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青麦多吉: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守望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6 16:30:0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青麦多吉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守望者

青麦多吉

1974年出生于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从事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数十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代表性传承人,是英雄格萨尔王文化研究及传播者,以及四川文化繁荣与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人物。

青麦多吉凿刻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作品,先后在成都、北京、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地文化馆及艺术馆巡展,为我国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推广与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石有灵,人有心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是一种极具藏族特色的民间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

藏族同胞历来敬畏生灵,崇拜自然,坚信万物有灵。在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人的眼中,坚硬而恒久的石头同样有灵性,是大自然的馈赠,让人心灵清净,亦能感悟生命的真谛。格萨尔彩绘石刻是我国藏族美术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以英雄诗史《格萨尔》中的众勇士为表现对象,融合凿刻技艺与绘画为一体,再现了格萨尔王和岭国众将士不畏邪恶、英勇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2006年5月20日,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而大放异彩,关于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青麦多吉,是格萨尔王文化传承人,也是目前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传承人中较为年轻且突出的一位,他凭借极强的个人风格与经典作品,在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1974年,青麦多吉出生在色达县年龙乡,这里曾是神佛降生的福泽之地。从小,青麦多吉就十分喜欢斑斓的色彩,尤其喜爱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图像。课外,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嬉闹玩耍,而是喜欢安静地在石头上勾画图案,尽管当时他的手法十分稚嫩,但生动形象的图案常常受到夸赞,年幼的青麦多吉也更加乐此不疲。

少年时期,青麦多吉已经不满足于在石头上简单地描线勾画,他开始用心观摩每一块石刻上的线条和图像,并试着探究凿刻手法。22岁那年,年轻的青麦多吉师从当地著名石刻匠人土登老喇嘛,开始系统学习石刻的传统技艺。

自此以后,在色达的山野间、小河边的石头上,都能看到青麦多吉凿刻的石刻图像,他也开始慢慢成长为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文化的青麦多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热爱者和守护者。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工艺复杂,包括选石料、构图、刻石、凿刻、着色等工序,它的前身来自藏族岩画,后来慢慢形成了嘛呢文字,又延伸出唐卡绘画。简言之,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塑、凿刻的复杂技艺。

随着年龄增长,青麦多吉的绘图手法和石刻技艺也在不断进步,对格萨尔史诗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他觉得这些还不够,单一的文化不能为他提供更多艺术上的创作灵感,也无法在技艺上有更大的突破,于是他决定出去游历和学习。

在经历多地城市游学后,青麦多吉融合当地文化艺术,碰撞凿刻技艺,为他未来的石刻创作及凿刻手法提供了极大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创作灵感。

随后,青麦多吉还相继在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干部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提升文化修养和爱国情怀。

青麦多吉的守望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青麦多吉的石刻技艺越发纯熟。他将传统石刻技艺与个人手法相结合,风格自成一派,石刻作品独树一帜。在传统石刻基础上,青麦多吉自创了深雕技艺和着色手法,让彩绘石刻更加生动逼真,备受业界赞叹与推崇。

传统石刻一般选用单薄的石料,石块相对大且不规整,取色也比较古朴单一,不注重绚丽鲜艳的色彩。然而青麦多吉在选料取石上,兼采规整和不规整的石料,可根据所刻的造像随形取料、随物赋形。他更偏向于取用天然形成的石头,沿用其自然形状,凸出其本身优势,加以凿刻手法的自然运用,呈现的图像更为生动有神。

色彩是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元素。格萨尔彩绘遵循藏族绘画的基本规范,多使用红、黄、蓝、白、黑、绿6种颜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每一种色彩都有不同的象征意味和人物忠奸指向。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色彩的理解不同,他们呈现出的作品在色彩表达上也不尽相同,有的传统古朴,有的大胆创新,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

青麦多吉的用色更为大胆,他并不单一地复刻前人的图像,而是在不改变主体图像的前提下,自己配色、着边,使之更为深刻突出。他凿刻出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作品视觉效果强烈,令人记忆深刻,在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中均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作为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传承人,青麦多吉非常重视这项藏族民间美术中的独特艺术的传承工作,并积极授徒。值得庆幸的是,在青麦多吉多年不懈的坚持下,现已有近百人相继学习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

为了让徒弟们没有后顾之忧,青麦多吉坚持免费教学,亲自指导学徒们学习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他希望绵延了三个多世纪的格萨尔彩绘石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永久而持续地传承下去。

由于从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工作不能创造丰厚的经济回报,坚持下来的人甚少,但也有像青麦多吉这样的一群人一直守望着。他们怀着对本民族母语文化的无限敬畏之心,通过彩绘石刻这种形式自觉地传承着格萨尔文化。

大多数格萨尔彩绘石刻艺人都生活在偏远的县、乡、村,他们远离喧嚣和繁华的城市,从事自己热爱的石刻艺术,用原始的手工凿刻创作,追逐渐行渐远的古老文化,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留下珍贵的艺术文化典藏。

那些瑰丽多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作品昭示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一个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崇高精神都有极大的传承和发展价值。

保护传承在路上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有着明显且强烈的地域特征和个人风格。目前,从事格萨尔彩绘石刻工作的艺人多为专业匠师、僧人、民间工匠,他们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甘孜和阿坝地区。

他们用智慧和手中的刻刀,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以及虔诚信仰蕴藏于板石之中,一一表达。

自2002年色达县、石渠县和丹巴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于世以来,学术界相关研究和保护呼吁日益加深。作为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传承方式,格萨尔彩绘石刻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也成为藏族民间美术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因长期露天放置,长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再加上高原严寒侵袭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造成了严重的自然损坏。20世纪60年代,又因人为原因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相关技艺的传承也就此中断。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阿亚喇嘛的带领下,曾经辉煌灿烂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才薪火复燃。但由于该技艺有较高的门槛,学个皮毛容易,想要精通则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不少人选择或业余从事相关工作,或中途放弃改学其他谋生手艺,使得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传承面临很大困难。

为使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青麦多吉离开家乡的大草原,来到繁华热闹的大都市。2014年,他在成都开设了“格萨尔石刻展览馆”,随后还相继开设了“朗·格萨尔艺术馆”和“藏族格萨尔博物馆”,以展示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作品,传承与推广格萨尔文化。这些场馆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展示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

在青麦多吉看来,格萨尔彩绘石刻必须依靠手工技艺凿刻,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只是能够复制的一般工业化产品,只有通过一代代石刻艺人的文化传承,手工一下下刻绘而成的作品,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髓所在。

2017年12月,甘孜州文广新局局长带队来到朗·格萨尔艺术馆,将“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牌匾授予青麦多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青麦多吉的理念是:要不断地创作、创新、发展,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汇集了历朝历代劳动者智慧的珍贵技艺,不应该只是博物馆中的藏品,而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百姓的寻常生活,更应该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中国非遗。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青麦多吉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