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兴文县苗族芦笙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8 18:00:31 浏览次数: 【字体:

兴文县苗族芦笙舞

兴文县苗族芦笙舞,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有代表性、最大众化的芦笙舞形式,兼具体育性质,包括挤芦笙、山羊打架、龙钻洞三种具体舞蹈,参加者至少3人,一人吹笙(亦常有牛角号与皮鼓伴奏)确定步调,二人随之起舞。若场地较宽,人数较多,吹笙者可不止一人,随舞者可如前增加组合,舞步不变。

苗族挤芦笙舞历史悠久。清《皇清职贡图》卷六载,九姓长官司苗人“常吹竹筒笙为乐”;民国《古宋县志》卷八载,苗族斋醮“悬鼓室中,鼓响吹罗笙(今称芦笙)应之,诸苗周环跳舞”。

挤芦笙舞又称狂跳舞,在兴文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苗族人皆会。一人吹笙前导,舞者手挽手相互夹紧,围成半圆形,随节奏起舞,一般九步,从右往左绕圈进行,步伐是:首先向左四步挤第一下,口喊“水捉”,随后左推右拉,前躬抬后脚,后扬抬前脚,继续往左四步即两头向中间用力挤第二下,口喊“水捉”,如此循环往复。

山羊打架舞系模仿动物动作,为兴文苗族所独具。一人吹笙前导,二人叉手于腰,往左两步,第三、四步同时转身,方向相反,身体相对,前脚相抵,肩头相撞,此后二人位置不断轮换,如此循环往复。

龙钻洞舞亦系模仿动物动作,亦为兴文苗族所独具。一人吹笙,二人随节起舞,见吹者将至,搭手成洞,吹者穿洞而过,或往左或往右转回,二人放手转身一圈肩头相碰,口喊“水捉”,如此循环往复。

挤芦笙舞是兴文苗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川苗族乃至全国苗族中都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民族民俗宗教、音乐舞蹈体育研究和观赏价值、促进苗汉文化交流和增强民族团结的价值。民族民俗宗教价值方面,体现了苗族能歌善舞、豪迈奔放、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音乐舞蹈体育价值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川南山区苗族特色,体现了舞蹈与音乐、体育的完美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健身性和观赏性,是兴文县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2012年,挤芦笙舞被央视三套“新年七天乐”栏目组录制播出。国家、省、市媒体和大型网站多次对挤芦笙进行报道。挤芦笙对参加者族别不限,促进了苗汉文化交流和增强了民族团结。

2016年,苗族芦笙舞成功申报为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中共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