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二毛的老菜谱》第4期:风靡欧美半世纪的《中国食谱》,胡适和赛珍珠都为它作序

作者:二毛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19-06-19 11:24:58 浏览次数:757 【字体:

【编者按】“中国美食不灭,正得益于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极富生命力的发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谱30余年,所藏文献跨越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二毛的老菜谱》栏目将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为线索,在老菜谱里探寻美食文化的历史和变迁。

人物名片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纪60年代生于重庆酉阳。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文化部和中国烹协),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1987年直至现在,先后在重庆、成都和北京创立文化餐饮品牌“川东老家”和“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国吃家》等美食著作。

二毛

口述/二毛

 这本《中国食谱》于1945年在美国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菜与饮食文化,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风靡欧美各国,是许多中餐厅老板、厨师和家庭主妇的必读书。这本书的作者杨步伟,是中国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

 有美国饮食文化学者评价,就食谱反映一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来说,杨步伟的《中国食谱》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同样的价值。就留传范围而言,似乎还要更广泛。将《中国食谱》和《随园食单》相比,可见这本书的伟大之处。

《中国食谱》,1945年出版于美国

杨步伟1889年出生于南京望族。1912年, 22岁的杨步伟担任了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崇实女子中学”校长。后来她到日本学医,191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获得了医科博士学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医学博士的女性。回国以后,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中合办一所私立医院“森仁医院”。32岁与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结婚。

《中国食谱》灌注了许多大师的心血,写成后由胡适撰写前言,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作序,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作注。

胡适和赵元任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友,也是多年的好朋友

 胡适与赵元任是多年老友,他还曾是赵元任和杨步伟的两名证婚人之一。他在序言中写道,“不拘礼数的新娘为我们四人做了晚餐。自那晚以来,我至少吃了一百顿赵太太做的饭。”

 胡适在前言里给了杨步伟很高的评价。他举例赵太太说:“好厨艺,在于充分地利用食材。作料只应凸显食材的天然味道,而不是取而代之。”说明杨步伟在那个时候已经指出食材的重要性。

赵元任和杨步伟夫妇

 胡适还讲了一个有趣的事。杨步伟在把书的校样还给出版商前,他正好在赵太太家。随手拿起读了一个菜谱的结尾,突然叫出来,“这一定是徽州锅!”胡适翻到前一页,标题果然是“徽州锅”。胡适说,“我相信这是赵太太从我太太那里学来的。”胡适是徽州人,特别爱吃徽州锅,这在我著的《民国吃家》中专门提到过,胡适太太的徽州一品锅是做得非常地道的。

 一般不会把“吃”与这位百年文化大师联系起来,在《民国吃家》里,我专门写过胡适的“吃”。他在北京每次招待老家朋友,几乎都会去徽州餐馆,到了以后第一句话就是,“哎,老板,徽州老乡啊,口重,多放点油。”

杨步伟(1889—1981)

 胡适引用了赵太太书里一句话, “美国的烤栗子永远不好吃,有的裂口,有的太生,这是加热不均匀且断断续续导致的。中国的栗子是在沙里炒的,不断搅动热沙子,这样栗子四面八方的温度都适宜。最后,栗仁又软又香,像是烤得恰到好处的地瓜一样。”

 胡适认为,这句话和赵太太写的徽州锅一样,都能证明“她的描述有多么准确。”

 杨步伟刚去东京读书的时候,她连蛋炒饭都不会做,但又觉得日本菜太难吃了,于是决定自己做。从那个时候杨步伟开始研习中国菜。后来回国,杨步伟父亲去世,她亲手做了一桌33样菜的孝席,亲戚朋友尝了以后都惊讶得连声说好。

《中国食谱》所列中英文菜名

 杨步伟写这本书的素材,是她随丈夫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时,为了提高自已厨房技艺专门去各家著名餐馆取经。每吃到一种美食,她都会把它铭记于心,回家反复琢磨,想办法把菜做出来。她还自制了许多卡片,上面记录了许多菜的口味特点和配料种类。在跟随丈夫到中国各地作田野调查的机会,她收集中国各地的菜谱进行研读,所以这本菜谱里才有了全国各地不同菜系的菜品呈献。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6.26—1973.3.6),诺贝尔奖的女作家,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她在中国也是很有名的一个人,同时也是杨步伟的好朋友。赛珍珠评价杨步伟说,“赵女士,我想提名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有什么比招呼人们围坐一桌,看着各种新奇的、美味的菜肴摆到你面前更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呢?即使还没吃,我们一定是享受、欣喜的。如果没有友谊,和平又如何站得住脚呢?我想这本书对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做出了贡献。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文化的种族,这本书证明了这点:只有被深厚的文明滋养过,才可能做出这样的食物。”在我看来,这才真正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中国食谱》内页

 这本书在40年代中期出版以后,一直是海外的畅销书。到60年代已经有了27个版本,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外餐饮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美食走向国际,杨步伟可以说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来源:封面新闻

口述:二毛

整理:薛维睿

来源: 封面新闻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