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凉山“最炫民族风”——把彝族歌舞带向世界

作者:杨力 刁明康 李强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08-13 10:56:00 浏览次数:1107 【字体:

从孩提时代,音乐与舞蹈便陪伴着他们。不管是放牧、耕作,还是丰收、过节,在这里,歌舞都能串联起每一个激动的心。或许,在曾经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马帮、商旅,就曾因这些歌声而驻足……

在很多人眼里,西昌是南丝路上的重要枢纽,南北往来物品在这里汇聚,又被送往各处,贸易繁荣一时。殊不知,在来往交流中,各地的民族文化也在这里不断融合与发展。


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图为凉山歌舞团精彩演出

7月29日,四川西昌。随着火把节临近,凉山州歌舞团的舞者们正在加班加点训练,一个个新动作、一个个新节目的背后,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次摔倒和伤痛。这些,在副团长吴永波眼里,早已习以为常。

56岁的吴永波在歌舞团待了43年,为民族艺术付出了无数心血,更是将凉山“最炫民族风”带到了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际舞台。

凉山州歌舞团 代表彝族文化出国交流

歌舞,对台下观众而言是一种全身心享受,但对台上歌者、舞者来讲则意味不断地训练再训练。在文化交融的南丝路上长大,吴永波带着大伙儿熟悉的歌舞者印记,波浪卷的长发,略带沙哑又极具爆发力的嗓音。他从13岁进入凉山州歌舞团,在这里已43年。

凉山州歌舞团团成立在1956年,前身是川北的一个文工团,在当时属于四川省首批一级剧团。

1960年代,歌舞团曾三次进入中南海、四次进入人民大会堂演出,《人民日报》还用‘大凉山上一枝花’来形容,更有了‘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说法。

除了训练辛苦外,当时凉山的交通并不发达,每次下乡演出也是困难重重。那时候,车开不到的地方,演员们还得亲自扛乐器。舞台大多是老百姓用锄头现场平整的,没有音响设备,全部靠队员大声清唱,一场演出下来,嗓子要痛上一两天。

凉山州歌舞团在国外演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凉山交通进一步发展,凉山州歌舞团也有了飞跃式发展,创作的男女群舞《快乐的啰嗦》《喜背新娘》、女子独舞《红披毡》、女子群舞《席勒的红裙》等分别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金奖”“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奖”“荷花奖金奖”等奖项。

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彝族文化,凉山州歌舞团也频繁走出国门,将民族歌舞带向世界,并与世界各地歌舞进行交流。

南丝路上歌声 一场场文化融合的传承

中央歌舞团出国演出,也常会带上凉山州歌舞团,他们几乎走遍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直到今年6月,歌舞团才从北欧回来。

诸如2000年的日本国际民间艺术节、2010年的美国艺术文化交流大会、2013年的加拿大“世界文化节”……都出现了凉山州歌舞团演出的身影。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从物品到文化,西昌是在不断吸收与传递的。历史上的西昌曾是一座边关重镇,加上盛产铜、盐、铁等,曾繁荣一时,在明代特建城墙护卫。

南丝路西昌古城遗址—大通门

因南丝路的存在,除了邛竹杖、药材、马匹等商品的来往外,这里也是各地文化的交汇中心。比如,餐饮上的西昌米线,就是将云南米线,与四川的麻辣味结合;再比如清末民初的西昌画家、张大千的师兄——马骀,也是融百家之长,成为一代大师。

与如今歌舞相近的,就是洞经音乐经南丝路,经西昌传到云南。2014年12月3日,西昌邛都洞经音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融合道教、宫廷、民间风格的古老音乐,曾在四川、云南多地被发现,它在宋朝成形、明朝流行,也因南方丝绸之路而传到云南,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

不同的是,借助高科技、新的交通工具,如今的凉山州歌舞则走得更远了。

凉山州歌舞团演员们

打造“最炫民族风”民族文化如何再上一层楼?

“民族歌舞的关注度明显在提高。”35岁的凉山州歌舞团编导尼哈说,他们在国外演出时,观众非常热情,首先从服饰、乐器就震撼到国外观众。其次,是彝族歌舞本身的独特,更让外国观众耳目一新,“每次演出,掌声不断。”

如何让歌舞团长期保持生机?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呢?这是吴永波、尼哈等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吴永波说,西昌是南丝路的重要节点,从历史上看,吸收、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去各地参加比赛、进行交流表演,也就是为了不断学习成长。当然,也有如云南等地的歌舞团远道而来交流。”

舞蹈《月光下的朵洛荷》

他说,要想吸引更多年轻人,还得融合时下的流行音乐和舞蹈等,“但肯定会保留传统的基本东西,我们现在的很多歌舞都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大伙儿也能从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动作。”

现在,凉山州建立了自己的彝族音乐基地,歌舞团拥有了更为宽敞、现代和标准的排练场所。随着高速公路、铁路以及飞机航线的增加,如今的凉山州,已经拥有了北上、南下等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凉山民族文化将借用更多渠道、方式,输出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舞出更为炫丽的民族风。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西昌市文管所副研究员、文史专家张正宁:

西昌大通门重建耗费了50吨糯米

西昌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点。

在西昌市发掘出的汉代铜币和在云南发掘出的铜币,经四川省文物专家和北京大学文物研究专家考证,证实其当年曾大量流通于南方丝绸之路上。

现存西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其城墙经过了多次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从2016年开始,西昌市启动了老城区综合整治工作,并决定修复大通门到安定门的古城墙,以及安定门城楼及瓮城,创建3A景区。

2017年4月1日,西昌古城墙开始修复。这次修复的一大亮点,就是采用古法,用糯米灰浆成为黏合材料。当时,施工现场负责人朱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用水泥,一方面与古城墙非常不搭,而且存在析盐、寿命不长等问题。而糯米灰浆,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古法,则是在古建筑修复中水泥的完美替代品。

当然,刚熬煮出锅的糯米粥也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按照比例添加一些石灰以及明矾,这样才能形成糯米灰浆。实验证明,这种材料不仅达到了水泥的强度,而且其韧性也比水泥好得多。不过,其成本,则要比用水泥高100多倍。

据悉,整个西昌古城的修复,消耗了50吨的糯米,花费了40万块青砖。

考证

邛竹杖到底是个啥?

说起南方丝绸之路,张骞是绕不开的话题。史书上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好不容易抵达阿富汗等地,却意外在这里发现了熟悉的东西——蜀布与邛竹杖。《史记·大宛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

蜀布大伙儿都知道,但这邛竹杖到底是个啥?它又来自哪儿?简单而言,就类似与现在登山杖、拐杖之类。具体来说,邛竹杖是利用罗汉竹制作而成,它是四川有名的工艺品。据悉,在往后,类似邛竹杖的手杖制作工艺发展为选料、钻眼、装砂,烧弯、刮青、堵眼、染红、油漆、印花等12道工序加工成型,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更注重实用性。

但邛竹杖到底产于四川哪儿,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西昌古名为邛都,所以邛竹杖产于西昌。另一种说法则是产于邛崃,是由竹子生长与地名来推断。就算具体产地虽有争议,但出行必备的邛竹杖的,被古人喜爱却是不可否认的。

文字来源:华西都市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杨力 刁明康 李强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