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乐山又双叒叕惊现大型天然睡佛

作者:李明哲 来源:乐山市沙湾区文旅普查办 发布时间:2020-04-07 14:55:26 浏览次数:1175 【字体:

乐山,古称“ 嘉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北接眉山,东邻自贡、宜宾,南望凉山,西连雅安。背靠峨眉山,前临大渡河和青衣江,险峻易守,是成都的西门户。

从2020年3月初全面恢复 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以来,乐山市沙湾区普查队就深入山间乡野,深挖乐山市文化和旅游资源。

在3月最后一天, 普查队于境内轸溪镇万坪村发现一座 天然“睡佛”,这给乐山市文化和旅游普查工作增添了一项新的成果。

2020年3月,乐山市沙湾区轸溪镇万坪村发现的“睡佛”

“睡佛”系自然山体自然形成,远望佛像体态匀称、面容清晰,宝相庄严,静卧于群山之中,守望一方。佛由心生,是对诸天神佛、自然天地的敬畏之情,更是“佛在心中、佛游山水”的怡然之趣。

勾勒“睡佛”

霞光灿烂,为佛像洒上了一层金身,增添了一抹圣洁,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据了解,当地政府拟在附近规划建设观景平台、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以天然“睡佛”为核心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普查工作组还将继续深入调查,发掘有关“睡佛”的详细数据,将其打造为本次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成果。

距离万坪村北东向约40km处,也有一座天然的睡佛。

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偶然间发现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一副 巨形“睡佛”景观。

乐山睡佛远景(图片来自网络)

“巨佛”头南脚北,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米,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以乌尤山为“佛头”;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龟城山(东岩山)南坡则为其“脚”。

乐山大佛(李忠东供图)

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就位于“肩、胸”之内,寓意“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山即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这座兴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的 巨型摩崖石刻,历经三代工匠努力,耗时约九十年,终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

相传,当年在凌云山修行的 海通和尚,有感江流凶险,常有船毁人亡。决定在山岩上凿一座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直面浩浩三江,安澜镇涛,庇佑苍生。

吴为山:海通法师青铜像

如今,71米高的巨大佛像,深嵌在岷江之畔的巨厚红色崖墙之中,坐立三江之畔,看尽了悠悠千载岁月,向人们述说着一段“人定胜天”的美丽传说。

乐山大佛镇三江(图片来自网络)

天然的睡佛和人工凿建的大佛,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这究竟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还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不禁引人遐想。

睡佛的山体是一套距今的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砖红色砂岩。这套红色的岩层,构成了四川盆地西部特殊的 丹霞地貌

这种地貌,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容易形成姿态万千的地形地貌,这种特性,为“睡佛”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同时,形成丹霞地貌的砂岩,这套白垩系下统砖红色石英砂岩,呈巨厚块状,产状平缓,少裂隙,硬度适中,非常适合于雕刻,这为摩崖造像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屏山龙华八仙山大佛(李忠东 供图)

由于地层产状近乎水平,所以崖壁相对稳定,即使挺拔高耸也不会倒塌,这也是乐山大佛能巍坐江边千年的重要原因。

雕凿于红色砂岩上的石窟(李忠东 供图)

四川众多的石窟、摩崖造像,姿态万千,惊世骇俗,都与四川这套红层地貌广泛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安岳卧佛 (李忠东 供图)

在四川盆地中心或边缘地区,几乎有这种红色崖墙的地方,都有佛像、石窟的出现。从最北的 广元千佛岩,到南端的 泸县玉蟾山……

夹江千佛崖 (李忠东 供图)

或坐或卧,述说着过往的“佛语梵音”。

【参考文献】

【1】田洪均. 四川乐山大佛砂岩的成因 [J];沉积学报; 1990年04期;

【2】龙显昭.乐山历史文化与佛教之勃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3】李忠东,《当四川迷上红妆》;侠客地理;2019.7.14

【4】吴大斌,《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论略,中华文化论坛,2017;

【5】陈璐、陆廷清等,川西南峨眉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古生物学报,2019年6月。

来源:四川再发现

资料来源:乐山市沙湾区文旅普查办

文字整理:李明哲

鸣谢:乐山市文旅普查办

来源: 乐山市沙湾区文旅普查办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