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民俗】王绍安 ‖ 巴蜀古老民间舞:苍溪独角兽舞

作者:王绍安 来源:苍溪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3-22 10:16:08 浏览次数:946 【字体:

导语

 苍溪独角兽舞起源于明代,流传于苍溪县陵江镇。陵江镇位于巴山南麓嘉陵江畔,为隋唐以来苍溪历代县治所在地。陵江镇怀抱嘉陵三十里,源溯汉晋两千年。

 据传说,当时陵江镇群辉村赵氏家族为驱逐怪兽、祈求平安创作了民间灯舞《火烧独角兽》。它在继承巴渝古舞,吸纳苍溪龙灯、车灯、牛灯、竹马等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集古朴、雄壮、惊险、细腻于一体,形成了省内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的民间艺术舞种。该舞场面恢宏,演技精湛,极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川北灯舞活化石”和“川北灯舞之王”的美誉。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赵文猛。 

民俗来源

赵家山村民为驱兽降怪,每年元宵便四处游舞。

 据《苍溪县志》载:四五百年前,苍溪县城河对面的赵家山,当地农民喂养的牲口、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庄稼屡遭野兽伤害践踏,老百姓苦不堪言、惊惶不安。为抵御野兽侵害,全体村民组织起来昼夜联防。一夜,忽见河边一庞然怪兽,身长一丈,头生独角,两眼闪光,口似血盆,遍体鳞甲,极其凶猛。“呜嘟嘟”一声长鸣,震荡山谷,村民点燃灯笼火把,敲响铜锣,鸣放火枪土炮,手持锄头扁担,齐声呐喊。山鸣谷应,怪兽惊恐,掉头奔逃,村民乘势穷追不舍。只见独角怪兽跳下山崖,潜入回水深潭之中。众人以火枪铁砂、弓弩毒箭射向深潭。翌日凌晨看江水泛红,知怪兽已除,村民疲惫而归。为保长久平安,之后又集资修建镇水寺,以镇水怪。

其后,赵家山农民便仿其形象制作出独角兽灯,每年元宵四处游舞,以示驱兽降怪之意。经过几代人的改进,赵家山的“独角兽舞”在继承巴舞传统,吸收傩舞精髓的基础上,慢慢固定了表演模式。

精彩绝伦

舞蹈通常由10到12人表演,火烧独角兽是高潮;表演者甚至可跃上9层高的桌子,达数丈,观者无不瞠目结舌。  

 演出道具:独角兽灯,头径四尺,内扎两道竹圈,厚纸糊裱,头顶独角,系红绸布,眼似铜铃,血口獠牙,张合自如,鼻如狮孔,左右生须,以两根三尺长的竹马鞭绑扎,兽皮以双尾麻布缝制,长九尺,宽6尺,彩绘金鳞,股后系麻尾。9张大八仙桌、烟花爆竹等。

表演形式:苍溪独角兽舞通常由10-12人表演。1人戴面具领场,2人舞兽,1人吹特制铜号,5-7人司响器,2-3人放烟花爆竹。在舞蹈的高潮——火烧独角兽时,围观群众可任意点燃烟花爆竹抛向独角兽,形成万众四面围攻怪兽的壮观场景。

平地演出:演出前将独角兽放置演出场地正中央以香敬奉,以示庄重。开演时,青壮年一前一后披上独角兽皮,由灯头牵兽出阵绕场一圈,独角兽仿照怪兽形态起舞表演。或摇头摆尾,或甩须抖甲,或张牙舞爪,或翻滚狂奔,或腾挪躲闪,或啃腿舔毛,或抠痒起掌,姿态万千,威风雄壮。

 高台表演:在平地舞罢后,独兽起掌,前者把兽头跃起,脚登后者前胸,坐于其头顶,后者双手紧抓前者腰带,托举过头,圆场一周,而后,前者又脚踩后者肩,高举兽头,直挺兽身,抖擞鳞甲,跃上场中方桌,表演俯视、盘旋、啃石等动作,而后又跃上另一层方桌叠起的高台,直至9张桌子,高达数丈,观者无不瞠目结舌。当独角兽登上高台顶部后,众配演及观者将早已准备好的石窝子、牛角花、竹筒包和大小鞭炮一齐点燃,猛力一起上抛,集中火力,四面围攻,舞兽者或有鞭炮火花爆于头顶,或炸于脚下,烧于腹背,硝烟弥漫危机四起,兽头在焰火中左右摇摆,甩动触须,抖动鳞甲,观者无不为之喝彩。

 配套音响:大锣大鼓,唢呐,铜号。在深厚的“大河东”等响器曲牌声中,特制长号一气吹出24个“呜嘟嘟”,尖厉激越,烘托出紧张的表演氛围。

艺术传承  

“苍溪独角兽舞”为苍溪代表性民间舞蹈之精萃。号角一响,龙灯、狮舞、牛灯、竹马等同演的民间舞蹈,悉数让之。数百年来,赵家山赵氏子民世代玩灯、代代相传,技艺日趋精湛。“独角兽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市、县各类盛典及县城各企事业单位庆祝活动、开业庆典不可缺少的表演节目。

 1957年,“苍溪独角兽舞”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因其具有的独特风格,被列为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候选节目,后因受演出场地条件限制,不能发挥其特技而未参加。历史上,赵家山“独角兽舞”一度濒临灭绝。为抢救保护、开发利用这一民间文艺奇葩,历届陵江镇党委、政府均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专项资金,不断扶持、壮大赵家山独角兽舞表演团队。近年来,先后拨出经费20万元,为其编排节目、添制响器、购买服装道具等。曾特聘苍溪县文化馆龙玉康(现已故)、苍溪县民间演艺家协会负责人袁政忠等专业人员到赵家山编排、指导演练表演程式。请专业人士整理、改编响器曲目,辅导培训器乐演奏,建立艺术档案。有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有了专业人员的指导,“苍溪独角兽舞”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又能重现风采。

苍溪独角兽舞是研究古巴蜀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先后共有赵文猛等36位传承人。今善舞苍溪独角兽舞者,已人数稀少。2011年7月,它被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期能得到珍视保护。

来源: 苍溪县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