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巴蜀习俗“三月三”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1-01-21 08:28:20 浏览次数:2358 【字体:

巴蜀习俗“三月三”

□刘时和

 

说起“三月三”,现代人很多都认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这和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部电影有关,《五朵金花》以风趣的手法描写了云南大理蝴蝶泉的民俗故事。一曲“大理三月好风光”的歌曲脍炙人口,至今还为当地拉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人群。其实,白族把它叫“三月街”,实际在农历的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壮族的歌圩节才真正是“三月三”,传说是纪念歌仙刘三姐的。

其实,汉族也是很早就有“三月三”的民俗活动的,只不过在古书中原被称作“上巳节”,即干支记日法的三月第一个巳日而已。早在公元前的周代,《周礼·春官》中就有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是指的三月上巳,女巫要掌管和指导人们,到水边去开展香熏草药沐浴等活动,祓除上一年的不祥。这是上古的一种官方礼仪形式。

大自然从严冬里复苏后,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气清朗,万物焕发出一派生机,引发人们的愉快情绪,蓬勃振奋,相互吉祥祝福。孔子在其《论语·先进》中亦载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来到沂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且还要在春风中跳舞、歌咏,开展愉人悦己的各种娱乐活动了。

这样,上古的祓褉礼仪,到了汉代更逐步演变成了宴饮游乐的好时光。记录西汉时期遗文轶事的《西京杂记》载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褉登高”。

汉魏以后,一般习惯用三月三日,不再固定在巳日了。据《晋书·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东晋时甚至连皇帝都要乘肩舆,带领大臣们前来观看,参与“三月三”的盛大民俗活动。

在皇室都要参与的情况下,自晋以后的历代,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江上水戏、芳林苑禊饮、赌射、马射、戴荠菜花、斗百草、作青艾饼、采柳絮、采桑、作桃花酒、临水宴饮等等活动。而最具特色的是“曲水流觞”活动,每年三月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们常常都要举行。也就是选择一个天然的或人工建造的,弯曲环绕的小水渠中,放进一个装饰着羽毛的酒杯,让其随波泛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得取来酒杯喝其中的酒。饮酒高兴之际,文人们还会即兴作赋写诗,以作纪念。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们三月三日水边宴饮,乘兴赋诗的盛况。

隋代的上巳节,还要在皇宫北三里作坛,皇后亲率三夫人九嫔及内外命妇们到坛上祭先蚕。隋炀帝曾在三月三日,大会群臣于曲水,君臣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宫殿等“水饰”。其上装有木人,大约二尺高,穿着绮罗,装饰得金碧辉煌。还有制作的鱼龙禽兽,活动自如,栩栩如生。各种船只紧随隋炀帝的大船之后,鼓乐歌舞,浩浩荡荡随水而行。

直至唐宋时期,朝廷还重视祓褉的仪式活动。皇帝经常在此日招集文武百官,赐宴、赐钱,而且官修游艇画舫,以助大家的游兴。唐朝制度,上巳祓褉,皇帝要赐侍臣们细柳圈,说是戴在头上,可以免殭毒瘟疫。开元年间三月三日,杨贵妃和宫中嫔妃们常常乘着春风艳阳,在百花丛中扑捉蝴蝶为游戏。唐中宗四年在渭水之滨祓褉,作七言诗,赐细柳圈于群臣。大诗人王勃的《三月上巳祓褉序》就写到:“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踰莺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杜甫的著名诗歌《丽人行》就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十分形象地描写了唐代时期人们的风俗景观。

但在宋代以后,祓褉不再进入史书礼志,不是皇室的专用祭礼,逐步演化成越来越大众化的民风民俗了。

巴蜀号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自古繁华,爱好游赏,很早也就开展了“三月三”的游乐活动。

据元代成都人费著的《岁华记丽谱》载:“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学射山,即现在的凤凰山,最早名斛石山。因三国时刘备、诸葛亮为培养刘禅的文韬武略,选中此地让他习武射箭,后遂呼为学射山。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山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至真观。据“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所见:观中:“有天尊真人石像,大小万余躯。石坛三级,周回百步。铜钟一口,重七十斤。”唐代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山南开凿了万岁池(今名白莲池),盈盈碧波,广袤十里,渔歌唱晚,画船迎晖,更加吸引四方游人。于是,该山成了成都的春游胜地。以后习武者也在那天登山演武竞技。据司空曙的《晦日益州北池陪宴》诗看,唐代时池边修有七座桥,周围花树相连,十分美丽。游人众多,常有歌舞、管弦、游骑、飞桡之类。

