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川南苗族民歌的特质与传承

作者: 李岚岚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12-29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苗族是古老的少数民族,它拥有厚重久远的历史文化。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苗族民歌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艺术,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喜爱。当前,在我国文化艺术舞台上,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苗族歌手,他们以浓厚的民族特色见长,带着多元的、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舞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代苗族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而独特声腔,更融入现代音乐和流行时尚元素,成为一种现代气息浓郁、多元化层次丰厚的民族艺术,同时其特质的继承与传承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悠远而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赋予苗族民歌艺术精深的底蕴

四川省苗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宜宾、泸州、攀枝花、凉山、乐山等地,由于自然与历史的特殊性,在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的地缘特色。在其久远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川南苗族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音乐艺术。诗经中的《国风》收录的南方苗歌就达一百多首,“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是今天川南苗音唱响之根。几千年来,历史演进民族迁徙,虽然苗族民歌从形态、体裁、种类上已经有所改变,甚至有些型态无可挽回地消失了,但是这一切形成了一部生动鲜活川南苗族音乐的历史,并在当代以民间歌曲和乐器为主的型态中获得新生。

d6db9781353644a483779efa5b5c2a3a.jpg

川南苗族民间歌曲按历史可分为古歌和近现代歌曲;按内容可分为情歌、祝酒歌、迎客歌、指路歌等;按社会功能和文化体裁可分为山歌、交礼歌、祭祀歌、丧葬歌、婚俗歌、叙事歌、社会生活歌等。川南苗歌音乐形态注重传袭,却在歌词及内容方面有着较多的创新与修饰;曲调简单易唱,变化平稳顺畅,节奏适度自由,较易吟唱。

当前还能听闻的古歌当属音乐的活化石了,苗族古歌能够综合反映苗族历史、文学、音乐等传承性文化艺术,其涉及的内容多以人类的繁衍、祖先的生活、民族的迁徙为主线,也包括对大自然的歌唱。苗族古歌以吟诵性的真声为歌唱方法,节拍分明,格律体裁押调不押韵,诗句风格讲究传统对衬,演唱者需要很强的音乐记忆能力,一般来说,演唱一首完整的古歌,至少需两个小时左右,目前能完整演唱的人已经不多了,古歌的传承正在与“时间赛跑”,且情况已较为严峻。

苗族人民注重情感的释放,因而情歌是苗族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歌多数属于山歌体裁,是苗族歌曲演唱中最为自由的形式,常出现在苗家赶集、花山节等民俗活动中,多见于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社会交往。情歌曲调较多,可用苗语和汉语按照一定的曲式自由地编唱,旋律优美婉转,抒情气氛较浓。有低声对唱,也有二重唱,还有混声合唱的形式。在其他类型中,酒歌多带朗诵风格,基本是一个或两个乐句的反复,声音高亢嘹亮,收放自如;丧葬歌曲主要在守灵、奔丧与哭丧、出殡时演唱,曲调简单,多反复演唱,带吟唱性和悲怆的腔调。

从艺术的传承角度看,苗族民歌的演唱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歌手,多是承袭于父辈的口传心授,能演唱地道的、多种风格的苗族原生态民歌,他们的演唱属自然形态,能掌握具有浓郁本民族风格特色的唱腔技术,是苗族民歌艺术存在的活化石;第二类是经过当地的声乐教师进行较初级的培训,而后在大中专专业艺术院校进行系统的、正规的专业学习的具有基本演唱能力的专业歌手。这两类歌手是苗族民歌保护和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对民间艺术的传唱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苗族民歌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必须以尊重历史和传统为前提,从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去保护和推动民歌的不断进步。

传统苗族民歌的技术特色和表演审美观念

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的背景下,苗族民歌已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质和民族精神的特色演唱风格。

唱腔及唱法。唱腔技术是形成自身风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苗族民歌的演唱技术极具自然性,这是说它的唱法是自然的、自在的、即兴而发、不受任何拘束的,很多人聆听传统民间艺人的演唱,总是会形容它为“天籁之音”。同时苗族民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体现民族声音气质和独具民族韵味的特色性唱腔。

语言及语音。语言特色不仅是苗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也是形成川南苗族歌曲特色的另一个文化背景。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它独特的语音发声规律,配合音乐形态高低起伏产生的抑扬顿挫,形成苗族民歌演唱语言民族特色的元素。苗语在流传和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方言,这些方言都有特定的流传和使用范围。川南苗族地区属于川黔滇方言,是苗语三大方言中最为复杂的方言,这也使苗族民歌的演唱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多了地方语言特点。

