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非遗】兴文民间耍锣

作者: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27 15:20:10 浏览次数:769 【字体:

 早在清朝康乾年间,川南民间各地就已盛行耍锣,不管是大富家族,还是庄稼汉子,闲暇之时都乐于聚在一起,以演奏耍锣为乐。许多家族都拥有自己的耍锣队伍,随时随地都可扎起场子进行演奏,斗斗技法,看谁演奏得更干净利落,看谁演奏的曲谱多。

 耍锣,也是人们交朋结友、交流感情的一种手段。

 1890年,现属于兴文县五星镇的李贵庭等人从泸州学习了民间耍锣,传入兴文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引领群众文化生活的主流娱乐活动。

 耍锣演奏的乐器,由堂鼓、大锣、大钵、马锣、苏钵五种组成。演奏者由5人组成,演奏主要形式为围场演奏,半圆形围坐,堂鼓手居中,掌控演奏,大锣手、大钵手分坐堂鼓手两侧,马锣手及苏钵手又分坐两侧边缘。也有行走中演奏的,堂鼓手在前,大锣手、大钵手并行其后,再次是马锣手、苏钵手并行紧随。

兴文民间耍锣(兴文县地方志办 供图)

 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兴文县耍锣爱好者陈良义、陈远强、刘志均、彭传义等人于2013年5月1日起开始筹备,宣传动员耍锣爱好者近一百人,成立了首届兴文县民间耍锣协会。

兴文县民间耍锣协会成员(兴文县地方志办 供图)

 2016年12月,兴文民间耍锣正式被列为“第五批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耍锣文化进校园,兴文县共乐镇东阳小学作为启动点,开展课余培训和暑期专门培训,对非遗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耍锣文化进校园(图片来源:宜宾日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