据宋代蜀中文人文同的《学射山仙祠记》,传说道士张伯子于三月初三在此跨虎升天。据说“一年祸福率指此日惰与恭之所招致也,自昔语如此”。此后,凡是到了三月三日,两蜀之人如同奉了戒令,相约如懒惰不去朝山,就会被神人诛责。大家都会恭恭敬敬地奔先走后赶到学射山上,朝拜通真观,祷告神人,祈求一年的吉祥如意,从道士处接受秘箓,心满意足而归。通真观前又有蚕市,会期三日。朝山的人们,也会向仙人祈求保佑庄稼和养蚕的顺利。

文同叙说:此山之会最为盛大,太守与其僚属,会一早等着打开城门就出去。随行的钟鼓旗旆,绵延二十里没有空缺。都人士女,戴着珠宝玉器,穿着锦衣丽服,仿佛给山麓绘上了彩藻,映照了北门外的原野,浩浩荡荡如翻江倒海一般,华盛得犹如凝住了天上的彩霞。山上山下,人流成列,“穷极繁丽,徜徉徙倚”。人们一直会玩到日暮,方才回城。宋真宗时的龙图阁直学士赵汴,治平二年(1065)夏来蜀中作太守,第二年上巳节,也来游学射山,主持民间的游乐。赵汴的《次苏寀游学射山》诗,就曾生动地写到“锦川风俗喜时平,上巳家家出郡门。射圃人稠喧画鼓,龙湫波净照红旌。迎真昔诧登天虎,命侣今闻出谷莺。勉为远民同乐事,使台仍是得贤明”。诗中既写了三月三日的成都风情,又写了“龙湫”和张伯子“登天虎”的神话传说。

相对而言,诗人田况的《三月三日登学射山》就要写实一些:“丽日照芳春,良会重元巳。阳滨修祓除,华林程射技。”“门外盛车徒,山半列廛市。彩棚飞镝远,醉席歌声起。回头望城郭,烟霭相表里。秀色满郊原,遥景落川涘。”

范镇也有《仲远龙图见邀游学射》诗:“几年魂梦寄西州,春晚归逢学射游。十里香风尘不动,半山晴日雨初收。指挥武弁呈飞骑,次第红妆数胜筹。夹道绮罗瞻望处,管弦旌旆拥遨头”。范成大也留有《上巳日万岁池呈程咏之》的诗。

那一天,成都人几乎倾城而出。北门官道,车水马龙,人流滚滚,男女老少,接踵摸肩。一眼望去,夹道绮罗,轻裾小盖,真是“十里香风尘不断”。沿途道边,巫觋卖着驱鬼的符纸,游人纷纷抢购,以求利于农桑养蚕,免灾避祸。临时搭起的店肆数不胜数,有名吃酒店及诸般菜品。那时的风筝比赛,雅称“角鸢”。故应时的风筝,更是色彩鲜艳,造型精美,撩拨人心,成了游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抢手货。

山下茂林之中,官府辟有射圃。四围矮墙,中间搭起彩棚。官吏们宴集后,来此观看众军士骑射表演。几通鼓响,军士们飞马射箭,命中箭垛,赢来门外围观如堵的人们阵阵喝彩。表演完后,由太守率先,众宾客们都乘兴依次骑射,并有红装翠袖的官妓专门“计筹”——当场计算中箭的多少。

万岁池中,彩舫云集,箫鼓欢响,曼舞轻歌。墨客骚人,举酒酣饮,吟诵词章。碧波微动,红旗高扬。几队轻舟,竞渡争标,夺得红旗为胜。池中雪浪飞溅,岸上观者如山。喝彩声,加油声,震耳欲聋。香客,武士,文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个个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据北宋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古代我省的阳安县(今简阳市)治北面二十里有个玉女灵山,山的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当地人称呼为玉华池。每到三月三日,人们就会到池上乞子。若漉得石,即会生男孩,漉得瓦,即会生女孩。并称“自古有验”。