78241901bb944c188fee27b082a03930.jpg

演绎及表演。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热爱艺术、个性张扬,他们展示优美的歌喉和精湛的技术的同时,注重施展自身的各种才华,配合恰当的舞蹈动作,以提升演唱的表现力,强化表演的效果。有三种典型的表演形式。一是贯穿式的表演,表演者不仅是优秀的歌者,也是舞蹈、乐器等方面的擅长者,这时候民歌表演已经成为一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二是穿插式的表演,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为了延伸表演的情绪,通常会用一些自然化即兴性的肢体语言动作,再配合眼神的传神以及服饰的点缀,将表演创作得有声有色,这些动作来源于对大自然赐与的无限感激或者是某种原始崇拜等;三是乐器伴奏下的表演,有些表演者往往会借助自己擅长的民族乐器,如大家熟悉的芦笙等。

现代苗族民歌演唱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和积极保护,川南苗族民歌艺术发展和创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愈来愈多的现代技术手段投入到苗族民歌的传承和传播中来,这必然会对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内涵产生影响。应当注意到,室内舞台表演、音像合成等艺术展现形式,在对传统原生态演唱形式形成冲击的同时,极大地弥补了其局限。传统的苗族民歌的演唱往往是演唱者以劳作者或演员的身份在田间地头或是民俗活动场所中即兴而唱,随情而发,感情自然流露,演唱率真质朴,直抒胸臆,未被特殊加工。这类音乐创作以原创为主,演唱充满自然质朴的民族气息和风格,演唱目的也多是自娱自乐和相对固定的群体的欣赏为主。随着现代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广播、电影、录像、电视、DVD等技术为各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样、更便捷、更刺激的现代娱乐方式和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民歌演唱的文化生态,更拓宽了演唱的文化空间,以往只能在田间地头和民俗文化节日场所欣赏到的苗族民歌的演唱,更多的被搬上室内舞台,或录制为音像制品,成为大众随时享受得到的音乐文化成果。

现代审美思维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时尚流行元素增多,使苗族民歌的演唱突破了以往的歌唱层面,成为一种集灯光、美术、舞蹈、歌唱为一体的舞台艺术。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能让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也让苗族民歌的演唱从音乐的创作到音乐形态内涵都得到了充分的丰富。苗族民歌的演唱已经拓宽以前较狭隘的空间范围,活跃在旅游胜地、文化广场等各类演出场所,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

尊重民族传统和特色,科学做好苗族民歌的传承和创新

目前困扰苗族歌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声音技术缺乏科学发声方法的指导,导致演唱中声音的自我调节和耐受能力较弱,演唱一两首歌曲还行,多唱几首则感觉力不从心;其次是部分演唱者对于传统民族声腔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差,无法展现川南民歌体裁风格多样化特色。要全面提升和改善演唱的能力和方法,需要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协调解决苗族民歌传统演唱方法上的局限,实现科学方法指导下的民族特色演唱。

第一,要注重呼吸状态的整体运用。川南苗族民歌演唱传统的呼吸技术,是在长期演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演唱方法,它们不仅是声音演唱的动力,也与民族特色息息相关。例如演唱一首完整的苗族古歌,至少需两个小时左右,因此对演唱者的呼吸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能更好的掌握,同时形成全面、整体的科学呼吸方法,对于演唱者的演唱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二,要注重共鸣腔体的整体运用。川南苗族的歌曲受体裁风格和地域特征的影响,演唱时要求声音浑圆饱满,音量刚柔相济,极富穿透力。现在许多苗族歌手由于长期借用电声技术,不注重演唱实际能力的加强,导致共鸣腔体缺乏锻炼运用。而共鸣腔体的整体配合运用,能较大程度的弥补传统苗族民歌演唱时只运用部分腔体的缺陷,充分发挥管道和腔体对声音的美化和扩大作用,极大程度减少对声带的冲击力,也能协调好与声音语言等方面的一致配合。

第三,要加强音乐化的语言习惯的运用。加强特色唱腔和传统发声方法的语言习惯与发声状态的协调统一。传统民歌的声腔技术都具有很强的特色性,是体现某种民歌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主要特征,一定要多听多模仿优秀的民间歌手的演唱,反复体会和感觉那种特殊的韵味,从中获得声腔特色的启发。在对传统民歌的唱腔技术有了长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定势以后,应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

如此,能达成基本功与内在能力的提升。演唱应当直抒胸臆,不矫揉造作,唱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借鉴科学演唱方法,切忌削弱和改变唱法的民族特色,保持传统川南民歌演唱法朝着一种良性的状态发展。当然,传承一项艺术,重要的是要加强向传统民间艺人学习与挖掘,注重积累与加强保护的意识,不要让这种美妙的音乐艺术在我们的眼下灭失,成为一种难以抹去的痛。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2]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6。

[3]郎维伟,四川苗族文化与社会.[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12。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