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美丽家乡】徐成君 ‖ 回故乡之路

作者:徐成君(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来源:《成都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6版) 发布时间:2019-06-19 10:43:31 浏览次数:643 【字体:

春节,我携孩子从成都回仁寿黑龙滩老家过年。一回到故乡,首先是纵横贯通的水泥公路跃入眼帘,犹如弯弯绕绕的绸缎,缠绕在乡村的各个角落。自己本是踩着乡村的黄泥巴路走出去的,重返故乡,看到现在老家的路面真让人感慨。

黑龙滩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老家的土壤是“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坝糟”。童年时,农村田坎路凹凸不平,小路弯拐多,走路非常艰难。特别是我上小学时,遇到阴雨连绵不断的天气,稀泥路更是难走。当时很贫穷,没有靴子,只好光着脚,高挽着裤子在稀泥路中挣扎,脚杆冻得通红。6岁开始读小学,好多时候下雨天都是父亲背着我去上学。终身难忘的是读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父亲背着我走到一个叫泡桐塘的地方,一步踩滑摔倒在地,将我抛到一米多远的地方,滚落在半坡上,摔痛了的我哇哇大哭,父亲也冒火了,“哭啥子嘛?”他只好把一身稀泥的我背回家中,让母亲赶快给我换了衣服。

 母亲是1952年入党的老党员,她虽没有文化,智商却较高。母亲多次引导我说:“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人生,否则,一辈子当黑眼窝。”我牢记了母亲的教诲,求知求学立志苦读,通过多年的打拼,走出老家到了城市,退休后又来成都找了一个工作。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并带动全家努力上进,两个女儿都读了名校研究生,通过她们的勤奋努力,都踏上了称心的工作岗位,在成都过上了幸福如意的生活。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对故乡的牵挂却从没有断过。

 老家的黑龙滩水库是仁寿人用自己的双手和脊梁建筑起的大型人工湖泊。从1972年修建成功以来,就是仁寿县的一张名片。往后的岁月,县委、县政府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以“黑龙滩精神”鼓舞全县人民的斗志,如今通车到仁寿的有国道213线,省道106线,成都至黑龙滩快速通道,成都至贵州赤水高速路,成都至简阳、蒲江高速路等。特别是成都南延线高速路,就从我老家穿越而过直通仁寿。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的竣工通车,带动了故乡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黑龙滩水库(图片来自网络)

黑龙滩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回乡,看水泥路纵横交错像一张蜘蛛网,每条小径都是回家的幸福路。漫步于乡间小路上,自不必担心迷失方向。主车道随便可以通行小车,都是路面平坦的混凝土筑成,我们的车就直接开到了兄弟家的院坝中。院子内已停有一辆小车,两辆木兰摩托。院中花团锦簇,简易的楼房舒适整洁,搭配着绿水青山,让人神清气爽,犹如住进“乡村别墅”。

 深夜里下了一场雨,一切更是清爽明朗起来。雨后和煦的阳光把路面照得白亮亮的,我和孩子们漫无目的地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欢愉不已。又是油菜花开时节,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望着生机勃勃的故乡土地,我们更有激情奔向新的征程,去书写新的人生梦想。

黑龙滩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成都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6版)

作者:徐成君(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来源: 《成都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6版)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