝,巴蜀因此而富足。从成都出发东可通越南、西可达缅甸,远至印度、阿富汗,这便是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今天在邛崃、夹关又称为“南丝路驿站”。

夹门关段的五尺道由何人主持修建?根据《司马相如列传》等记载,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带着从“蜀郡多地”和广汉征集来的青壮年士兵数万人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五尺道”修建工程。后来考古发现有碑文记“出将,入相”。十多年前,夹门关的王文才、邓大忠、杨开忠等几位老人,为考察收集夹门关的文化,专门包车去芦山县看保存完好的“高氏家族”碑。通碑记载:“汉司马修公筑青龙关,夹门关高沟人应征修五尺道,征西南蛮夷。筑青龙关时不慎受伤,留下鱼戏河,同当地夷羌女结婚生子,成就千年高氏大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家喻户晓,不知道这条自己修建的古驿道在传奇大戏中是否派上了用场。

一江中流 三桥并立 房列两岸

“白沫江水弯弯流,大桥小桥立上头”是夹关最有风韵的图景。这些桥上,走过达官贵人,走过淑女农夫,走过牛羊,走过顽童,走过你我……曾经是电影《红颜》的外景地。

很多文字喜欢描写雨中的夹关古镇,其实古镇最大的亮点当数“一江中流,三桥并立,房列两岸”的风景。逢场赶集时,桥上人影来往,桥下人影晃动,三座桥上演三座桥的故事,还有两岸穿梭的人流,好一派兴旺的集镇,久久为功,久而不衰。《邛崃县志》曾提到夹关当时“市肆列两岸,中流白沫江货船不少,水面宽二十余丈,两岸市口约二里长,中间有踏水二桥交通两岸,近又新建桥楼一座于下场,分别人物,疏通往来,诚雄镇也。”

夹关大桥

驾车进入古镇可通过夹关大桥,夹关大桥原名万福桥,取万福攸同之意。大桥处于古镇下游,奔腾的白沫江水与古驿道并驾而行,沿着临邛方向而行,各自寻找归宿和远方。而今的夹关大桥效仿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设计而成,中有两大拱,大拱套小拱,靠中有6个小拱,大拱靠坡岸两端各有4个小拱,石材采自当地的红砂石,远看红粉装饰般耀眼,坚毅中平添了一份妩媚。历史上桥系石木结构,桥面由方木墩铺成,桥面房屋木架,青瓦盖顶,雕梁画栋,极为壮美。桥面分隔为三部分,中间行人,两边白天有商贩摆摊,权作交易场所。后因水患重修,而保存完好的桥两头的坡岸成为上百年历史的古迹。1909年开建,耗时11年,实为罕见。“岸阔二十二丈,为洞有七,高二丈,宽一丈,上建桥楼二十三间,综费一万余金,其中困难莫可言状。”为何建造此桥?县志中称:旧置石桥二,皆矮小,夏秋溪流暴涨,溺者恒众。当然建造此桥得力于当地仁人志士化缘而建。

最让后人自豪的是盖桥桥上修建双檐桥楼15间,主楼脊高5米,桥楼正中高出一阁楼成一楼亭,亭中塑杨应选石刻像。杨应选是清代画家还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清楚,为何塑一名画家的像在此正襟危坐,端视前方?阁楼横曰“江楼千古”与成都望江楼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为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解。15间桥楼每对长柱均挂木刻楹联,额挂横匾。古镇退休老师郑继洲老人说,1948年5月,夹关大桥上的桥楼子被大水冲走时,自己刚好8岁。老人清晰记得,当年桥楼子上的对联长哟,脱口而出,背了近一分钟。我无法记下,老人后来给了一份资料,让我慢慢看。一查资料,这首赞颂夹关的对联是清代著名诗人李阳生在万福桥北岸所写,好长好长。上联:安步自江上行来,喜春日踏春,夏风祛暑,秋宵对月,冬岭探梅,肘后背行囊,拦旁排酒具,游目骋怀,漫道此间无乐地?下联:举目向楼头望去,看群峰拱鼻,双虹卧波,两街并立,一水中流,门前植垂柳,桥下数归舟,山光狼影,庸知是处即秦淮。文字不涩,易懂,带入的场景也很美。


永寿桥 羔羊跪乳感恩善举

古人感恩的方式很多,命名、树碑立传最为时髦拉风。这种人皆称道的礼数,慢慢积淀成为我们的文化沿袭至今。在邛崃夹门关,永寿桥、庆元桥、五福桥(现夹关大桥)都有保存基本完好的桥碑、功德碑,见证了古镇兴衰更替,成为独特的风景。