又据宋真宗时期张君房校正的道家《云笈七籖》记载:葛璝化(今彭州市万年乡葛仙山一带)周围的岩峦左右,嵌有二十四个洞穴,八十一座山峰。其中一个洞中有叮咚水出于山崖的腹部,久旱也不会枯竭。每年三月三日蚕市的早晨,朝山的人众常常超过上万人,食宿在山内,除了供应这么多人的饮食之外,泉水仍然常常有余。

明代,蜀王府把凤凰山霸作墓地(1972年在花果公园旁发现了蜀王子朱悦廉墓),上巳习射、游春之风便停绝了。到明末,至真观仍然还存在,只是游人稀少,香火大不如昔了。不仅是学射山,据《益部谈资》说:蜀王府把薛涛井作为自己专用,平时用井栏封住,不准老百姓汲取。每年到三月三日,汲取井水制造薛涛笺24幅,进贡皇室16幅,剩下的则留存藩邸中。但是长期流传的民俗,力量是十分巨大而持久的。成都人把上巳日的春游转向了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在薛涛井旁,人们或登楼眺望,或吟诗词悦情,或送亲友远游。“骊歌唱罢酒初酣,流水桃花月正三。”又别是一番情趣了。明代嘉靖年间的洪雅县三月三日,则是赛“三婆神”,祈嗣。

进入清代,上巳日的民俗活动依然流传。乾隆4年雅安、盐亭等地“三月三日为‘上巳’之辰,妇女戴地荠花。”民间还有谚语云:“三月三,地荠花儿赛牡丹”。

嘉庆年间,洪雅一带上巳日,祀三霄神,就是追溯古人求子祭祀高禖神的意思。士大夫家或流觞曲水以为乐,华阳县“临水修禊,间有行之者。人家采荠菜悬于门,或铺于灶上及坐卧处,云避虫蚁。”温江、峨嵋等地,认为三月三日是土地诞辰,各备牲醴献奠。作会赛土地,以祈是年谷物丰收。广汉的是日,是士子们出游,多以诗文会友。邛崃县已经没有依照古人举行祓除的人了。彭山县的习俗较为特殊,三月初三日为“彭女降诞”,“四方男女朝拜,祭赛者前后十日络绎不绝。又为‘媒神圣母降诞’,士人名为‘三婆会’,演剧庆祝,妇女求子者杂沓。”

道光年间的隆昌、綦江、忠州(今忠县)、夔州府(辖地为今达州、万县等地乃至湖北恩施)等地“士民祓除不祥,多为曲水流觞之饮。”綦江县民间有谚语说:“田家无五行,水旱听蛙声,上昼叫,上乡熟;下昼叫,下乡熟;终日叫,上下皆熟。”又云:“流在石上流,桑叶好喂牛。”忠州所不同的是三月三日,民俗还要祭祀春秋时期的忠臣巴曼子,“冠盖游城市,乡士民聚观者,塞街填巷。”德阳县的三月初三日为“壁山会”,在县北圣觉寺。据说当地有壁山神及妻妾像,以木头刻成,安装有机关转捩,肢体皆可曲伸,要祈子者多去祷告。若得了儿子,“则以红布数尺横覆像首,只鸡斗酒以酬报之。杀鸡必于座前”,是日还愿者众多,以致“鸡血带凝至寸许焉”。此会在德阳县亦有数处,只是圣觉寺为最闹热处。

咸丰年间云阳县三月上巳,依照“古祓褉之遗意”,“城中士女届日相率踏龙脊石,临流赏玩以为乐”。

同治年间的璧山、巴县一带三月三日,“士民祓除不祥,多为曲水流觞之饮。”而万县虽然“西山旧有流杯池遗迹,邦人岁修禊事于此”,已经废除。合江、筠连两地有所不同,合江县当日是祭祀文昌,各个村塾都要摆宴庆贺。筠连县“民间以鸡酒祀土地祠。”成都的三月三日,民间习俗是到“东岳庙、娘娘庙攫取木刻童子,馈送亲友之望子者。”

