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八十年初心不改——乐山“李菜刀”的传承故事 ‖ 刘睿煊 张波

作者:刘睿煊 张 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15 15:00:22 浏览次数:1148 【字体:

八十年初心不改

——乐山“李菜刀”的传承故事

刘睿煊 张 波

“铛——铛——铛——”这是从古朴的锻刀工坊传出的特殊乐曲。沉稳、厚重的曲调,仿佛在吟唱厚重的史诗。白炽灯的光晕下,“毕毕剥剥”地往外飞溅着火星,一同扬起的是锻刀工匠飞扬的手臂,火花中若隐若现的银光,是经受千锤百炼即将成形的刀具。

“前切后宰一刀挑”,这是菜刀名匠李培德一手创立和打造的“李菜刀”所享有的美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师傅的支持下,李培德在乐山城区打铁街开设铁匠铺,打造菜刀,并在菜刀上打印“李”字标记,“李菜刀”开始走入乐山寻常百姓家。

如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打磨,打铁街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李菜刀的传承人李学荣,仍然带着10几名工匠,在市中区牟子镇的偏僻一隅,坚持着这门打铁手艺。

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菜刀”

巧妙匠心 李培德和“李菜刀”

每天一大早,李学荣都要从乐山市中心城区牛咡桥赶往牟子镇桃园路附近,在这里,他要和工人们一起,开始一天的铁匠活儿——将量好尺寸的毛铁放入高频炉中烧至通红,然后用铁钳夹住,放在铁砧子上,用铁钳不断翻动,再放入空气锤中锻打,反复多次,菜刀初步成型,后面等待着的还有抛光、砂样、校正等一系列工序。而打造这样一把“李菜刀”,李学荣和徒弟们有着一套自己的工艺流程:首先选熟铁,进炉、打毛坏、开凿夹钢……70多道工序的锻造各有分工,有条不紊。

李学荣说,为适应时代和环保要求,他们的工具多少发生了变化,而在父亲李培德那一代,烧铁的炉子是红炉,烧好后完全靠臂力用铁锤敲打。

李培德,1920年出生在乐山市中区关庙乡石榴山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到乐山城当铁匠学徒。李培德的师傅是和他同乡的雷兴和。雷师傅开了两处红炉,分别在打铁街和兴发街。雷师傅有3个得意徒弟,3人分别掌管一种刀具——大徒弟李少廷主要掌管剃头刀,二徒弟王华春主要掌管剪刀,三徒弟李培德主要掌管菜刀。

1939年,在师傅支持下,李培德自己开起了铁匠铺。“那时候制作菜刀的材料是普通的铁,也就是最早的夹钢刀——把普通铁开个口,钢就夹在里面,发火以后再打出来制成成品。”李学荣回忆说,父亲李培德在打制菜刀过程中,爱动脑想办法,经过总结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制刀流程,在高温红炉中的淬火工艺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打制的菜刀手感舒适、经久耐用,很多人都慕名前来买刀。

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铁器合作社,虽然当时的合作社聚集了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师傅们,但李培德生产的菜刀都是亮胚(表面光滑、干净),而其他的菜刀主要是黑胚(只有刀口亮)。普通的铁匠都做不了将黑胚变成亮胚的那道工序,自然而然李培德就被选成理事会主任,在铁器社管理生产,成为铁器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

1961年,四川省举行手工业系统技术比武,李培德代表乐山地区到成都参赛,经过激烈、严格的比试,最终一举夺魁,荣获第一名。紧跟着,在重庆举行的一次现场比赛中,李培德又代表乐山夺冠,李培德不仅被誉为“菜刀王”,“李菜刀”也享誉乐山。因打铁成名,李培德连续当选成为乐山市人大代表,1963年,又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省委领导到乐山视察工作,向地区行署询问起乐山的三刀:菜刀、剃头刀、剪刀,指示行署领导尽快恢复“三刀”,并扶持其发展。数月后,乐山手工业管理局成立“乐山县日用刀具厂”,李培德被任命为副厂长,分管生产技术工作。之后,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李培德和他的菜刀虽历经风雨,起起伏伏,但打刀事业从未中断,并在努力前行中实现着新的发展。退休后的李培德,为了让“李菜刀”品牌后继有人,他带领儿子李学荣创建了李氏刀具厂,菜刀商标仍然冠名“李菜刀”。

