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泸县雨坛彩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05 13:38:45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县雨坛彩龙

泸县雨坛彩龙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泸县的汉族传统龙舞。

地处四川泸县、隆昌,重庆荣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泸县雨坛乡老百姓,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泸县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在连贯变化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抱蛋、龙擦痒、龙滚宝、太子骑龙等数十个动作。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以龙脱衣、龙翻滚、龙叹气、龙擦痒,展示龙之性情。泸州雨坛彩龙的音乐设计保持了龙舞的川剧风格,增加唢呐、打击大鼓等乐器。龙形由竹编、手绘等人工制作而成,龙头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的龙头为原型进行造像,金银两龙着色突出民间艺术性,龙头彩绘精美,形象雄壮,栩栩如生。2006年11月,泸州雨坛彩龙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联欢晚会时,荣获时任国家领导人亲笔“点睛”,成就泸州雨坛彩龙表演的巅峰之作。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虽已74岁高龄,至今仍活跃在龙舞跃动中,已传师授徒上百人。泸县方洞镇雨坛学校率先建立雨坛彩龙传习所,龙脑桥学校、泸县二中、泸县九中等一大批中小学纷纷开展龙舞传习活动,雨坛童子龙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泸县在雨坛学校建立龙舞训练基础,罗德书和教师们一起编写乡土教材,教授彩龙技艺,为龙舞保护和传承呕心沥血。张家银、涂小峰、张光亮等一大批非遗龙舞传人接续根脉,四季舞动龙城。自2006年起,泸县每年正月十五组织“龙舞闹元宵”大型活动,20个镇(街)组织龙舞非遗项目在泸县人民广场开展龙舞表演,并围绕花园干道设立接龙台。泸州雨坛彩龙发源地方洞镇连续九届开展“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每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组织龙舞表演,发放泸县龙舞宣传册页,开展泸县龙舞讲座等。泸州雨坛彩龙传承发展,创新性保护为主,全县龙舞非遗22个,龙舞项目48个,龙舞传习基地27个,舞龙表演人员2000余人,县政府每年投入50余万经费保护。

泸县雨坛彩龙表演(图片来源:泸县人民政府网)

目前,泸县以三个创新为抓手,构建雨坛彩龙产业高地,焕发产业新活力。“创新传承技艺”依托泸县龙舞非遗传承人,提升龙舞技艺,促进龙舞高质量发展。拓展延伸研学体验、龙舞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以“舞龙+”提升龙舞产业附加值。“创新孵化文创”加强文创孵化,统一设计包装龙特产,孵化龙盲盒、龙文具、龙非遗等特色产品,打造“龙小小”系列产品。深度开发文创产品,展示泸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文艺表演”高水平培养龙舞艺术队伍,聘请龙舞表演大师、艺术专家等为客座教授,加大龙舞传习所培育力度,孵化新型龙文化演出剧目,培养龙舞专业表演艺术队伍。

泸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建设气魄和开放姿态,秉承龙的风骨,接续千古传奇。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