光绪年间的铜梁、合江一带三月三日,老百姓有放风筝的游戏。射洪一带已无祓褉的习俗,只是妇女们多采地荠花插在鬓上,并以花作饼来吃。秀山一带也有此日的饮食“西南乡皆舂稻为饼饵,脍肉和葱饼祀神。”盐源还保持了唐代祓褉赐圈之遗意,游人在郊外各折柳枝戴头上。儿童们还会拍手群歌:“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越雟县的三月三,要举办“金马山会”。“凡男女无子者许童子愿,生子者还童子愿。”其“抢童子”的活动十分有趣,有送童子去还愿,方经通说为人抢去的,有刚至庙门未还成愿为人抢去的,有所抢得童子者又被别人夺去的。自早至午,喧阗半日。得者喜笑而去,方还愿而被抢去者,亦知道习俗,不会过于责怪的。

进入民国时期,巴蜀各地三月三日的民俗,也有所演变。除广安一带还保持了古俗“携酒果游篆水石明镜三十六滩,由龙门下凤洲,盘石曲水间流觞歌咏”;还要在玉皇观举办“报恩会”。灌县(今都江堰市)也还有这类修禊活动。但华阳、新繁等地修禊事已逐步减少。江津县的“文人之好事者不临流而登高”,实际上继承了汉代的古俗。绵竹、简阳、华阳、灌县、万源等地基本上变成了踏青活动。万源的乡农们要举办“鹊鸟会”,禁入山采樵,传说是惊动了鹊巢,必然导致鸟鹊会耗践谷物。华阳、新繁一带人家采荠菜,金堂县城厢一带是扯雀雀草,用以“扫门窗,置几案,云可避虫蚁。”

简阳的当天,要举办“童子会”。还要在白塔寺买卖农具,准备春耕。松潘县因为本地气候春天来得迟,民间要进行栽接花木的农事活动。

巴蜀地区民间把三月初三称作“三婆会”,有的又叫“三霄会”,如崇州。传说金霄、银霄、碧霄三姊妹,掌握着人间的生育和婴幼儿的祸福。境内羊马场的两仪宫,塑有三霄娘娘神像,向其求子者不绝,遂成盛会。会期农历三月初三至初五。其时,羊马桥河坝搭戏台,三霄行身观戏享祭。

很多地方都会举办“抢童子”的活动。龙泉驿、双流、新津、郫县、彭山、金堂县城厢一带。如龙泉驿地区有4处,以洛带为盛,地点在燃灯寺前的川主殿。童子为木雕,共12(闰年13),分头童、二童、三童及一般童子。迷信说法,无嗣者抢得童子可以生育。头童最大,据说最灵验,所以最珍贵,抢夺亦最激烈,故有“三月三,堆人山”之说。值此日,参加抢童子者成百上千,观众数万。照例先演唱川剧《仙姬送子》,戏毕会首便焚香礼拜,通禀神灵,然后鸣炮3响抛出童子,台下便开始激烈争夺。一个头童或二童,往往要争抢三四个钟头,途程达两三华里,直至不知在谁手中时为止。童子抢得后,即于当晚鼓乐吹打,送往事先约定好的求嗣者家中。主家则要迎童供奉,并设宴酬谢祝贺宾客,对抢童者另加厚酬。有的地方木刻童子是3个,如新津;有的甚至少至1个,如郫县。争抢更加剧烈。为了避免争抢中发生斗殴伤人,郫县还议定了“亮童”的程序,即抢得童子并高举过头的,他人不得再抢。抢得童子后,由亲友将童子置彩亭中,有的地方是选一个男童骑着扎花的高头大马,敲锣打鼓送往无子之家,主家须设宴待客,厚谢帮助抢夺之人。以后此家主妇如碰巧怀孕,须备贡品和钱物送庙中还愿。解放后,认为此项习俗事涉迷信,已基本破除。

此外,三月三日也是一些行业的传统庙会,同时“兼有物资交流”的作用。如双流县、蒲江县的印染业行会举办“二仙会”,“供奉布料染色发明者梅仙、葛仙。”蒲江县“二仙会会址在县城南街火神庙巷二仙宫,每年此日集会于此,祭神议事”。灌县有聚源镇的歇马寺庙会,太平镇的娘娘庙会。新都县庙会有马家乡的普利寺会和天元乡施家营的柳神会。彭州在此日举办的“传统庙会,朝丹景山、葛仙山、天台山、蓥华山”,崇州羊马场的三月三,逐步演变为人们旅游或进行春耕物资交流的节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