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无悔人生(八)

作者:叶仁宗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发布时间:2019-01-09 09:21: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来者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方志四川”特发布叶仁宗执笔撰写常光南组织实施改革的《无悔人生》(收入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纂的《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一文,以此向改革开放致敬,向改革先锋致敬!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一)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二)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三)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四)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五)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六)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无悔人生(七)


九、创新与实践(中)


工农业上去了,我们一班人又开始思考新的问题。

在市委常委会上,张仁书记说:党和人民把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的担子放到了我们肩上,我们就应该有战略眼光、有超前意识,学习沿海特区建设的经验,切实把德阳这座新城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力争在20世纪末将德阳建设成一座市政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

修建中的城南五洲广场(图片来自网络)

我补充道:我们可以依托旧城、开辟新区、扩大外延、建设新城。

于是,市委常委会统一了意见,争取在本届任期内,基本建成新旧城区融为一体的工业化城市雏形。

接着,市政府组织召开各种各样的城市总体规划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并邀请知名专家出谋划策,最后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勘测制作规划图。

198410月,市人大一届六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报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规划有了,可是实施城市规划需要的钱是天文数字,如何去筹,怎么来办?

我经过思索,心里突然冒出举债建新城的想法。

张仁书记听完我的想法,当即表态说:

我赞成您,老常!我们就是要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只要领导班子思想统一了,有不同看法也不要紧。有些事边干边统一,干成了思想也就统一了!

于是,我找来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行长,让他们列席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举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课题。

各位行长在思想上认同市政府的决策,但囿于现行金融政策和贷款指标的限制,想要贷款修街恐怕难以实现。中国工商银行德阳市分行的女行长张录金说:议题很好,可举债的方向错了。城市设施建设的投资,那是短期内收不回来的,除了建设银行有点贷款指标以外,其专业银行连贷款名目都没有,谁敢违规贷款给您呀!”

沈国俊副市长追问道:既然贷款行不通,张行长,你是金融专家,能不能想出银行贷款以外的办法?

办法现成的!张行长肯定地说:地方一级政府,经过谨慎的论证、立项,可以申报发行地方建设债券。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举债建设嘛。

会上,不仅研究制订出发行地方建设债券的具体方案,而且还决定以委托代理的方式从市外金融单位有偿拆借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

会后,各银行的领导和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德阳市农行首先从阿坝州农行拆借1000万元信贷资金,首次突破跨地区横向融通资金的壁垒。当年年底前又从市外拆入资金2400万元。

其他专业银行也相互效仿,积极慎重地从市外拆借资金。据金融部门统计,从1984年到1986年间,德阳市同业拆借资金总额达3亿多元,既为德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又为全市经济运行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落成的德阳市体育馆(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市政府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市级机关、厂矿企业和各县(区)党政机关带头购买地方建设债券。这样,第一届政府任期内,先后两次向社会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共计1600万元,筹集到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市政建设工程中,使市区50平方公里的范围,变成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超大型、超规模的建筑工地。

德阳市彩虹桥(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中等城市的轮廓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我们德阳是新建市,急需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根据我在广汉工作时验证过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招贤纳士经验,我提出一个救急的人才引进办法。但是,由于各部门、各单位只强调工作需要人才和大胆引进人才,忽略了严格履行必要的手续,于是便出现了不要档案、不要户口、不要供给关系三不要情况。由于部分单位承诺了给位子、给票子、配车子、给房子、安排子女的五子登科办法引得省内外一些专业人才动了心思,争先恐后涌到德阳市,直接冲击了当时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事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德阳市犯了众怒:各地、市、州的告状电话,纷纷打到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指责德阳三不要是无组织、无纪律,助长了一些干部自由流动的倾向。

常光南(第二排右10)参加德阳市(筹备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这些反映,引起省委副书记聂荣贵的重视。省委领导们分析认为,德阳市招贤纳士的初衷是好的,但其三不要的做法,确实给人事管理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助长了无组织、无纪律、自由主义的倾向,更给这些干部原来单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他建议省委、省政府派工作组到德阳,查清情况,尽早纠正。

1985年夏天,3位省委常委率领的工作组到了德阳,针对德阳市的三不要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论是:这些外来干部大都怀着一颗建功立业的炽热红心,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出可喜的成绩,对德阳市的开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德阳后工作积极,专业对口,业绩可圈可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建市人才缺乏的供需矛盾。

总结会上,省上的3位领导本着爱护新建市的原则,与德阳市的党政领导平心静气地研究制订了处理善后的原则性措施:凡是未办调动手续的外来干部,必须按规定补办有关手续。

原来单位不同意调动的干部,德阳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动员其返回原单位工作;原单位要保证既往不咎。原单位不同意补办手续,干部本人又不愿再回原单位的,德阳有责任多做工作,反复协调,争取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善后办法

后来,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分头调查摸底,逐个征求三不要干部的意见,在尊重干部本人意愿的原则下,区别情况做好善后工作。

经过近半年反来覆去的拉锯战,先后又有十多名干部因为原单位坚决不放而离开德阳,回了原单位;其余留在德阳的同志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德阳的工作中,其中不少人后来还成了所在单位骨干,为德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有贡献。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文/图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执笔:叶仁宗


来源: 《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