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冯淑芳 ‖ 荥经棒棒鸡

作者:冯淑芳 来源: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时间:2020-05-14 15:24:03 浏览次数: 【字体:

 外地人到荥经,不吃上一回棒棒鸡,算是白来一趟了。

在荥经,无论进到哪家中餐馆,棒棒鸡必定是保留菜目。鸡肉本是常见之物,荥经棒棒鸡却自有不同凡响之处。一上桌,品相先摄人心魄:薄片鸡肉叠成金凤卧槽,鸡头纵横划条仍不失其昂扬,鸡冠中分剖片仍保有其风姿。淋上红油汤汁,粒粒芝麻铺在其间,宛若白凤卧于红云之上。若是主人在家里设宴待客,会早早安排一钵棒棒鸡在餐桌上巍然静卧。客人如期而至,忍不住对色相勾人的棒棒鸡一番惊叹,对主人的精湛厨艺大肆褒扬。那盘精雕细琢的棒棒鸡,看似漫不经心地摆放,实际上是主妇刻意安排在餐桌上的迎客仪式,表达主人对这场家宴的用心和对客人的热情。

 杯盘碗盏间,一桌人啃棒棒鸡,颇有动人的情状:哧溜哧溜过处,只剩一堆骨渣,连一丝肉都留不下。棒棒鸡虽片片有骨,但薄如纸翼,骨上的肉很容易搜剔干净。不像别处的鸡肉,牙口再好,总要留下一些筋头。那特别的麻辣味,舌尖上的麻,来势汹汹的辣,挟裹着肉的酥香,在体内燃烧,肝肠、喉管似断欲裂,嘴唇、鼻腔如灼如炙,欲罢不能的感觉让胃口瞬间膨胀,食欲大增。

荥经人遇红白喜事整酒碗,棒棒鸡是标配菜。迎来送往亲友聚餐,棒棒鸡是盖面菜。一家子饱食度日,棒棒鸡是家常菜。连跟外地亲友表情达意,棒棒鸡也是拜得客的伴手礼。我有一老同事,她就时常捎带棒棒鸡给安家外地的儿子,搞得婆媳关系亲如母女。

 棒棒鸡打包捎往外地,须得到专营店去。各具风味的棒棒鸡品牌店散布县城各个角落。随便走进哪家,从玻璃橱窗望进去,伙计们的身影忙忙碌碌。案板上叠放着煮熟的囫囵鸡,浑身透着油亮亮的光泽,都是正宗乌骨鸡,抑或黄脚土鸡。

客人挑好鸡肉,宰鸡大片旋即在厚重的大菜墩上演。只见一人掌刀,一人使棒。刀架于鸡上,尺长圆棒敲击刀背,棒起刀落,肉片款款叠列,皮肉相连,刀刀见骨。刀者决定肉的厚薄,棒者助力宰鸡,二人配合默契,鸡片方能薄而有型。这便是“棒棒鸡”名字的由来。

切好鸡肉,看店主勾兑汤汁,没有不咽口水者。空气中麻辣葱笋的香味,弥漫成特有的棒棒鸡香。

待一切就绪,店主问:“现吃,还是打包?”现吃,并不是在店里吃,而是带回家马上吃。若是打包带往外地,会有保鲜措施。很多顾客是要求打包的。棒棒鸡声名远播,成为外地亲朋对荥经的一种念想。作为连接情意的纽带,棒棒鸡自然就发展为一种特色礼品了。

曾有外地同学路过荥经,我弄了一份名噪四方的“周记祖传棒棒鸡”给她带回,她激动得晒了个微信朋友圈,大快朵颐的图片很勾人,让多年不见的同学们纷纷想起我这个潜水已久的荥经人,吵嚷着要来荥经游山玩水吃鸡肉。

“周记祖传棒棒鸡”是一家百年老店,是荥经最硬火的老字号。单看门店,就知其博大精深。招牌由古朴浑厚的隶书写成,出自本土知名书画家刘继铭的手笔。对联“艺创满清,集百家成一绝敢当四川老字号;道征殊俗,开三秀和五洲无愧中国名菜肴。”是荥经文化名人吴阿宁对老店厚重传承的提炼。墙上挂满金字牌匾:“中国名菜”“四川老字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多次来荥经拍摄“周鸡肉”,让荥经棒棒鸡家喻户晓。

 周鸡肉的发家史与棒棒鸡的兴盛史是一脉相融的。“周鸡肉”始创于晚清时期。相传,银匠起家的周家老祖遭遇“绑肥猪”(土匪绑票),倾尽家产。平素爱吃鸡肉的老祖,具有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为了生计,鼓捣起钵钵鸡的小本买卖。他把鸡肉切成片,配好调料,装在陶钵钵里,端着走街串巷,或到茶楼酒肆吆喝叫卖。遇上嘴馋又恰有闲钱的主儿,掏个小钱,夹片入口,麻辣鲜香,一饱口福。那种美食中的沉醉不是语言能形容的。街边无钱之人,看着吃鸡者下巴流着油汁,辣得龇牙咧嘴,嘶嘶吐气,岂有不咽下涎水的!民国时有个乡下人,在后街菜市卖完菜,恰遇钵钵鸡叫卖。他抹了抹哈喇子,心一横,掏出卖菜钱,买了一片。肉刚进嘴边,在另一处卖草药的老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飞身扑去,拳脚相加,直骂:“家里等米下锅,那肉是你吃得的么?”男人讪讪而去,甩了一句缺乏底气的回应:“不就一片肉么,我咋就不能吃了?”

