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巴山背二歌

来源:四川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13 13:48:56 浏览次数: 【字体:

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是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的一种传统山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诞生于巴山人长途背运的艰辛劳动中,以高亢悠扬的旋律、粗犷豪放的风格著称,既是劳动号子,也是情感抒发的载体。背二歌的演唱场景集中在米仓古道等险峻山路上,背运货物的“背二哥”们通过歌声缓解疲劳、传递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巴中作为川陕交通要冲,历史上通过米仓古道、汉壁古道等连接南北,背运业在此兴盛千年。背二歌不仅是劳动工具,更成为巴山人精神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地域历史、民俗风情与社会变迁的印记。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创新传承方式(如文旅融合、国际推广),使其从深山走向世界舞台。

图片

图源:巴中市人民政府

历史起源:古道背运的千年回响

早在秦汉时期巴中境内就有米仓古道供背二哥们行走运送货物,上通长安,下达成都,在劳动中创造了“ 巴山背二歌 ”,并传承沿袭至今。据《巴州志》记载,康熙雍正年间,巴山人在劳动时便以歌纾解劳苦,而背运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山歌的传唱。米仓古道作为连接川陕的商贸要道,背二哥们需背负数百斤货物翻越险峰,在“蛇倒退”“鬼见愁”等险段中结队而行。他们以木质背架(与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的宋代《玄奘取经图》中使用的工具相似)为载具,形成了独特的运输文化。背二哥的群体劳动催生了即兴创作的山歌形式,歌词内容涵盖劳动场景、故事及时政评议,反映了古代巴蜀地区的经济交流与社会风貌。

唱词与音乐特征:山野间的艺术密码

图片

国家级非遗名录“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治华(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 唱词特征 ♦

巴山背二歌的歌词以七言格律为主,采用赋、比、兴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结束时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语言诙谐生动,兼具即兴性与叙事性。歌词中还爱使用双关语与衬词,既调节节奏,又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互动。

如:“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此段通过夸张,直击背运的艰辛,末句“七十二道脚不干”以数字强化画面感,凸显劳动者的坚韧。

♦ 音乐特征 ♦

背二歌节奏自由,多为即兴,歌者发挥空间大。乐段结构为对应性的上下二句体结构,乐句结构变化较为丰富。背二歌以民族五声徵调式为主,调式中主要以宫音和商音为主, 充分体现了民歌特色。

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领唱者常以长音甩腔(“耶—嘿!”)收尾,声音穿透力强,适应山谷传声需求。

节奏自由松散,随劳动强度变化,高亢处如翻越山脊,低回处似歇脚喘息,形成“劳动-音乐”的共生关系。

精神与文化价值:巴山人的灵魂史诗

图片

图源 : 巴中市人民政府

“巴山背二歌”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记录社会发展的活典籍和研究巴山人历史的真实依据,它承载着巴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

背二歌是巴山人面对自然险阻的乐观宣言。如歌词“一天不唱那东西,天上太阳不偏西”,以幽默消解苦难,展现劳动者的智慧与豁达。其蕴含的集体协作精神(结队而行)、坚韧品格(“铁脚杆”意象)至今影响巴中地域文化。

歌词内容为研究古代川陕商贸、交通史提供口述史料。其即兴创作模式与音乐结构对现代民歌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当代保护与发展:从活态传承到创新传播

♦ 保护挑战 ♦

现代化交通取代传统背运,从业者锐减,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据调查,南江县杨坝镇目前仅千余人掌握演唱技能,青年一代多外出务工,口传心授的链条面临断裂。

♦ 教育传承 ♦

巴中开放大学南江分校(南江县社区学院)积极打造“能者为师”特色课程,专门组建巴山民歌传习班。通过校园兴趣班年均培养百名学徒,并编创融合小品、舞台剧的新形式(如《梦境光雾山》行浸式演出),吸引年轻观众。

图片

“巴山背二歌”传习所(图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 文旅融合 ♦

光雾山景区以背二歌为主题打造夜游项目,与米仓古道结合推出沉浸式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游客参与互动演出,使非遗成为旅游经济新引擎。

♦ 国际传播 ♦

巴中市借力国际赛事(如汤尤杯)展示非遗,推动剪纸、背二歌等元素跨界融合,拓展文化影响力。

图片

大型曲艺剧《望红台》里的“巴山背二歌”片段(图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 政策支持 ♦

巴中出台《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将非遗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并完成87处历史建筑普查,构建“文物+非遗”立体保护体系。

图片

情景歌舞《巴山背二歌》融入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图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巴山背二歌是镌刻在米仓古道上的文化基因,其艺术魅力与精神价值跨越时空,成为中华农耕文明与山地文化的缩影。当代保护需平衡传统内核与现代创新,通过数字化记录、活态展演及国际传播,使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新生。正如巴中市委提出的“内外兼修”战略,唯有“修内功”(夯实传承基础)与“练外功”(拓展传播渠道)并举,方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让千年山歌继续响彻巴山蜀水。

参考文献:

[1]苏建.巴山背二歌:传唱千年的天籁之音[N].巴中日报,2024-07-02(001).DOI:10.28045/n.cnki.nbzrb.2024.001124.

[2]张芹,周娇凤,段斌,等.加强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巴山背二歌为例[J].新传奇,2024,(24):113-115.

[3]汤佳利.川东北地区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特征及审美价值[J].艺术评鉴,2024,(01):69-74.

[4]姜元明.论川东北地区巴山背二歌的起源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5,(15):71-72.

[5]艾方武.浅析民间艺术“巴山背二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9,(20):226.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09.20.195.

[6]筝鸣.“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美学特性探究[J].音乐探索,2008,(01):10-12.DOI:10.15929/j.cnki.1004-2172.2008.01.019.

来源:四川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来源: 四川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