连接两岸的永寿桥像“咽喉”打通两岸,使得古镇正常一呼一吸。桥长得很诚实,桥梁凹陷深坑约5寸左右而且光滑可鉴,显示年代久远,推断它之前应该不是现在的样子,早先也许有木栏杆,也许上方是廊桥,1948年洪水将其中部分桥梁冲毁,后又复修。1981年后又在原石桥上面加上混凝土抬高桥面。桥大约两米宽,桥墩相连,石板置于上面,铺设开去,亲水氛围倒还不错。恰逢赶集,桥上人来人往,乡里的蔬菜瓜果,甚至农具都摆上桥面,行人穿梭其间,若有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更小心翼翼移动。这个时候,河面上的倒影与桥上的风景相应,倒有点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味道。

引人瞩目的是,永寿桥头有一座巨大的石质功德碑墙,左右两侧各雕有一头石羊做装饰,碑墙共有十二根立柱,石羊跪在两边的卷云纹上,造型基本写实,羊尾、羊蹄都刻得栩栩如生。石壁长10余米,一溜排开,高约两米,壁顶模仿檐顶,下面依次镶嵌约两平方米的石板,上面密密麻麻刻有修建者、捐助修桥者的名字。每块石板两侧是石柱,两侧有上下联,个别地方雕刻蝙蝠、花草等图案,线条明晰,简明扼要。壁顶屋脊正中间耸起尖状驼峰,镂雕蝙蝠、花草、拐子龙,驼峰下刻有“永寿桥”3个大字清晰可见。



据说,永寿桥最后一根桥面石梁合拢,主管修桥的“工程师”跑去向“通天大师”报告。从始至终,“通天大师”在岸边一个青钢鹅卵石上口里念念有词,助桥修建。感恩的夹门关人,为了世世代代记住“通天大师”的洪恩,以其俗名“任永寿”命名为永寿桥;感恩为修建该桥捐资的善人善举,把他们的名字及善资数量树碑彰显于桥头;希望后人能以“羔羊跪乳”之态感恩,“羔羊跪乳”图腾饰物便彰显其意。而今“通天大师”常坐的那个青钢鹅卵石就在桥头左侧石上,石上隐隐约约地呈现出他的头像。


庆元桥 罕见功德碑桥碑二合一

古镇白沫江上游还有一座简易的石板、石墩架设的桥,历史上称之为庆元桥。该桥是古镇上第一座桥,由于环境地理限制,夹门关水码头逐渐下移,政治文化中心也随之下移,形成“夹门关生来两边赶”的场镇格局。直到乾隆年间(1736年)修建庆元桥,两岸不通往来的格局才成为历史,古镇更为繁华。1981年4月,夹关镇政府重建此桥,桥面为钢筋混凝土。当初桥11墩12孔,桥墩用条石垒砌而成,其中一个桥梁重约15吨,需60个强劳动力方能抬动,全长不到百米,但依然豪华实用。庆元桥得名,有人说是因为夹门关大南乡(今南岸街)一位名叫李庆元的人见大南乡和长川乡一直“生来两边赶”,就想修建一座桥改变古镇分割的现状。他捐出积蓄,亲自主持修建,人们为了感谢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也有人说,取名是因该桥修建完工开创两乡南北两岸通商的始元,值得庆贺,总之名字里满满的感恩。



赶集时热闹的庆元桥

庆元桥碑和功德碑不立在庆元桥头,而建在离庆元桥约500米远的台子坝。台子坝是当年镇上百姓活动大聚会的地方,又叫万年台。周围有茶馆,附近的老人悠闲地在这里打牌、喝茶,坝子上晾晒着收获的稻谷,金灿灿地摊在晒席上,粒粒颗颗似乎在细数着古镇的过去与未来。坝子北边有两座石碑,左为庆元桥桥碑,右为庆元桥重修功德碑。桥碑为二楼仿木结构,四角上翘,碑檐面刻筒瓦。碑中间上层分三间,浮雕众多,每幅图均有各自的故事,生活场景,官场文武官装束、衙门桌案,戏曲场景等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当然也有众多石刻的浮雕二龙戏珠、莲花等标配装饰图案。碑面阴刻碑文及捐款功德人名,正面背面大同小异,赞扬桥修得坚固、有气势,“成梁遵夏令,磐石奠周疆”;“桥身气若虹,洞凿坚如铁”等夸张词句精雕细刻在桥碑上,再有密集排列的捐资人,遥想修桥的场面何等壮观。

石碑周围散落着巨大的石础格外引人瞩目。础座直径约八十厘米,高约半米,石身由方变圆,中部又凿出瓜纹槽、莲花瓣,上雕各色花草,现存有7个,可以想象当初立在上面的柱子该是怎样的气派。附近的人告诉我们,这原是川王宫遗下的物件,空旷的台子坝是川王宫集会的场所,而周围一圈平房围绕的便是当年的殿堂建筑。