 钵钵鸡传至第三代,陶钵钵换成大瓷盆,摆摊于荥经电影院处。五分钱一片,逗得人们挪不开步。孩子在摊边支着脚,拉着大人的衣角不走,大人推搡诅骂无效,只得遂了孩子心愿,买一片给他解馋;恋爱的青年男女驻足摊前,麻辣鸡片又成了浓情蜜意的催化剂;也有殷实的人家不满足于零食似的吃法,干脆端了家什到周家屋里去,指明了要称斤买两。彼时,正兴改革开放,周鸡肉开始了“线上线下”运作模式。即兵分两拨,丈夫在外论片卖,妻子在家论斤两称。

 为了把鸡肉切得更薄,便于入味,也为了将有限的鸡肉多切几片,增加收益,周家脑洞大开,创造了棒子敲刀助力切鸡的刀工。此法既省力又快速,下刀干净利落,使薄片非常成型。初见如此宰鸡的人大为讶异,戏称此菜为“棒棒鸡”。那些卖钵钵鸡的,家做凉拌椒麻鸡的,纷纷效仿此法,棒棒鸡之名不胫而走。

 早些年,边远山区一座学校,伙食团没有厨师,几个年轻老师组团打平伙,轮流做饭。一日做鸡肉,女青年掌刀,男青年抡棒,合作宰的棒棒鸡品相漂亮,被大家戏笑为最佳搭档。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二人皆大龄单身,常常以张罗棒棒鸡为名,结为“小团体”。同伴们心照不宣,以讨吃棒棒鸡为借口,撮合二人,遂成佳话。周记老板若是知道棒棒鸡有如此妙用,不知作何感想?

 “周鸡肉”传至第四代,女儿周仕英违逆父亲“不传女”的家规,偷偷学艺。世事日渐转好,到家里端鸡肉的顾客络绎不绝。从物资极度贫乏中突围出来的人们,首先要犒劳的当然是委屈已久的肚老二。大家已经不屑于一片鸡肉打牙祭,也不拘于逢年过节才改善伙食了,棒棒鸡堂而皇之走近百姓的餐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周仕英顺势而为,自立门户,打起老字号招牌,在县城热闹地段开了门面,正名为“周记祖传棒棒鸡”。生意奇火!

 几乎是一夜之间,县城里经营“棒棒鸡”的门店如雨后春笋。那些在周家拜过师学过艺的、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精明人士,纷纷打出自家字号,在调料里揉进自家特色,形成各具风味的“棒棒鸡”。诸如文鸡肉、赵鸡肉等等。家家生意火爆!

 据传,周记曾经收过一个徒弟,学成出师,独立在一个发达的大城市开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忙不过来,请了自己的外甥打下手。外甥脑子灵活,见利润可观,抢先一步把舅舅使用的品牌店招注册在自己名下,并且发展多家连锁,甚至把分店开到国外。舅舅辛苦操持多年,反替他人作了嫁衣裳,怎能心甘?舅甥官司打了很多年,骨肉至亲从此成为陌路。人生可叹,亲也棒棒鸡,仇也棒棒鸡!

棒棒鸡不仅在那些品牌店占尽风头,更是施施然走进千家万户,正所谓周记一棒传四代,荥经一鸡进万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家家备有一根敲鸡肉的圆棒,户户能做正宗的棒棒鸡。

 每次回家,父亲不声不响烧一大锅开水,然后到鸡园里捉鸡。母亲在园外指挥,朗声喊道:“这只乌骨鸡养一年多了,肉紧实,就是它了。”“扑棱棱”的鸡飞,“咯咯咯”的鸡叫,还有父亲捉鸡时的连哄带骂,奏成一支醉人的田园曲。杀鸡、抡棒宰肉、啃得一桌狼藉……一顿棒棒鸡晚餐,让留守老人的家生发了热腾腾的气象,游子漂泊的心找到安定的着陆之所。

 如今,周末假日,城里人时兴到乡下走走。若至庄户亲戚家,主人也是满院追鸡,单捉那放养山鸡,做出的棒棒鸡有嚼劲,韧而不柴,越嚼越香。满桌配菜皆是农家自种。早已被各种香精调教得麻木的舌头,此刻被原生态的农家棒棒鸡唤醒,被淳朴的乡风唤醒,方知棒棒鸡至味不仅在酒肆华堂,更在醇厚的乡音乡情之间。

谁说吃荥经棒棒鸡,品的不是百味人生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淑芳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