“李培德八九十岁时还天天坚持上炉把关干活,从裁料、锻打、冷却、淬火,到清口、抛光、装把、校正,一个细节也不放过,一丝不苟就是他的的绝活。”20多年前曾采写《“莱刀王”李培徳》的毛万安回忆,李培德身体好,在人来人往的牛咡桥,经常看到他坐在门口锻打菜刀,那是一道风景。2018年9月,老人以98岁高龄去世。

砂样式、砂堂子

专注技艺 用心传承保质量

李培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他留下的是精湛如初的手工制刀技艺和质量,良好的口碑,需要一代又一代工匠继承发扬。李学荣的徒弟周海波和吴明超等人也扛起了传承的大旗。“经验丰富的铁匠才能把控好刀刃的温度,多一分则裂,少一分则软。”锻刀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动,其实工序复杂,火候也很难以掌握。在李氏刀具厂的操作间,周海波和吴明超戴着工作用的眼镜,分别坐在机器的两头,不停地砂样,飞溅的火花在两人身边此起彼伏。

“早就习惯了,为了让刀身的碳化物更均匀、更结实,一把刀可能要锤几百下,因为那个锤子有几斤,一天不可能做一把刀。做刀做得多的时候,每天手都拿不起来,吃饭拿筷子手都在抖。”周海波这代铁匠,为适应环保要求,将以前的烧煤改为用电,用上了电动空气锤,脚踩下机关,75公斤的大锤开始有规律地击打铁料,出活儿的速度更加快。不过,新工具省力、省功夫,却省不出手艺,想要铁器做得精巧,仍需依靠打铁师傅巧妙的构思和精准的打磨。

人间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打铁的辛苦自不必说,复杂的工艺也考验学习者的悟性和毅力。因此,像周海波这一代的打铁人,都是少时入行,经过多年磨炼才能出师。周海波和吴明超都是从十六七岁就开始学,到如今已锻刀30多年。“李菜刀”传到周海波这里,已是第三代。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菜刀”这门古老的工艺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然而,当提及如今是否有年轻传承人时,周海波坦言,虽然他今年已45岁,但在这个行当算是年轻人。周海波说:“干我们这一行,技术成熟起码都要10多年,像师爷李培德,干到70多岁退休,师傅66岁依然在打铁,而我们现在正是打铁的年龄。”

锻刀工艺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磨练。正因为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为保证刀具质量,周海波收徒弟更青睐年轻人。2019年28岁的孙元彬是周海波年龄最小的徒弟,入行已经第10个年头。孙元彬坦言,如今肯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他却正是看中这行的“特立独行”,喜欢这份简单却又引以为傲的工作。

初心不改 乐山品牌远名扬

如今,超市货架琳琅满目的漂亮刀具比比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美刀具也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就在笔者采访时,一名顾客正在挑选“李菜刀”。“8年前,我买过一把‘李菜刀’,非常好用,不生锈,很锋利,随时打磨一下,又跟新的一样,‘李菜刀’是乐山的骄傲。”这名顾客表示,他准备网络销售“李菜刀”,让乐山品牌走得更远。

“很多人从成都、重庆甚至贵州等地慕名而来,买过一次便认准了‘李菜刀’。”李学荣说,在销售模式上,“李菜刀”也积极适应如今的电商销售模式。相比以前的代理商拿货、开门市,如今,他们还加入了微商、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络渠道的销售,每个月能销售上千把菜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睿煊 张 波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