庆元桥碑与功德碑

并列的功德碑为单楼仿木结构,比桥碑略逊一筹,显得朴实。同治4年(1865年)重修五福桥,同治5年(1866年)重修庆元桥,两件事同时记在一个石碑上,可谓极为少见,是节约还是其他原因?庆元桥和五福桥(现夹关大桥)位置不同,却把功德碑集中在一块,而永寿桥桥碑又独立门户,傲视桥头,这是为何?当地人解释称,这表示继任皇帝对前任的尊重和仰慕。台子坝人群聚集最为热闹,于是把前任干的大事在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广而告之,彰显前任皇帝“嘉庆”功德。而永寿桥的功德碑独立门户,是因为永寿桥本身就是古镇的另一个核心区域,同样是人潮汹涌。


94岁高家碉楼守护人 能诗有歌

夹关是邛崃西南山区,地接雅安、名山,历史上因茶马古道与羌族交往频繁,民居受羌民遗风影响,现存的碉楼是最好的物证。古镇上通晓72行的高登瑞老人沿着机耕道热情带我来到熊营村3组,探访掩映在竹林树丛中的高家碉楼。



94岁的高家碉楼守护人高泽民

小四合院院内是一空坝,正面是三层楼高的碉楼。眼前的碉楼与羌寨神似,但形状却吸纳了川西建筑小青瓦悬山式或歇山式建筑的风格,上面加了一个房顶,左右是小青瓦平房相连。围墙采用“土摏墙”传统方式筑成,表层石灰粉糊,围墙檐廊与四合院内和碉楼院内相连通,增强了碉楼与院内的连接而又具有独立性,从而增强了防御功能。

碉楼高10余米,二楼位置正中挂着“凌云轩”三个字,红底金色字体在黑色墙体和竹林掩映下显得特别苍老。今年已94岁的高泽民大爷,叶子烟杆吧嗒吧嗒地吸着,不紧不慢地吐出一串呛鼻的烟雾,迈着小步给我们介绍碉楼的过往。高大爷的介绍高挂墙上:川西高氏明朝入川始祖第十六代,能诗,有歌34首保留成册,现为碉楼守护人,还有装裱成框的诗词供大家参阅。一说明成化年间,朝廷派遣大将军高君赞入川驻防,定居邛州高水井,后朝廷动荡,高君赞和五个儿子一起被杀于成都,孙辈担心受牵连,连夜外逃,四处分散。其中一支族人来到邛崃夹关镇熊营村,隐姓埋名休养生息,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

让一行人羡慕的是高大爷不仅腰杆笔直、耳聪目明,可读书看报,而且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侃侃而谈。他说自己喜欢看电视,有时去赶赶场,想睡就睡,无失眠忧郁缠身,不吃鸡鸭鱼肉,基本吃素,有时吃一点点猪油。想当年,这位大少爷腰里别着盒子炮,坐着滑竿,每天往返四五十里路去读书,很是拉风。现在依然风光无限的他,指挥我顺着碉楼底部右侧的一间厨房进入碉楼内部。碉楼内空荡荡,土摏制的墙被厨房的烟火熏成了褐色,而得益于持续的烟熏火烤,厚度三尺的墙体而今依然结实。沿着简易的楼梯曲折而上,一共三层,每层原有的楼板已经抽空,四面墙上每面都镂空了两个同样大小方窗,高宽约0.5至0.2米,兼备通风采光,瞭望功能。小窗内宽外窄呈“八”字形,紧急情况下则架枪启动防御功能,枪眼附近有其他武器备用。从一个狭窄的木梯爬上去,最上面是敞亮的阁楼,阁楼中间有一个小厅,小厅左右各有一个小厢房。碉楼内部基本上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虽然历经岁月,透过瞭望口往下看仍能感觉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性能,整个四合院的青瓦屋顶占据视野,站在院坝中的高大爷举起烟杆调皮地与我打招呼。

“回故乡之路”的博友在天涯社区中说:“这座土碉楼是我爷爷建于上世纪30年代,我曾在其中一个小小厢房住过一个冬天……前几天回老家才从我的大伯(高大爷)和二伯那里了解了一下碉楼的历史。此碉楼初建于1831年,当时因强盗多而建,1938年被棒客打劫烧毁后重建。据说,当时三个匪帮的队伍共有近百人在冬季的夜里来打劫,碉楼里当时只有三个壮丁及5支枪(一支冲锋枪两支新式步枪两支驳壳手枪)当场打死棒客7人,伤无数。棒客不能攻进只好放火烧了碉楼,真乃不幸,但凭借碉楼我家无人伤亡实则万幸。”

来源:成都日报


文/图:姚蕾 

来源: 成都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